摘 要:山东齐河黑陶根植于龙山黑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20世纪80年代齐河恢复黑陶手工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新形势下,黑陶工艺同样面临发展的瓶颈。通过对目前黑陶发展现状和现有资源的分析,提出促进齐河黑陶工艺发展的策略,对齐河黑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齐河;黑陶艺术;现代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山东齐河黑陶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研究成果。
一、齐河黑陶艺术发展现状及问题
齐河黑陶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它取材于黄河河床特有的红胶土,采用“封窑熏烟渗碳”法烧制而成,烧制成的黑陶表面漆黑光亮、坚硬如瓷,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新悦耳、美妙动听。概括而言,齐河黑陶具有“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的特点。同时,齐河黑陶在装饰技法方面独树一帜,它采用特有的软刻刀法,刀法干脆利落、刻花精细流畅。通过刻花的黑陶体现出或大气恢弘、或繁花似锦、或行云流水、或通透空灵、或形成立体与平面的对比等。齐河黑陶以独特的艺术美感,在黑陶界赢得了“全国黑陶看山东,山东黑陶看齐河”的赞誉。
史学家们认为齐河黑陶有着较高的社会和历史价值。目前齐河黑陶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两种:作坊生产型和个体生产型。其中龙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张辉黑陶厂、祥瑞黑陶厂等是作坊生产型;刘浩陶艺研发中心、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是个体生产型。作坊生产型的几个工厂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每个工厂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龙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重点烧制高质量和高品质的产品,产品以中小件为主;张辉黑陶厂以独特的雕刻和烧制而走红市场;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以黑陶艺术创新为主,在材料配制、造型设计、肌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除了黑陶工厂、个人研发中心之外,齐河还成立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研究所,作为全国黑陶艺术的研发交流中心,主要职责是沟通协助全国黑陶业和黑陶创新产品的研究。
齐河黑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品牌效应。目前齐河黑陶共有六家黑陶厂企和研究单位,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规模。但总体来看,各厂企和研究单位较为分散,作坊式为主,产业化规模小,各自发展自己的市场,没有形成发展合力和品牌效应。
(二)后继人才出现断层现象,目前齐河黑陶传承以师徒传授、家族内部传授为主,从业人员约100人,黑陶产业后继人才缺乏。
(三)缺乏创新设计理念。
(四)大多数工艺品与日常生活脱节,主要以装饰品、艺术收藏品、馈赠礼品为主,导致市场萎缩。
二、从艺术向“日用”的转变发展
齐河黑陶艺术以陈设陶居多,日用陶较少。这种生产格局一方面与目前黑陶的工艺有关,黑陶以黄河古道河床下纯净细腻的胶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等数十道工艺制作而成。黑陶采用的胶土原料在烧制成器后,器物具有一定的吸水性,材料的特点使得黑陶在使用方面有一定限制。据了解,目前齐河黑陶的吸水率已大大降低,作为日用器已不是主要问题。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齐河恢复了黑陶手工艺,为恢复黑陶传统手工艺建立的黑陶厂,以生产陈设陶、礼品陶为主,器型丰富多样,有传统器物、创新器物。工厂解散后,黑陶艺人们或自建黑陶工厂,或成立個体工作室,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延续着黑陶艺术。齐河黑陶艺术在最初黑陶厂解散之后,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在传承中有发展,但总体来看,以陈设、刻花工艺为主的艺术黑陶格局并未被打破。
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黑陶艺术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在日用领域的延展和发展,结合黑陶艺术的特点和独特审美、材质、工艺等,探索黑陶艺术在日用造物中的应用。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日用品被廉价的工业产品代替,自给自足的手工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消失。手工艺衰微最为直接的表现是与日常生活的日益脱节,由此导致手工艺市场的萎缩,甚至是消失,进而使生产者后继乏人、文化内涵被弱化和消解。传统的龙山黑陶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礼器和实用器为主,即便是礼器也兼具实用价值,并非是仅供欣赏的纯艺术品。齐河黑陶艺术从艺术向“日用”的转变发展,是将黑陶艺术生活化、活态化的表现。
此外,黑陶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在高科技的信息社会中,它不仅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且是高技术结构强有力的互补机制,平衡着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人们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被电子产品、机械产品、自动化产品、智能产品等包围,在这种高技术充斥的环境中,人们必然去寻找一种平衡,即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也是人自身的生态平衡。正如奈斯比特写道:“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因此,用黑陶手工艺制作的日用品与工业产品相比,黑陶器物蕴含着制作者和手艺人的情感,更具人性化、诗化和情感化。
三、“消费+生产”的发展途径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社会消费结构出现了变化。当人们的物质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必然出现更高水平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例如对非必需品的消费需要逐渐增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扶持,许多地方将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结合,产生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为模式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市场细分化,从大众旅游到生态旅游、深度旅游,甚至高端旅游纷纷出现。有些地区为了开发深度旅游,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融入到深度旅游产业中,游客在游玩过程可以体验手工之旅。顾客体验经济形态大致分为四种:初级产品、商品、服务、体验。初级产品从自然界发掘和提炼,附加值较低;商品则有企业生产销售,价值略高于初级产品;服务比商品的价值高,商品在服务中仅充当媒介;体验则是让消费者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活动,体验式消费能够调动消费者“想学”“想做”“想感受”的心理,带来趣味、愉悦、知识、美感甚至转变,具有较高的附加值。EE401D2B-9938-49A4-977A-166D022A6DE3
