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田
摘 要:实施劳动课程是劳动教育的基本渠道,在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劳动教育的新时代里,劳动技术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其实践的局限性使得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寻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即从无本课程这个新领域来探究无本课程对劳动教育实践转向的意义,并对无本课程的实践路径进行初步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课程;无本课程;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0-0060-03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并在新时代里越发重视劳动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要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劳动能力。因此,在新时代重新思考与探究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渠道
(一)劳动与劳动教育
劳动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形式,人类的一切发展都源于劳动,并在劳动中实现并完善自我。劳动教育既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实践形式,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劳动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更应该得到重视与加强,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两种模式的融合
20世纪中期,很多国家将劳动教育引入学校,其劳动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以德国、俄罗斯为代表,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实施劳动教育,旨在建立劳动教育与经济和职业发展的关联,重心在于培养技能;以日本为代表,把重心放在劳动教育完善人格的功能上,不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而是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模式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劳动教育模式逐渐呈现出相融合的趋势。因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劳动教育既需要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来实施,也需要通过融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对劳动课程进行扩充和补益;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既要注入职业生涯教育,也要陶冶人格、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观念等。
(三)我国劳动教育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渠道,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明确规定:“在全日制小学开设劳动课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把实施劳动教育作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两种劳动教育模式相融合不仅是发展趋势,而且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因此,我国的劳动课程承担着两种劳动教育模式相融合的責任。但现阶段我国的劳动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课程内容较陈旧。劳动教育内容没有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更新内容,逐渐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其次,教学水平堪忧。劳动教师的能力有限,往往是按照课本内容一字一句地机械式教学。再次,劳动实践落实困难。劳动课程的安排比较分散和被动,社会、教师和家庭的认识不足,实践活动常常受到学校内外部环境条件的限制。最后,评价体系不完善。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很难对学生劳动素质的发展产生激励作用。
二、劳动教育无本课程化的适切性
(一)课程的两种存在类型:有本课程和无本课程
从广义上审视学校教育活动,我们的课程存在有本课程和无本课程两种类型。前者以学科课程为代表,它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与班级授课制共同助力学校系统、高效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有本课程给学校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每个时代学者不同程度的批判。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在使用教科书进行教学时倾向于只注重学习表面的、现存的知识经验,阻碍了学生对未知的探索。同时,教师的教学对有本课程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教科书成为教师传递知识的手段,它无法让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满足学生不同的知识需求。而无本课程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程领域,它可以通过活动课、劳动课、影音课等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经验。因此,在对教科书式课程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非教科书式”的无本课程回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中。笔者认为,无本课程对我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适切性。
(二)劳动教育的无本课程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课程的形式是组织学生参与具体的劳动,即城市学生去工厂参与生产,农村学生去农田参与耕作。在这期间,虽罕有实体的教材,整体是无本课程的教育形式,但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在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教育和社会效益。
而今的劳动教育倾向于以劳动知识学习代替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课程成为劳动与技术综合而成的一门有独立教材的有本课程,被称为劳动技术课。然而有的学校将劳动课边缘化,甚至对劳动课进行笔试。这种“纸上谈兵”式的劳动课试题不仅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劳动素质,而且也有违劳动教育的初衷。
笔者认为,劳动教育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活动中获得切身经验,而统一的学生用书和考试则把学生的观念禁锢于应付上课和考试中,使学生失去对劳动的兴趣。教师的教学则依然需要有本式的教学用书帮助其建立宏观的劳动课程体系影像,以协助教师完善自身的劳动技术知识来更好地培养学生。
三、劳动教育无本课程化的实践路径初探
劳动教育课程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有独立内容和方式的教育课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创生劳动教育的新形式,是教育工作者亟待展开的工作。笔者试图就劳动教育无本课程化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展望。
(一)学科补益:深度融合学科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精神
传统的学科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在课程时间、课程资源和师资水平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劳动课程可以借学科课程之力,在知识上相互融合,在实践形式上相互补益,从而为劳动教育的无本课程化创造可行的实践路径。例如,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整体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劳动教育可以借助语文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
(二)能力再生成:教师的劳动教育自觉
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都占有主体地位,而劳动教育的无本课程开发和教学,则需要全员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再生成。
首先,對传统学科教师的要求提高。学科课程所融入的劳动教育内容为劳动教育的经常化和日常化创造了可能,但同时对学科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和敏感度也是一种考验。虽然有些课堂内容一直在强调劳动的意义,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方向性引导,年幼的儿童很难领会到劳动的美与劳动价值之间的联系,这就会很难实现传统学科对劳动教育的补益。
其次,对劳动课程教师的要求提高。劳动课程要实现无本课程化,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灵活的实践能力和课程内容的再生成能力。其中,教学目标的实现依靠教师对教师用书的理解、教案的编写和课程方案的设计。比如关于改善校园环境的一节劳动课,教师的课程设计不能仅局限于扫地、洒水、擦黑板等任务型“体力活”,因为这无法从价值观念上深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因此,优秀的劳动课程设计应该为劳动实践创设情境,使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逐渐内化于学生的人格中。
(三)家校配合:家庭引导补位学校劳动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校配合是实现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劳动教育无本课程的实践路径,是帮助学生将劳动课程经验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有效环节。只有整合校内外资源,才能全方位、有成效地开展劳动教育。
家长在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中,既要学会抓权,又要懂得放权。家长首先要解放“唯成绩”的陈旧观念,改变帮助孩子包揽一切的溺爱方式。只有家长意识到劳动的价值,才能放手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时间和空间,也能更真实有效地引导孩子树立劳动意识,锻炼基本的劳动技能。因此,儿童到了可以独立行动的年龄阶段,家长就要鼓励和指导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比如收拾书包、整理衣物等,并随着年龄增长再进一步引导和监督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刷碗、扫地等,这是抓权。而到了孩子成年之后,家长就要学会放权,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其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并要及时与学校沟通交流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
(四)更新评价:以评价指引实践
现阶段的劳动教育错误地以劳动知识教授代替劳动能力培养,甚至有的学校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劳动成绩进行考评,这是我国高考制度笼罩下的衍生品。
实际上,劳动教育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它关注的应该是对人的培养、对人格的培养,而简单的“对与错”“多与少”式考卷无法考察到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与获得。因此,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质量、劳动习惯等,并要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为后援的多元综合性评价体系。这种合理的评价体系所生成的具有信度的结果会指引大家反思劳动教育的开展,并在反思中孕育创新,从而更进一步指引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完善、丰富无本课程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