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蛟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从一个起点到另一个起点,由一处风景转向另一处风景。其实,最美的风景仍在远方。因此,我们要保持足够的体力,要具有足够的耐心,一步一步地前行,让梦想照进现实。
只做一把椅子
姚秦川
凯尔·克林特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是丹麦现代家具的开山鼻祖,被人们誉为“丹麦家具设计之父”。
十八岁那年,克林特来到丹麦艺术家工作室下属的约翰罗德分校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瑞典建筑师埃里克·根纳·阿斯普伦德。
由于克林特在成绩上并不出众,加上性格内向不善言辞,阿斯普伦德对眼前这个貌不出众的年轻人评价甚低:“你的资质太一般了,建议你改行学习其他手艺。”
几年后,克林特毕业了。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椅子的研发中。一天,克林特上街买东西时,无意中碰到了阿斯普伦德。他非常有礼貌地向阿斯普伦德问好,并随口问对方最近在忙些什么。
阿斯普伦德装作很随意地回答:“就是在忙着建一所学校,一间旅馆,还有几座住宅。”随后,阿斯普伦德故意用很好奇的口吻问克林特:“你在忙些什么呢?”“我在做一把椅子。”克林特低着头羞涩地回答。阿斯普伦德笑着摇摇头,没有说什么便转身走了。
又过了些年,克林特再次在大街上碰到了阿斯普伦德。他依然有礼貌地问对方:“您最近在忙什么?”阿斯普伦德心情不错地回答:“嗯,一两座会堂吧,还有两栋别墅。你呢,忙什么?”克林特回答道,“还是上次说的,我还在做椅子。”听完,阿斯普伦德不屑地走了。
当克林特将自己设计的“红椅”送去巴塞罗那博览会上参评,并一举夺得金奖时,已经又是好几年。作为评委的阿斯普伦德在看到获奖者的名字时,不禁为自己当初的言行感到羞愧,并郑重地请求克林特原谅。
(选自《生命时报》2018年2月13日)
【素材解读】
面对打击时,不服输的品质的确是成功的前提条件。矢志不移地钻研一个小目标,把一把椅子做得非常完美,则是克林特成功的大智慧。
【适用话题】
做好一件小事,坚持,不服输。
磨了22年的镜片
陈亦权
17世纪中期,荷兰代尔夫特有个名叫列文的年轻人。他没受过什么教育,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选一份替政府部门看门的工作。
这是一份非常清闲的工作,列文有许多无所事事的时间。恰好,附近有一家玻璃厂,他们向一些商户提供眼镜片和放大镜,而当时的镜片全部由人工磨制完成。列文对这些能够放大物体的镜片感到非常好奇,就开始学习磨镜片并以此打发时间。当时的放大镜只能放大两三倍,列文磨好第一片放大镜后心想,如果堅持磨下去,能放大多少倍呢?不过玻璃厂的老板告诉他,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尽管如此,列文依旧不想停下,他把这第一片镜片一直留在了身边。此后他仍按照老板的规定磨镜片,一有空就会去磨几下自己口袋里的那片,这个习惯保持了下去,直到1674年,这片镜片在列文的口袋里已经放了22年,也被磨了22年。有一天,列文好奇地用他的镜片照了一下自己的指甲缝,顿时倒吸了一口气——那是一个令人惊异的微生物世界!
这片磨了22年的镜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人类对微生物的发现开启了当代医学的大门。并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的列文,被授予了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并先后得到了英国安妮女王和俄国彼得大帝的亲切接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
(摘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素材解读】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从小事上的坚持和突破开始的。如果能执着地把手上的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奇迹早晚会诞生在你面前。
【适用范围】
追求完美,奇迹,坚持就是胜利。
没画出来的最好
赵盛基
1950年,十九岁的杨之光从上海考进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非常赏识他。一次素描课,杨之光正在埋头作画,徐悲鸿站到他身后许久。他画的那张人体素描,头部已经画得很完整,全身也画好了,只有膝盖部分还没有画,只是用线条勾勒了几个方形的框框。正要画膝盖的时候,他发现徐悲鸿站在身后,然后停止作画,等待指正。徐悲鸿问道:“你看,这幅画什么地方画得最好?”
杨之光挠头想了想,没敢轻易回答。他很想说头部画得最好,因为他觉得头部画得最完美,可是又不好意思说。徐悲鸿说:“你这张画上最好的部分是膝盖。”杨之光不解地问:“可是膝盖还没有画出来呀!怎么可能是最好?”徐悲鸿很郑重地说:“虽然还没画出来,但可以画得很好。你那些已经画好了的部分,却无法画得更好一些了。”杨之光恍然大悟,由衷敬佩徐先生。之后,他一直遵循先生教诲,不断有更高的追求,终成大家。
(选自《故事会》2017年第10期)
【素材解读】
面对一幅未完成的画作,哪个地方最好呢?完成的固然好,将要完成的则更好。这才是我们应有的追求。
【适用话题】
创作,完美,教诲,眼界。
伏尔泰的礼物
韩勇军
伏尔泰的悲剧《查伊尔》公演后,受到观众很高的评价。但在创作时,伏尔泰对剧作并不满意,认为其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描写还有不足之处。他一次次修改,剧本虽比原来更好了,可演员们却厌烦了。他每修改一次,演员们都要重新排练一次。为此,主演杜孚林气得拒绝和伏尔泰见面,不愿意接受伏尔泰修改后的剧本。这可把伏尔泰难为坏了,他不得不亲自上门把稿子塞进杜孚林住所的信箱里。然而,杜孚林还是不愿看他的修改稿。
一天,伏尔泰得到消息:杜孚林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友人。于是,他买了一个大馅饼和12只山鹑,请人送到杜孚林的宴会上。杜孚林高兴地收下了。他当场把礼盒打开,礼盒里除了礼物外还塞满了纸。他将纸展开一看,是伏尔泰修改的稿子。后来,杜孚林责备伏尔泰:“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伏尔泰说:“老兄,没有办法,不做到最好,我的饭碗就要砸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16期)
【素材解读】
伏尔泰能成为伟大的文学家,不是因为他有多聪明,而是和他要做到最好有着直接关系。他对剧本要求严格,并不断修改,以求完美。其实做事就应该这样,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求得最好的结果。
【适用话题】
创作,礼物,完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