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研究常沙娜设计工艺美术图案中的敦煌元素,论述临摹敦煌壁画对她一生的重要影响。敦煌是世界级的艺术宝库,临摹敦煌壁画的功底使得常沙娜对中国传统的纹样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娴熟。她设计的图案历久弥新,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增加了自然元素,她设计的和平鸽大盘等作品作为新中国的礼物送给外宾。常书鸿是“敦煌的守护神”,他的女儿常沙娜继承了父亲的志愿。她将敦煌壁画临摹出来,从壁画中提炼设计元素,在恩师林徽因的指导下真正做到了把传统纹样运用在设计中,对我国近代工艺美术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敦煌壁画;常沙娜;临摹;工艺美术
一、常沙娜的简介
常沙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设计家、艺术教育家。她从12岁开始跟随父亲临摹敦煌壁画,后赴美留学,回国后在林徽因的指导下步入工艺美学领域,以敦煌图案为创作素材,完成了中国人民大会堂建筑装饰等国家项目的设计。她继承父亲的遗愿致力于敦煌艺术的研究、保护等工作,并且她教导学生们临摹壁画,让学生们把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中。
常沙娜的名字在法文中解释为一条河“LaSaone”的中文译文。她的父亲常书鸿是一位年轻的赴法留学的中国画家,他的画作多次获得法国国家金奖和银奖。常沙娜的母亲陈芝秀是父亲的表妹,也是法国巴黎的一位中国雕塑家。常沙娜出生在浪漫的国度,无忧无虑地成长,说一口流利法语的小沙娜是中国留学法国的时尚宠儿。雕塑家王乙临跟油画家吕斯百都是小沙娜的干爸爸,这两位艺术家没有子嗣,将常莎娜视为己出。87岁的常沙娜来西北师范大学做报告时向吕斯百先生的雕塑献花纪念干爸爸。除了这两位艺术家,常书鸿家的常客还有秦宣夫、刘开渠等,就连徐悲鸿到法国巴黎办展览时也去他家做客。小沙娜从小耳濡目染的全是艺术圈的新鲜见闻,这些年轻的艺术家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地畅谈艺术,这些见闻对她以后的艺术人生非常有益。但是就在1935年,常书鸿先生的人生遇到了转折点,他在巴黎塞纳河河畔的旧书摊上看到了《敦煌石窟图录》一书,又在吉美博物馆看到伯西和从敦煌略去的大量唐代绢画,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从此他跟女儿的命运与敦煌石窟紧紧相连。
二、常沙娜与莫高窟的邂逅
常书鸿在《敦煌石窟图录》中看到法国人伯西和拍摄敦煌藏经洞的图片,他惊讶地发现敦煌莫高窟拥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早敦煌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五代、西夏、元朝等时代,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不断的扩大洞窟。洞窟中的雕塑、壁画和建筑都展示了历朝历代的佛教艺术地演变过程,是一座宏伟的艺术殿堂。有人把莫高窟比作一部浓缩的中国艺术史,本人认为这比喻非常确切。常书鸿自从知道祖国有这么历史悠久的艺术宝库,他夜不能寐,在回忆录《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中,他写道:“自责、数典忘祖,真是惭愧之极,不知如何忏悔才是” !他下定决心要守护这片净土,在1937年常书鸿携妻带子回到了祖国。自此扎根于敦煌莫高窟这个艺术宝库,这个决定也改变了他跟小沙娜的一生,让小沙娜跟敦煌结下了一生的艺术之缘。
常沙娜从小在法国喝牛奶和吃面包长大的,但是在敦煌莫高窟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她没有一点抱怨地跟随父亲等人临摹洞窟的壁画,敦煌艺术一点一滴的把她浇灌成了最有艺术气质的“敦煌的女儿”。常书鸿在1942年被梁思成推荐为筹备委员副主席并出任首任所长,国民政府准备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自此他跟年轻的艺术家们在敦煌扎根,开启了他“敦煌守护神”的新篇章。同时,常沙娜跟随父母在敦煌扎根,让敦煌的艺术渗透,开出了最美的“沙漠玫瑰”。
1943年,常书鸿带着12岁的小沙娜还有妻子经历一个月地颠簸终于到了敦煌,一家人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敦煌扎根下来。在敦煌小沙娜记忆最深得第一顿饭就是一碗白水煮切面,简单的调理是一碗醋跟一碗大粒盐。这还仅仅是个开始,敦煌自然气候恶劣,非常缺水,不但没有新鲜蔬菜而且不能洗澡。所有的建筑都离不开黄土,当地人用黄土做土炕、桌子、书架跟沙发,条件相当艰苦。小沙娜虽然出生在法国,过惯了舒适安稳的生活,但是来到敦煌这么苦的地方她竟然乐观地跟随父亲一起生活,之前在法国吃面包和牛奶长大的小沙娜坚强乐观地过着苦日子。父亲安排她去酒泉上中学,每逢放假她就回来敦煌跟着父亲等人一起进石窟临摹壁画,她经常跟着擅长临摹仕女画的邵芳进洞窟临摹壁画,邵芳是她的工笔重彩老师,小沙娜跟着她学会了不少中国传统的艺术。
