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景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治疗技术在精神疾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70例精神疾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35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研究组以此为基础应用心理治疗技术,观察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结果:患者分别治疗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比研究组高,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社会功能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研究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治疗时,心理治疗技术是以辅助治疗方式进行,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治疗技术,精神疾病,辅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7-0203-02
和常人比较,精神疾病人群会存在行为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日常生活同时,还会对社会与家庭造成威胁。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通常是以药物治疗缓解病情,虽然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但仍然无法达到预期临床疗效。本文对70例精神疾病进行研究,利用分组方式进行论述,详细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8.5-2019.6期间收治的70例精神疾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6-62岁,中位数(44±18)岁。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5-64岁,中位数(44.5±19.5)岁。全部患者均满足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患者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未伴有其他严重疾病。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全部患者均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研究组则以此为基础,向患者展开心理治疗技术,患者康复期间,向患者予以辅助心理治疗,选择沙盘治疗与绘画治疗等技术手段,尽可能释放患者压抑情绪,不断激发患者自我愈合能力,通过患者情绪和注意力的正确指导,改善患者认知能力与社会能力等,从而缓解其精神症状。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治疗时,其主要包括:(1)应激障碍患者,此类患者通常受到较大精神刺激,在受到创伤后,患者会呈现茫然状态,且认知度不断下降,使其存在焦虑不安情绪。因此,向患者采取心理治疗时,严禁讨论创伤经过,降低消极情绪,引导患者积极面对临床治疗,使其具有较高治愈信心。对于医生来讲,选择危机干预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正确处理不幸事件,引导患者积极面对人生,若患者存在焦虑情绪,应该利用认知疗法缓解患者错误假设,同时予以暴露疗法。(2)精神分裂症,典型症状为内心和孤僻,对此类患者予以关爱,可以帮助患者快速适应当前环境,在讲解疾病时,需要保证整个过程的严谨性,避免患者存在心理负担,在向患者予以心理治疗时,要求医生仔细观察患者行为,详细记录情况,按照患者状况制定治疗方案,若患者表现和正常人相同,则应该给予相应鼓励。对此,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的应用,可以预防患者出现新问题,避免疾病复发,降低其危险性。(3)抑郁症治疗,通常情况下,多数抑郁症患者会存在情绪低落和悲观等情绪,如果情况比较严重,还会发生自杀倾向,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向患者展开心理治疗,应该提供有效心理疏导,例如:倾听患者心声,向其提供权威建议,与此同时,施行认知疗法,还可以有效改变患者认知,避免其逻辑错误判断,实现治疗效果的提升。初期为每周1次,根据患者恢复状况进行相应调整,即每月1-2次,持续3-6个月治疗。在患者完成治疗后,需要为其展开心理状况评估,了解其康复程度,如焦虑和抑郁评价量表。
1.3评估标准选择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比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同时选择GQOLI-74进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功能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等,满分100分,如果评分较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理想。
1.4统计学分析选择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处理,计量资料(x±s)表示,组间t检验。若P<0.05,表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焦虑和抑郁评分患者分别治疗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比研究组高,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生活质量评分对照组社会功能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研究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在传统治疗中,多数患者是以药物治疗方式进行,确保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可以避免疾病发作等,然而,此种方式还会影响患者临床症状,使其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易发生病情反复发作情况。基于此,针对精神疾病认知能力与心理变化等,需要选择心理治疗技术,尽可能向患者予以心理干预,实现有效指导,具体表现为:(1)患者过于担心自身病情,可能会出现羞耻感,若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其心理会发生较大变化,心理治疗主要是向患者予以高度关注,通过讲解疾病治疗方法等,引导其正确面对临床治疗。(2)患者在社会方面存在较大恐惧感,担心社会与家人是否会接纳自己,极易存在恐惧感,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要求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其中,以便于予以支持和鼓励。
由此可见,在精神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对于心理治疗技術的应用,其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心理治疗可以提升患者依从性,心理治疗作用并非仅为疏导和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技术的运用,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避免患者病情复发,保证其具有较高临床疗效;另一方面,心理治疗技术可以向患者予以心理教育,帮助患者正确面对自身心理问题。可见,在进行心理治疗技术的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各医生需要加强心理治疗认知,使其成为辅助治疗方式,提升心理治疗依从性,同时还应该保证治疗具有针对性,由于各患者病因和临床症状不同,其治疗方法也会存在差异化,因此,医生应该采取针对性处理方法,确保心理治疗有效性。
精神疾病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疾病,会对患者、家属造成直接影响,极易导致患者生存质量的下降。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通常采取药物治疗方法,选择心理治疗技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正确树立疾病治疗信心,以此消除患者病理状态,降低患者家庭、社会负担。对此,心理治疗技术不仅可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保证其具有较高治疗效果,实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具备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