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钢旦
“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及时解决了我的就业问题,让我有了固定的收入,真得感谢他们。”10月11日上午,正在修武县苗圃场打工的十里铺村村民王鲜花高兴地说道。
十里铺村有1530人,人均耕地1.2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2014年被定为贫困村。
该村党支部书记祝兴红介绍说:“自从县自然资源局入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俺村发生了三大变化……”
饮水难得到解决
“我们村今年8月饮水工程竣工,现在我们吃的水比过去清了、甜了,24小时随时都能用上自来水,再也不用为吃水的事操心了。”在村民金永生家里,笔者找到了正在给群众解决问题的驻十里铺村第一书记魏高峰,当笔者采访他饮水工程建设情况时,正在用水管接自来水的金永生抢先说。
据了解,该村过去用的水水层靠上,井水越来越混浊,管道也经常漏水,时常修理管道影响群众正常用水,今年驻村书记领着该村干部群众打了300余米深新的吃水井,铺设了新管道。
祝兴红说:“我们村的吃水工程多亏了第一书记魏高峰,今年2月,他了解到我们村吃水难问题后,及时召开了村‘两委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会议,研究解决吃水问题,在村里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投资50.3万元对全村饮水网进行了改造。他白天坚持到施工现场促督检查,晚上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星期天很少回家,饮水工程终于在今年8月下旬竣工。”
就业难得到缓解
在调研中,魏高峰发现多数贫困户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知识,不能胜任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薪的工作,尤其是在家的无业人员大多是一些年龄偏大和不能出远门的妇女。去年,帮扶队队长与驻村书记商量,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与村南县苗圃场和村西李家农场联系,就地安排劳务输出,一边指导群众学技术,一边为群众谋划务工地点式。
在县苗圃场,笔者看到30多名务工人员。苗圃场场长宋亚波介绍说:“苗圃场有180余亩地,优先安排贫困村和贫困户务工,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该村王鲜花家里4口人,爱人患有慢性病,不能外出务工,帮扶责任人通过协调将王鲜花安排到苗圃场打工,年收入在1.3万元以上。李家农场占地70余亩,为刘小国、乔小四、李小同等7家贫困户提供林下套种花生20亩,每户增收1000余元。
帮扶工作组组长蒋雪、驻村第一书记魏高峰都属于林业技术人员,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李家农场实地为贫困户培训果树病虫害防治、剪枝、花期授粉等技术知识。目前,十里铺村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几乎都有活干,该村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人均年纯收入由2014年的1200余元增加到2018年的7000余元,全村15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仅剩6户未脱贫。
娱乐难得到改善
村民有了经济收入,吃不愁穿不愁,但是遇到农闲、雨天、节假日,群众没有娱乐活动场所,三人一堆,五人一群的打牌赌博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村干部意识到建设文化广场势在必行。
因为要建文化广场村,村民常孝财经营十幾年的生活超市需要拆除,村干部与常孝财协商拆除超市没有得到及时同意,驻村干部白天黑夜多次与村干部上门给常孝财讲解目前村民的生活需要,耐心教育引导,最终做通了常孝财的思想工作。
2018年,驻村干部争取扶贫资金2.5万元,自筹资金14余万元建成了文化大舞台和文体活动广场。
文化活动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质,密切了干群之间和每户之间的关系,群众大局意识增强了,思想工作好做了,去年对全村所有旱厕进行了改造,全村居民居住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作者单位:修武县自然资源局)EDC8AA3D-E5CA-4DB1-87D6-894B8DBF3E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