好景不长,1945年小沙娜的母亲陈芝秀忍受不了敦煌的艰苦生活,她反对在敦煌安家,并且因为信仰的是天主教,所以对佛教的盛世美景的壁画没有多大热情,她的内心非常苦闷,最后离家出走。陈芝秀在1945年登报跟常书鸿脱离夫妻关系,因此14岁的小沙娜辍学在家照顾年幼的弟弟。除了必要的考试她要去参加,其余时间都留在千佛洞。父亲给她单独安排了课程,让小沙娜开启了私塾模式的学习生涯。除了每天临摹唐人经书练字和读一小时法语外,还要求她将跟朝代有代表性的壁画临摹一遍,并且要在临摹过程中了解壁画的时代背景跟时代风格。父亲将每一幅作品历史详细描述给小沙娜听,分析了各朝代时代风格的不同,小沙娜接受的美术教育如此与众不同,这为以后她艺术生涯打下了深厚的基石。
父亲教给小沙娜的并不只是艺术知识,还有作为“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带领青年艺术家们那生生不息地奋斗跟乐观的精神。在小沙娜的心里父亲无所不能,他带领大家用买来的菜籽种菜,养羊挤奶,养鸡下蛋,还会种树保护石窟防风固沙。最美妙的是父亲买来的花籽在敦煌种出了橙黄色的向日葵。蔚蓝的天空下,院落里的向日葵格外美丽,小沙娜的童年印象里满是美好的回忆。常书鸿带领大家苦中作乐,用当地的土做颜料,晚上大家在一起画速写,请当地老乡当模特,这一群有追求的年轻人在敦煌莫高窟挥洒着勤奋的汗水,书写着青春的篇章。
1945年抗战胜利地喜悦让全国人民都感到兴奋,敦煌研究生面临的是国民政府停止发放经费,研究人员也纷纷返回故乡的局面。“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先生为了打破这个僵局,带着沙娜举办了“常书鸿父女画展”,他下定决心一定守护敦煌到底。这次画展赢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小沙娜临摹的壁画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展示,显现出了她极高的艺术天赋。同时,在这次展览上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来华支教名叫叶丽华的女士,她对小沙娜的艺术天赋给以极高的肯定,并愿意资助她去美国深造。叶丽华说:“沙娜这么小画的那么好,你不能让她在敦煌待着,我的女儿在哈佛大学,沙娜也可以过去。” [1] 在叶丽华女士的支持跟父亲的鼓励下,1948年常沙娜开始了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深造地学习生涯。她系统地学习了素描、人体解剖、美术史、透视、色彩、绘画和设计。沙娜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知识,同时她认识了很多爱国的赴美留学生,受他们影响对祖国得感情更加强烈。当时还没有拿到学历,中国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在外求学的游子们纷纷回国,常沙娜也在1950年底回到祖国母親的怀抱。
常沙娜刚刚回国,她父亲在时任人民政府文物局局长郑镇铎支持下开展了配合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他们准备举行一次大型“敦煌文物展”,地点是在北京故宫的午门城楼上。就是在这次特殊的展览上,常沙娜结识了梁思成跟林徽因夫妇,梁思成跟常书鸿提议让沙娜留在林徽因的身边,做些敦煌图案的设计类工作,原本想让女儿继续在中央美院深造的常书鸿答应了他的要求。随后,沙娜在没有正式学历的情况下,被破格聘为清华大学营建系助教,自此跟随林徽因开始了设计与教育的职业生涯。
三、常沙娜工艺美术作品的敦煌元素
常沙娜在林徽因的指导下,越发明白绘画与设计的关系,她认为“艺术家和工艺师没有任何区别”、“建筑、美术和设计三位一体”、“创造设计必须注重探索艺术‘源于流’的融合关系。这所谓的源跟流就是以古典文化为根本,创造出新的潮流。”常沙娜的设计理念除了来自恩师林徽因的指导,她对敦煌壁画的临摹跟学习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敦煌这座艺术宝库是她工艺美术设计灵感的源泉。这个20岁出头的姑娘在林徽因的指导下,开始将敦煌元素应用于工艺设计,她着手设计的赠给外宾的礼物,得到了中外友人的一致好评。常沙娜设计的一方丝巾,是以隋朝时期的藻井穿插和平鸽图案的真丝头巾(如下图);一套用了敦煌元素卷草纹的景泰蓝盘子;熟练的运用敦煌元素制作了首都国际机场贵宾休息厅敦煌动物装饰刺绣四屏等等。外宾们收到如此精美的礼物非常惊讶,苏联芭蕾舞蹈家乌兰诺娃赞叹道:“这代表着新中国的新礼物,真是美极了。” [2]
1953年,借全国院校调整之际,常沙娜跟随清华营建系老师们一起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三年后实用美术系独立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为了实用美术系最权威的学府。与此同时,常沙娜参加了向新中国成立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的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她作为青年教师,利用她最熟悉的敦煌壁画中的藻井图案,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的设计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唐代风格的圆形浮雕花灯。她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外立面廊柱上的琉璃瓦跟台阶上的须弥座图案花岗岩浮雕,还有民族文化宫卷草纹装饰图案金属大门,成为长安街上极具代表性的经典造型。