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倪纯 宋悦 陆杨
自古以来,描写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诗句便有许多,如李白与友离别之际的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劝慰朋友的乐观通达“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抒发了陶渊明与友人知己相逢,心中的愉悦之情。由此看来,朋友是让人欢喜的存在,深厚的友谊让人倍感温暖,那么到底何为“友”?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含义呢?
“友”的本义是用手相助。《说文解字·又部》:“友,同志为友。”许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友”为什么指“同志”呢?这与其古文字形体有密切的联系。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如果是朋友相逢时,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当旧友重逢,两人仍然会紧紧握住对方的手,问候彼此近况。
对“友”字也有不同的会意。有的学者认为是两只手共同伸向一个方向,表示双手互相协调、配合密切的意思。不管怎么会意,“友”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深厚的交情。“友”字的创制,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言“同志为友。周礼注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从二又相交。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云久切。三部。”在上古,“朋”和“友”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古称“同门曰朋”,其意思是同从一个老师而学习的人称为朋,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同学;“同志曰友”,也就是说,志同道合的人称为“友”,即今俗称的“同志”。
“友”由“同志”、“朋友”引申为动词,其意思为“与……为友”。如《论语·季氏》:“友直、友谆、友多闻,益矣。”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尽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可见,古往贤士对寻觅知音的呼求之迫切,自身的壮志豪情无人诉说的苦闷。他们渴望遇到一生的知己,把酒言欢,互诉衷肠,却因现实的阻隔无处言说孤寂。这便是古来贤士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真实写照。
现今,朋友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双方都认可的认知模式联系在一起的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的人及其持久的关系,其最高境界是知己。人生旅途,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相逢,一些失之交臂的陌生,知音难觅,知已难逢,真实的情谊,总是在平淡中彰显,厚重的情感,总是在风雨后维系。知已红尘,最美的风景,最暖的呼应,疏远俗世浮躁,疏离俗世铅华,感受相知的亲切,领略挚诚的神奇,亮丽的景致,暖心的柔情,慰藉的港湾,那种温暖,在情缘小屋传递,灵魂深处相伴,海角天涯,聚散依依,心與心的千千绳结。缘起红尘,擦肩相伴,于相逢中婉丽,在相交中丰盈,一份情愫,知己,人生旅途的另类牵挂与交集。
友情,就好像泡茶,不一定要有百年普洱、届前龙井,但是,一定要有足够的善意。好的朋友犹如上等好茶,一句简单的问候表达无尽的牵挂茶的氛围适合一个人的安静,两个人的知己,一群人的喧嚣。朋友如茶,或历久弥新,或品之淡然,有茶一样的朋友,有朋友一样的茶,偶然间不经意想起,送上几句问候,也会如一壶、一杯香茗,满屋馨香品茶不像喝酒那般,一杯入口,激情顿起,越喝越热闹。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朋友情谊的延续来自心灵,不论联系有多少,只要内心留有彼此的一片天空,那么偶尔一声问侯就会带来会心的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