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显菊
90后男孩徐亚冲出生在河南兰考县,他的父亲是位木匠,80年代因做木材生意而富甲一方。后来,被同行骗完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全家顿时陷入了困境。但徐亞冲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家庭的状况。
2008年夏天,徐亚冲初中毕业上高中原本打算去上学,由于家境窘迫,不得不离开学校去外面闯荡。可就在动身的那一刻,一曲《广陵散》美妙的古琴声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响起。那一瞬间,他便有了立即去研究古琴的冲动。
当日,他开始在网上寻找制琴师,在扬州找到了一位制琴师后,第二天怀揣着梦想就出发了。15岁的他一去就是三年,曾在扬州琴厂、北京、湖北武当山拜师学艺。在三年内,他不仅学到了制作古琴最原始的方法,还挖掘了中国古琴文化和学会了弹古琴。
2011年,当他具备一定的制琴能力后,便回到了家。用10万元贷款,办起了自己的古琴作坊。
经过一家人的努力,一段时间后,第一把古琴终于问世。于是,他们父子三人背上古琴,便出现在了上海的一次古琴博览会上。预期能卖到2万元的琴,结果买家以1万元成交。虽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却给日后的制作打下了基础。
为了完成心中的梦,他不知经历了多少个长夜难眠。当别人已进入梦乡时,他却坐在灯下,搜集古宫古琴图典,阅读书籍,查找资料。困了就揉揉眼睛,喝一杯菊花茶,继续苦战,用千年流传下来的古人制法,采用200多种工艺流程。选材、浸泡、上漆、阴干等手法,使琴面如水晶般的透明,琴声如蝉声般的动听。每一道工序都亲力亲为,一铲刀一铲刀地将一块整木铲出琴身,然后,用鹿角霜粉打磨,用耳朵在琴板胚子上反复若干次试音。延续最原始的制作方法,敲击板材听木板发出的声音,从而挑选出适合的泡桐木板用来做琴,以此来决定厚薄度。因为,琴板的厚薄直接影响着琴的声音。
用绿松石粉涂抹在泡桐微的孔中,用麻布包裹古琴,用古琴谱印制古琴盖布。因而音色与品质与一般人是无法比拟的。
他说:“用纯手工制作一张古琴,需两年的时间,在合适的环境下阴干就需一年。古琴长度为三尺六寸五,表示一年有365天,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
村里许多作坊的人,用流水线每月能做出上千张的古琴,而他因精工细作,只能做出30-50张。他没追赶速度,而把制琴当作了一项神圣的事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用质量获胜的产品,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更让他骄傲的是古琴订单已排到了2021年。不久前,一张古琴还被一位北京古琴师以18万元成交,年纯收入可达百万,成了徐场村制作古琴产业的“高端线”,兰考县90后最为年轻的制琴师。
每当一曲《卧龙吟》由他弹起时,场上前来参观的人惊叹声、掌声不断!有追求,就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有梦想,就会走向人生的辉煌,90后小伙的成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