下插图中所示,常莎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外立面须弥浮雕装饰的时候运用了莫高窟壁画中的盛唐第148窟的边饰图案,她娴熟地运用边饰图案的造型,在浮雕中展现的是精美绝伦的盛唐艺术风格,为人民大会堂庄重典雅的建筑形象增添了华美的点睛之笔。在设计跟施工的过程中,常沙娜深刻地体会到了艺术设计跟材料、工艺、功能之间的关系,她感慨道:“这次实践让我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不是纸上谈兵,必须把艺术形式与材料、工艺、功能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功。” [1]1959年9月底,人民大会堂在十个月的工期内如期竣工,周总理在宴会厅热情款待大家,并且提议为天顶上美丽的图案一起干杯。常沙娜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顶装饰,运用了敦煌壁画中莫高窟盛唐第3窟藻井图案的元素。她把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设计得美轮美奂,最外围的灯像一滴一滴露珠穿起来的花朵形象,她把盛唐的美丽图案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将古典跟现代完美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个人设计风格,临摹敦煌壁画的功夫让常沙娜有坚实的绘画功底,她心中时时刻刻惦记着将敦煌文化推向世界,不愧是“敦煌的女儿”。
常沙娜运用敦煌的元素再结合现代风格,为祖国的多项国家级项目做出了不菲得成就。她参与设计了首都国际机场贵宾厅、北京展览馆、民族文化宫跟首都剧院等大型的地标装饰艺术设计工程。在香港回归时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的“紫金花”纪念雕塑就是常沙娜主持设计的。她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夜以继日地绘画图纸,在工地调查和测量,不懂得就问,边干边学,她谦虚谨慎,不肯把功劳归功于自己,总是强调都是大家配合的结果。常沙娜感慨万分地说:“设计不像画画。一个人,画一张画,署个名,作品就算完成了。艺术设计确不可能这样,必须把艺术形式与材料、工艺、功能结合在一起,绝不是哪一个人所能完成,总是许多人通力协作的结果。”[1]
四、常沙娜积极传播敦煌的艺术价值
常沙娜的设计作品融合了传统和自然的精华,对于热爱艺术设计的人来说自然是神奇的课堂,她总是被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打动。那些不起眼的生灵在沙娜的眼中格外的纯美,它们的图形是最完美的装饰图案。在设计图案之余常沙娜喜欢将这些不知名的花草描绘出来,将它们自然生动的姿态保存在纸上,为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花草著述立传。她出版的《常沙娜花卉集》中还专门为她眼中不平凡的花草写下花语,真是印证了那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她的花卉作品色彩明亮,流畅的线条让读者看到她扎实的基本功跟造型能力,将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花卉描绘的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画面中的气韵生动跟天然情趣表现的淋漓尽致。常沙娜热爱大自然,并在自然的花卉中寻找设计灵感,将花草的图案提炼出来,运用到设计中来,形成了她自己的风格。她还不忘初衷地结合了敦煌壁画中的元素,创作出的设计图案兼并自然跟传统的融合,使得她的作品独树一帜,特点鲜明。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萃不足为美”。[3]111这句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即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常沙娜的设计也是提取了敦煌元素跟自然元素,她即全面地临摹敦煌壁画和写生花卉图案,又从中提炼出经典的、典型的元素用于工艺设计,她的思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有先秦哲学家的遗风。
常沙娜在西北师范大学做学术报告跟我们学生们说过敦煌壁画现在很多都已经褪色了,不仅要加大保护文物的力度,还要我们学习画画的学生多临摹敦煌的壁画。她说原来的图案很精美,现在我们看到的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很多都变成黑色了。张大千也临摹了三年敦煌壁画,他当时也说过:“敦煌现存之(壁)画,约三分之二已变色,其余完美如新。其用银朱和粉色着大都变为黑色,现临摹着以皮肤为黑色,实为大错。石青、石彩所绘之部现尚崭新,而粉与石彩、银朱均不能混合,一经混合,经久即黑。” [4]202 常沙娜是“敦煌的女儿”,她自幼生活在莫高窟临摹敦煌壁画,对敦煌的感情很深厚。她出国深造回来,仍然不忘本的将敦煌元素发掘出来运用到她的設计中。
