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郎窑再考

2019-09-10 07:22:44奚文骏
收藏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器型豇豆康熙

奚文骏

一、绿郎窑之惑

绿郎窑是清代颜色釉瓷器中颇受争议的一个品种,尤其在对绿郎窑的认定上,各家都有不同的观点。

耿宝昌的《明清瓷器鉴定》是总结清末民国古玩行传统经验、开启当代明清瓷器系统研究的扛鼎之作,其认为绿郎窑又称苹果青或绿哥瓷,是和郎窑红并存的品种,“与郎窑红釉的同类器相比,在胎、型、足等方面基本一致,只是里外釉面均为青绿色……器身开有细小片纹,口部或施白釉或施酱黄釉,器足露胎处常泛出火石红色”。绿郎窑除素色外,也有加绘五彩装饰者。另外还有一种反郎窑,“因铜红釉的氧化还原程度不一,形成器里釉为红色,器外釉为浅绿色、类似绿郎窑的现象”。

冯先铭的《中国古陶瓷国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释,认为绿郎窑又称郎窑绿,是“郎窑红制品在窑内烧成的最后阶段,因铜红釉误被氧化,使釉中的低价铜变为高价铜,里外釉面均呈现浅绿色”,是郎窑红的“窑变”品种。

此后,绿郎窑源自郎窑红的变异,属于“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绿釉”这一说法被广为采用,成为当今学界对绿郎窑较普遍的一种认知。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宮旧藏的康熙“郎窑绿釉水丞”(图1),这件水丞酱釉口,外壁青绿色釉带较大开片,内壁呈红色。因故宮另有一件与此器型颇为接近的郎窑红釉制品(图2),很多学者将其作为绿郎窑“窑变说’的有力证据,认为前者正是来源于后者在烧成中的变异。其实如果更加细致地分辨,两者虽然形制和尺寸大体相同,但器型并不完全一致;并且这件所谓的郎窑绿釉水丞为酱釉口,而郎窑红釉水丞为白釉口,由此尚难以说明两者为同时制作而仅由窑火作用变异出的不同品种。

其实按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的观点,这件外绿内红的水丞应称为反郎窑。耿宝昌仅仅将郎窑红、绿郎窑、反郎窑解释为康熙郎窑时期并存的品种,就显得更为稳妥。

故宮博物院另有一件清宮旧藏的被命名为康熙“仿哥釉菊辦盘”的器物”(图3)。这件器物同样为酱釉口,内外均为青绿釉,开细小纹片,加之菊辦盘的器型,均完全吻合《明清瓷器鉴定》对绿郎窑的描述。但这件制品在出版物中被定名为仿哥釉。

除故宮之外,其他学者也对绿郎窑进行了研究。葛彦认为绿郎窑应指康熙西湖水釉瓷器”,常洁则认为典型的绿郎窑应是如图4类型的绿哥釉瓷”。上述几家的论述,使绿郎窑的认定问题显得扑朔迷离。

二、绿郎窑名物考

既然学者们对绿郎窑瓷器的认定各持观点,要还原其真相,恐十白还要先从绿郎窑最初的命名来考证。

“郎窑”之名目前所知最早见于康熙五十二年许谨斋的《郎窑行.戏呈紫衡中丞》诗和刊于康熙五十四年的刘廷玑《在园杂志》,其称谓源自江西巡抚朗廷极在任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所主烧的窑场。郎窑所烧品种也未见明确记载,只说以仿制明代宣德、成化朝瓷器而闻名。郎窑虽有官窑之名,却不为官方史志文献所载,笔者曾考证郎窑应属于“由朗廷极本人一力发起的私人制陶作坊,并有部分制品供御皇家”。官方文献中较早出现“郎窑”器物之名,则见于《乾隆三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玉作”九月二十二日“郎窑盖碗一件,传旨着认看”,但所指为何品种并不清晰。上述关于郎窑的描述均未涉及绿郎窑,可见绿郎窑之名既非来自郎窑烧造之时,也非来自官方。

