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四僧之一“石涛”

2019-09-10 04:16钱丹丹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极简石涛个性

钱丹丹

摘 要:石涛本人的绘画实践了他在《画语录》中提出的理念,建立了来源于无法的新法,即“一画”法。他提出的艺术家和自然合二为一的概念毫无疑问在晚期中国艺术中并不算新颖,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像他一样如此完整地表达出来。石涛的绘画,无论是《桃源图卷》,还是住友收藏的《庐山高卷》,甚至包括扇页,形式和色彩都非常鲜艳,精神轻快,无穷无尽的创意和智慧洋溢于画面之中。

关键词:《画语录》;僧;极简;创新;个性

石涛的俗家姓名为朱若极,是明太祖的后裔。当他尚年少时,明朝即已覆亡。后来,他在庐山削发为僧.法号道济,他既不隐居,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和尚。1657年他迁居杭州,随后云游天下,与僧侣、学者、画家等行游于山水之间。他在北京逗留长达三年,与王原祁合作了《竹石图》,最终定居扬州修行。

由于他没有生活來源,因而成为职业画家,但备受推崇。扬州以园林著称,当地文献记载,石涛的爱好就是“叠石”,即设计花园,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为余家设计的万石园。他的小型扇面山水画很可能就是花园设计的草图。

石涛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画语录》,这是一部深奥甚至佶屈聱牙,无法简单予以概括的文献。与其说它是一本表述统一的美学理论的书,还不如说是一系列涉及现实、自然、人物、艺术等主题的合集。“一画”的概念居于石涛思想的中心。从字面上看,“一画”既指一根线条,也指一幅绘画,但“一”有天人合一或独一无二的意思,而“画”既可指绘画艺术又可指线条。

石涛的美学思想既来源于早期宗炳和谢赫的美学理论,也受到了佛家和道家隐喻传统的影响,当然也不乏他本人的天才。石涛将其融合表述为画家如何通过笔法表达自己对自然万物合而为一的认识,并如何以统一、不受拘束的灵感表达出来。也许《画语录》不能准确地解释石涛的想法,但是在阅读时,我们意识到什么样的艺术,行为才能引起画家的共鸣。石涛本人的绘画实践了他在《画语录》中提出的理念,建立了来源于无法的新法,即“一画”法。他提出的艺术家和自然合二为一的概念毫无疑问在晚期中国艺术中并不算新颖,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像他一样如此完整地表达出来。石涛的绘画,无论是《桃源图卷》,还是住友收藏的《庐山高卷》,甚至包括扇页,形式和色彩都非常鲜艳,精神轻快,无穷无尽的创意和智慧洋溢于画面之中。品石涛的作品,仿佛置身闲林野鹤的山野之中,有趣且毫无杂念。

综观石涛一生绘画作品中,无论是寻丈巨制,还是尺页小品,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气息,观之令人难以忘怀。就拿其《山水》册页来说,乍眼一看,就被他与众不同的气息吸引。之前我们欣赏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传统技法的表现,气势宏伟。而石涛所作的山水注重线条勾勒,色彩撞染,与传统水墨山水相比,最大不同就在此。这不仅仅是时代的创新,更是个性的表现。

从传世作品看,石涛在画史上不仅称得上是一个有创新才能的画家,同时也是创作题材广泛的多产作者。石涛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又能独特、和谐地统一为自己的风格特色。他的绘画风格变化同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他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在自然的真实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对前人技法长处的融会,因而他对绘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把绘画创作和审美体系构成为「借笔墨以写天地而陶泳乎我也」。石涛是一个僧人,他从禅门转入画道,因而他的画风似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走兽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当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绘画艺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关键。

“南北宗”学说影响下,摹古之风日炽。这时,才华横溢的石涛异军突起,对这种风气毫不理会,他强调“我自用我法”并清楚地指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安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安入我之腹肠。”“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他甚至豪迈地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总之他要改变古人的面目而自创新法,自标新格,这种呼声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然而,也是他的这种精神让我油生敬佩,的确,多少人在社会的潮流中迷失着自我,真正充满个性自有我在的人越来越少。模仿是学习,创新是寻找,勇于突破自我,不以世俗眼光去看世界。师法自然的关键当然离不开对自然的探索与理解,寻找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技法表达。在中国画的继承中寻找新的中国魂。

在某个晨光普照的清晨,或是恬静淡雅的午后,亦或是静谧无声的夜晚,若不能去到山野林间洗净一身城市的浮躁,那不如观一幅石涛的作品,沉淀心灵,感受一番慰藉,体验一番野趣,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史(英)迈克尔 苏立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中国画教程(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极简石涛个性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光映经典
冥想
纯味“香精”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