常沙娜不止是一個优秀的图案设计师,她还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在教学中她倡导学生将自然融入设计中,同时也要求学生注重传统的学习。让学生加大力度临摹敦煌壁画,她希望学生能将临摹得到的传统色彩的感受运用到设计中去。她不仅这样要求学生,自己也亲力亲为地做整理收集敦煌的艺术资料工作。她在敦煌壁画中提炼出很多元素,并且总结出来很多经典的壁画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她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设计,同时为了实现她的恩师林徽因的遗愿,恩师临终前曾经感慨道:“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无论彩陶、青铜器、漆画、壁画,都是非常丰富的装饰图案遗产,为什么没有人来整理。” 为了完成恩师的遗愿,她带领学生重新回到敦煌,用最传统的方式临摹敦煌壁画,整理编绘出一本书:《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她从细节入手,将历朝历代的传统服饰仔细研究对比,从小处着手,最后把这些精美的传统元素运用到了工艺美术的设计制作中,得到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无论是配色还是造型都能看到敦煌壁画的影子,这些精美的图案在常沙娜的心中扎根后发芽,并且开出了灿烂的艺术之花。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服饰也很关注,他曾经说过:“石室中之四壁连同其顶均为壁画,画多为佛教故事,由佛 诞生以至于涅槃均为一一画出。其中画供养人画,则有北魏、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之服装,现在演剧之古装即为明代服装,其余各代不同,可成为一部中国服装沿革史。中有画佛入涅槃图,画各国王子,除有着中国帝王冠服者,有裸体,有服装奇异者;有男子手持手杖,手握处亦为弯形,如今之手杖者;有女子穿袖、长裙。穿翻领大衣者,或长短披肩者,项缠围巾,骤见之下如今人之时髦画,实即为唐人之写实画,此更可考种族与文化。盖敦煌文化,不仅为中国文化,且为世界文化!” [4]203《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这本书是装饰图案设计中教科书般的存在,里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历朝历代中装饰品的样式,图文并茂,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敦煌壁画的美轮美奂。对于设计图案的设计师来说,这本就是工具书,非常实用。常书鸿一直提醒女儿不要忘记自己是敦煌人,要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常莎娜不忘记父亲的谆谆教诲,继续编著关于敦煌的书,先后又出版了《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常书鸿认为敦煌艺术是一个不可以分割的整体,他在《谈敦煌图案》中文章中说:“从敦煌图案主题内容所包含的丰富的民族色彩、乡土成分和结构形式方面所具备的充沛的变化与活力来看,它们不但具备了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特点,而且是有力地说明了它的民族性与人民性。因此,进一步对敦煌图案遗产的学习与研究,将是有效的促使中国装饰艺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精神下,推陈出新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条件”。[5]常书鸿在敦煌一直坚守到78岁高龄,一直从事敦煌保护工作直到国家安排他去北京跟女儿团圆。
常沙娜将父亲未完成的工作继续下去,因为她是“敦煌的女儿”。她不止自己勤勤恳恳得将敦煌研究继续下去,在教学中她也让学生们将敦煌的文化发扬光大,谨遵父亲教诲,将敦煌的文化点滴渗透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们一定继承民族的传统,切不可数典忘祖。常沙娜坚信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审美概念。我们中国人不能一味的追随西方的审美趋势,自然中的花卉图案跟传统的艺术都能表达我们的审美趣味。青年人一定要树立民族意识,不要盲目崇洋媚外,只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坚持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继往开来地走下去,敦煌文化会一直影响到中国每代人,敦煌的魅力之花永远在人们心中绽放。
参考文献
[1]刘源隆.常沙娜:盛开的敦煌之花[J] .小康,2017,(4).
[2]李文杰.常沙娜:让敦煌艺术之花盛开[J].美术,2015,(2).
[3]宗白华 .美学的散步[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李永翘 .张大千画语录[M].海口: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1991.
[5]常书鸿.谈敦煌图案[J]. 文物参考资料,1956,(8).
作者简介:
张倩茹(1986.7—),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淄博市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国画工笔花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