对绿郎窑进行详细描述的,苜见于清末民初的《匐雅》及《饮流斋说瓷》。现在一般认为《匋雅》是作者陈浏居京2口余年记录整理琉璃厂古董商言论而成的笔记,《饮流斋说瓷》则是许之衡据《匋雅》归纳整理而成的著述。《饮流斋说瓷》由于体例清晰,观点明确,对后世影响较大;《訇雅》虽记述芜杂,多有重复或抵牾的语条,但信息更为原始,也有重要研究价值。

《匋雅》曾多次提及绿郎窑實为明代仿哥窑或弟窑的制品,甚至认为绿郎窑与康熙郎窑无关:

明瓷仿哥之鲜艳者,厂人俗称谓之绿郎窑,沪渎谓之果绿。

成化四字款酒杯,冰纹入骨,颜色葱翠,俗之所谓绿郎窑者,紫口铁足,世人乃不知宝贵.

明仿弟窑,有一种色极葱蓿,厂人妄呼为绿郎窑,则又满身纹片,且甚细碎,价乃奇贵。即雍、乾所仿,亦珍同拱壁,其实皆粗材也。

沪渎呼雍正仿龙泉之品曰哥绿,以弟为兄,以章生一为章生二也。或又谓之果绿,乃哥音之转,非苹绿之省文,窘陋殊甚.或又曰哥绿者鹦哥绿也,于义亦通。

郎窑无所谓之绿也,乃明瓷之葱翠者耳。

这个问题需多角度看待。一方面,《匐雅》描绘了绿郎窑“颜色葱翠”“满身纹片”及“紫口铁足”的特征,为绿郎窑的认定提供了直观依据;另一方面,上述语条将绿郎窑全部认定为明代制品,则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首先看明代这类所谓的绿郎窑制品是否真实存在。

在传世和出土的朗代成化官窑瓷器中,确实有多种青绿釉开片的瓷器品种,有大小纹片不同者,有纹片染色或不染色者,有口部施酱釉或不施酱釉者。故宮博物院认为成化此类品种多仿宣德,宣德则实仿自宋代名窑,与《匋雅》认为绿郎窑仿哥窑或弟窑的说法大体相类。至于不同开片的形成,则可能既有配方和工艺的原因,也有后世流传所造成的表象变化。其中一类细碎纹片而具酱口者(图5),外观与《匋雅》及《明清瓷器鉴定》所描述的绿郎窑完全一致。由此可见《訇雅》所指成化这类“冰纹入骨,颜色葱翠”“紫口铁足”之器,或正是康熙时期烧制绿郎窑的母本。

至于清末民国厂人将绿郎窑全部断代为明代制品,这

情况与当时对郎窑红的认知其实颇为相似。如《饮流斋说瓷》所载:“今人所谓郎窑者,实混明清而一之。”“近人最重视之品厥惟郎窑,然所称实有误。盖通称郎窑者,大抵乃明祭红之宝石釉者也,不必纯为郎制。”由于古人知识和眼界的局限性,将康熙郎窑红多认为是宣德制品,进而又将明清宝石红釉制品均称作郎窑红,这一情况在绿郎窑上也同样存在。并且,绿郎窑既然以“郎窑”命名,必定脱不了与康熙郎窑的关系,绿郎窑之名其实也是“实混明清而一之”,被当做这种“颜色葱翠”“满身纹片”及“紫口铁足”类型瓷器的统称丁。

根据《匋雅》《饮流斋说瓷》关于绿郎窑的原始记载,再结合耿宝昌的观点,认定绿郎窑瓷器应满足以下特征:

1.外观上绿郎窑为青绿色釉面,满身开细小片纹,口部多施酱釉;

2.绿郎窑为仿宋代名窑瓷器的品种,从明代至康熙、雍乾均有类似特征的器物;

