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兰
我们写作文,是最怕作文中出现语病了,这是一种低级错误。因为语病而被扣掉了作文的分数,那真是让人扼腕痛惜的结果。但是,有一些故意而为的“语病”,不但不会令作文扣分,反而会为作文增色。鲁迅就是故意在文章中制造“语病”的高手,这些“语病”能在文章中营造出各种特别的气氛,借以深化文章主题。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大师学几招儿吧。
一、用累赘营造苦闷
案例:
鲁迅在他的文章《秋夜》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的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疑惑:
初读这段文字,很是惊诧,鲁迅这不是犯了累赘加重复的语言毛病嘛。干吗把事情说得这么复杂,就是家里有两棵枣树。所以我认为鲁迅的这句话应该修改成更加精练的话“我家门前有两棵枣树”。
细悟:
细读此文,却忽然感知到鲁迅在这里是故意将话说得累赘而重复,这种故意制造出的“语病”折射出一种气氛:家居环境非常单调,极其无聊,根本没有什么风景和趣味,除了枣树还是枣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還是枣树,这重复的言语,可谓是 “叹息”再加“叹息”——这是让人感觉多苦闷无比的秋夜哟,切题的气氛在“累赘重复”中笼罩起所有人的心灵。
仿写:
一位同学在一篇描写校园生活枯燥的作文中这样写道:
今天下午,将有三节课,一节是数学,另一节也是数学,最后一节还是数学。
这位同学果然将鲁迅的“累赘”之病学到手了,并且错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三次重复表达了一种多么苦恼,多么无奈的心态呀。
二、用矛盾营造复杂
案例:
鲁迅在《孔乙己》中的最后一段写道: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疑惑:
孔乙己长时间没有来了,答案无非有两种:他活着,却不来了;他死了,所以不见了。所以鲁迅对孔乙己的生死判断应该明确地表达出来才好,要么说他死了,要么说他没死。但鲁迅却说了一句前后矛盾的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不明摆着犯下语言不精确,不明白的毛病嘛。
细悟:
噢,“大约” 死了,与“的确”死了虽然是一对矛盾,但这是鲁迅故意制造的“语病”,他是要用这种语病制造一种文章意境——一种或者有,或者无;想之无关紧要,思之又关心备至的矛盾情感。这种情感恰好可以衬托出孔乙己的生存状态:孔乙己是个多余人,他的死活无关世界,世界多么冷漠呀;孔乙己又是一个被人关注的人,他的死活时时牵挂人心,冷漠的世界还有一丝温情。鲁迅用这句前后矛盾的话,向读者展示了同一个世界里的黑暗与温暖。虽然矛盾却是真实。
仿写:
有同学在作文《友情》中,先描写自己与好朋友的深情厚谊,然后说因为一个误会两个人翻了脸。事后,作者想打电话给好朋友解释,但是电话拿在手里,一直没有拨打。
于是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轻叹:
我们的友情,大约的确是将要从此中断了……
这样的轻叹,看似矛盾,实际是要借矛盾中体现一种复杂的心情:我们的友谊是中断好?还是延续好?想断又不想断,想续又难续……
三、用错乱营造同情
案例:
鲁迅在文章《祝福》中写道: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疑惑:
总感觉鲁迅的这句话表述有些“颠倒错乱”,有言语不顺的感觉。“空的”本来是“破碗”的定义语应该置于破碗的前面,所以鲁迅的这句话我们一般说成“她一手提的竹篮中有一只空的破碗”。这样的语言次序,多么顺畅呀,要比鲁迅“错乱”的错的语序顺溜多了。
细悟:
鲁迅不愧是语言大师,这又是一处故意做出的“语病”。其实这也不算是真正的“语病”,正常的语言手法叫“定语后置”。这种语言方式,会让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曲折多变的特色,可以更加突出地强调主题内容。把“一个空的破碗”,颠倒语序,将“空的”置于名词之后,就能十分鲜明地强调出“破碗”的“空的”特征,这样的特征就会让人物的悲惨命运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让人深感同情——文章的气氛就出来了。
仿写:
有同学在《奖》中描写了自己品学兼优,受学校表彰领奖的场面:
我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激动地接过校长亲手颁发给我的荣誉证书,大红的。这时,台下响起了掌声,无比热烈的。
这位同学在作文中故意犯下“语顺颠倒”的错误,将“大红的”“热烈的”置于名词之后,目的是要突出荣誉证书的鲜艳与掌声的热烈之特征。鲜艳和热烈营造的是一种欢乐喜庆的气氛,这与鲁迅用错乱的语序营造伤感同情的气氛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