山东齐河县是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生态旅游是齐河的重点开发项目。将齐河生态旅游与传统黑陶手工艺结合发展,是开发深度旅游项目与发展传统手工艺双重之举。在旅游业中采用“消费+生产”(即“生态旅游+手工艺体验”)的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走入黑陶文化。同时,也通过这种发展途径培养人们的艺术欣赏和感知,艺术欣赏和感知是一种文化习性、文化资本,只有经过教育和培养获致非先天所能。正如布尔迪厄所说,没有受过美育的民众不具备对艺术作品完全意义上的解码能力,他们释读一件作品的派别、时期、风格等隐蔽的联系,无法从日常经验所把握的意义的初级层面进入到“意义的第二层面”。艺术欣赏和感知是通过后天习得,它是决定艺术接受者能否解读艺术作品,以及艺术作品能否完成它的审美功能的重要因素。
因此,将齐河黑陶传统手工艺融入生态旅游,在游玩中体验黑陶传统手工艺的工艺美、黑色美、材质美、艺术美,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学到与黑陶有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人们的审美能力、艺术感知能力。这種“消费+生产”的发展途径,通过体验方式,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体验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在体验过程中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传统手工艺的审美和价值,增强了购买手工艺品的意愿。体验过程又能影响人们的感觉、知觉、审美意识、消费行为等,同时,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为黑陶艺术市场培养了一批潜在的消费者,为黑陶手工艺的传承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四、利用驻地高校资源,推动产品创新
山东省齐河县隶属德州市,东临山东省省会济南,济南驻地高校有30多所,其中20多所高校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北校区设立在齐河,总体来看齐河在与高校合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齐河黑陶艺人们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例如,龙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都分别与济南的部分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他们的黑陶专业实习基地。目前的合作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济南一些高校老师带队到齐河黑陶厂或者黑陶研究中心进行专业学习和作品制作;其二,部分黑陶艺人走进济南的艺术院校给同学们授课。在这期间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黑陶艺人们通过授课与老师、学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思维方法等都有了一定的提升,长期来看,对齐河黑陶艺术传承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济南高校与齐河黑陶艺人们的合作,主要是师徒关系,主要受益的还是高校学生,对于这些黑陶艺人的影响相对较小,这种影响无法为齐河黑陶产业的发展带来根本性的转变。归根结底,这种类似校企的合作是流于表面的,黑陶艺人们对齐河黑陶产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决策,高校对齐河黑陶产业也没有深层次的了解和重视,因此这种合作还有待深入和加强。
从目前齐河的黑陶作品或产品来看,黑陶品种以传统的刻花黑陶为主,以陈设陶为主,造型多为圆器,用拉坯成型,包括烟灰缸、瓶类、罐类等,黑陶色彩以单一的黑色为主,没有出现向其他黑陶产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其他产区的黑陶有彩绘黑陶、雕塑陶、日用陶、陈设陶。当然从全国黑陶产区来看,每个黑陶产区都有意避开了黑陶产品市场同质化竞争,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就齐河黑陶而言,想要持续长久发展下去,必须突破创新,走出一条独特的黑陶发展之路。从“市场决定产品”走向“产品引导市场”,让黑陶创意和生产引领消费,发挥黑陶艺人的创作自由,使黑陶品类向多样化应用发展。同时也要结合齐河的地理优势,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通过与高校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充分挖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将黑陶文化创意引入课堂,探索出具有文化内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样化黑陶品类。
五、结语
黑陶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将成为促进黑陶艺术持续、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带来设计手段、方法、过程等方面的变化。艺术从范围、定义、本质、功能、教育诸方面开始产生重要变革。信息社会给当今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从物质到精神、从生产到消费、从设计到制作、从创意到构思等,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与创意、设计、生产、消费等方面的结合要求越来越迫切,这就需要进行专业跨学科的发展和研究。
黑陶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它在反映经济基础的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而,黑陶为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当前的信息社会,必须向跨学科发展和研究,将黑陶艺术与设计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利用高校资源,拓展黑陶艺术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为黑陶艺术多样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张学海.龙山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蔡凤书,栾丰实.山东龙山文化研究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2.
[3]孔新苗.齐鲁民间造型艺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4]黄治修.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与龙山黑陶[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1.
[5]王守功.山东龙山文化[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6]李研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9.
作者简介:李委委,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EE401D2B-9938-49A4-977A-166D022A6D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