3.康熙绿郎窑应具有典型的康熙器物特征,尤其应能得到康熙郎窑红相似器型和加绘康熙五彩两个方面的佐证。

康熙绿郎窑与郎窑红相似器型的共存,可找到大量的例证,如图6的观音尊”即为一例,这种器型被认为是康熙晚期的典型器型。绿郎窑加绘康熙五彩的实例也较多见,如图7所示康熙绿郎窑葵口盘和绿郎窑五彩山水纹葵口盘,不但器型相近,典型的康熙晚期五彩也为器物断代提供了依据。

据此,可以认定本文第一节所述及的瓷器品种中,图3类器物当为康熙绿郎窑无疑。环视明清时期青绿釉系瓷器,再没有其他品种能够更加吻合绿郎窑的上述特征了。

由于绿郎窑具有酱口和开片的特征,被冠以哥绿、绿哥瓷、仿哥釉等名称也在情理之中。至于果绿、鹦哥绿则可能为沪语延讹之音。景德镇现代瓷业则一般称此类高温开片青绿釉瓷器为裂纹釉或绿纹片。通过现代能量色散X光谱仪检测,这类绿郎窑制品CUO的含量其实非常低,真正的呈色元素为铁元素。

绿郎窑并非一般认为的氧化铜呈色,当然也就不是由郎窑红窑变而来。本文论述已经表明,绿郎窑与郎窑红一样,都是康熙郎窑时期仿古复烧的新品种。基于康熙郎窑红仿自宣德宝石红的实证,康熙绿郎窑也当直接仿自宣德或成化的青绿釉开片类器物。这也与《郎窑行戏呈紫衡中丞》评价郎窑制品“比视成宣欲乱真”的说法吻合,绿郎窑的认定对此又添加了一项有力注解。

三、苹果绿名物考

在瓷器典籍和以往关于绿郎窑的论述中,又涉及苹果绿、果绿等称谓,在此一并试作考证。

苹果绿可能是《匐雅》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一种瓷器名称,可见其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现摘录《匋雅》及《饮流斋说瓷》中关于苹果绿的部分语条如下:

苹果绿也者,积红之巧化(即窑变之谓)者也。豇豆红也者,苹绿之熏豌(即串烟之谓)者也。苹果绿,亦谓之苹果青。其不变为绿色者,则谓之关人霁。所谓美人霁者,积红之淡粉色最娇艳者也。积红即明之祭红。

红之中有绿,亦窑变耳。其细碎而凝结者曰苔点绿,其喷散若烟雾者日苹果绿。

苹果绿,积红所变之色,绿者成点,谓之苔点。绿者成片,则谓之苹果绿,其淡红者谓之苹果青,皆积红之巧化者也。几积红、豇豆红而带绿成片者,均以是呼之。

此色亦由祭红演化而来,以类于豇豆,故以豇豆红呼之。釉中多有绿苔点,或大片绿斑,亦有纯红者,以康熙款者为最多。若雍正款者,则其釉虽与豇豆红无异,人亦辄以雍正祭红呼之矣。

从这些描述可知,因“祭红巧化”效果不同,而有美人霁、豇豆红、苔点绿、苹果绿及苹果青等品种,现在收藏界一般统称为豇豆红,景德鎮现代瓷业则称为“桃花片’或“美人醉”。

关于豇豆红釉色多变的原因,现在业内公认的说法是“在烧成过程中,由于温度、气氛、釉枓组成特性及釉料粘度变化情况不同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便使铜在釉科中所获得的粒度大小有所不同,因而色调也就不一致”。

而《匐雅》中所说的苹果绿,正是指豇豆红中绿色成片者。但苹果绿的绿色成片,不是均匀的一片,而是具有“喷散若烟雾”般的丰富层次。现代瓷业工作者所认可的高温铜绿釉实际上就是这种面貌的制品。

《勾雅》虽大量列举了所谓的康熙苹果绿制品,但如今在全世界各大收藏机构和公开发表物中所能见到的绿色成片的康熙豇豆红实物却寥寥无几,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大英博物馆旧藏的一件苹果尊式水盂(图8),几乎达到了满身绿色成片的程度;而大多数泛绿的豇豆红制品则充其量只是苔点绿的水平。《勾雅》作者所见的诸多康熙苹果绿,想必掺入了后仿或其他绿釉制品。

《匋雅》和《饮流斋说瓷》还提及一种称为果绿的瓷器品种:

近世所称果绿,其色葱翠,有碎冰纹片而无款识,以小坛为多.在当时并非精品,近则身价颇昂。

这种以小坛为典型器的果绿釉瓷器,当即指如图4所示的小罐。这类制品在国内的瓷器专著中很少明确提及,国外博物馆却收藏颇为丰富,仅《Decorataive ArtS,Part II》一书就收录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所藏类似制品15件之多,其中与图4相似的器物即有4件。或许正是国外藏家的追捧,使得这类制品在清末民国之际“身价颇昂”。

上述这类果绿釉瓷器国外文献一般称为“AppleGreen”,早在1913年山中商会在纽约举办的恭亲王藏品拍卖会,其图录即收录了4件命名为“Apple Green”的器物”,从其描述和传世至今的部分实物可知(图9)均具有翡翠绿色釉面以及足部施酱色釉的特征,与图4应为同一类型。

由于山中商会的出版物将这几件器物介绍为“所谓的绿郎窑”,并断代为明末清初,加之绿釉开片的特征,常洁据此认定这类制品即为绿郎窑。

但从器型类型学角度判断,这个品种尚不见有典型的康熙标准器型,更没有康熙郎窑红相似器型的佐证。事实上,从器型和工艺角度分析,这类制品一般都出现在清中至清末时期。

《Decorative ArtS,Part II》即将此类制品断代为18至19世纪,并明确指出这类绿釉是“浅灰色裂纹高温釉之上覆盖的翡翠绿色珐琅釉”。现代能量色散X光谱仪检测结果也证明这类低温绿哥釉是在高温烧成的米色哥釉上,再次施低温绿釉并烧制而成的。

这一工艺特征印证了耿宝昌所说“后世常有以雍正或乾隆之后的哥釉器,施罩绿釉或再加彩,以充作绿郎窑”的情况颇可印证。当然,从现今这类低温绿哥釉的传世量及器型特征等方面分析,这类制品并非纯为冒充绿郎窑的仿制品,而属于新出现的一个瓷器品种。至于这个品种的最初创制是否为老胎后施绿釉?清末时期又是否被当作“所谓的绿郎窑”外销牟利?则另需考证了。山中商会不以绿郎窑直接命名,而仅仅将其描述为“所谓的绿郎窑’,不知是否也含有不确信的成分。

《匋雅》《饮流斋说瓷》中苹果绿、苹绿、果绿之称虽较接近,区分倒也明确:苹绿即苹果绿之省文,皆指豇豆红而绿色成片者;果绿即国外所称之“AppleGreen”,指低温绿哥釉。只是按现代翻译的习惯,“AppleGreen”也都称为苹果绿了.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绿郎窑、苹果绿、果绿等名称均源于清晚期琉璃厂古董商的称呼。

2.绿郎窑和郎窑红一样,均是康熙郎窑仿制明代品种的产物,属于高温一道釉,具有青绿色釉面、开细小片纹、口部往往施酱釉等特征,也有加绘五彩装饰者。郎窑绿则是更近晚才出现的称谓。

3.清末民国所称的苹果绿,是现在习称为豇豆红而绿色成片者,其绿色釉面具有“喷散若烟雾”般的丰富层次,属于高温铜绿釉。

4.清未民国所称的果绿,现在也称为苹果绿,属于低温绿釉开片瓷。

猜你喜欢
器型豇豆康熙
夏季当家菜——豇豆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6:40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康熙:阳刚雄健
艺术品鉴(2019年9期)2019-10-16 08:57:26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8
Informations pratiques Recettes chinoises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豇豆新品种连豇3号的选育
上海蔬菜(2016年5期)2016-02-28 13:18:02
小羊首圆炉
中华手工(2015年1期)2015-01-23 14:30:18
高架牵引豇豆高产栽培技术
钱樟法与紫砂壶器型装饰新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