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比如环境艺术、动画、摄影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也逐渐渗透和影响了雕塑艺术。传统的雕塑艺术创作过程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比如人的体力、环境场地等,使得艺术家们在作品表达上受到了约束,只依靠传统雕塑创作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高需求发展。数字技术在雕塑创作中逐渐被运用,为雕塑创作带来了多样性,也为其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数字技术;雕塑创作;应用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改变,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创作。数字雕塑是基于数字技术并通过三维数字软件进行雕刻的艺术形态。虽然数字技术发展的时间还很短暂,但是表现出来的优势已非常明显,并且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很大便利,也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相比传统雕塑制作中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一、数字技术赋予雕塑创作更多可能性
(一)高效性
传统的雕塑创作,要经过搭制骨架、上泥、翻制、铸造等一系列繁琐的前期准备工作,手工花费时间长,对人力和环境都有著很高的要求,而在数字技术软件中,可以轻松完成复制、粘贴和修改的工作,极大提高了雕塑创作的效率。我们可以在数字软件Zbrush中进行数字雕刻,比如雕刻人像,只需要做出一半的形象,另外一半通过对称功能就能完成整个头像的制作;同理,制作一些规律性植物比如荷花,只需要做出一片花瓣,其余通过复制拼贴的方式进行组合,后续稍作修改即可,大大缩短了制作的时间。在数字雕塑创作中,制作过程具有可逆性,可以对很多环节进行反复修改和调整,还能够生成多个版本。在传统雕塑制作中,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返工修改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财力。数字雕塑创作可以极好地避免相关问题,节省雕塑创作的时间,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雕塑创作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和更多的创作性。
(二)虚拟性
数字技术下的雕塑创作,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具有正确透视关系的虚拟真实环境,可以多角度去审视作品,并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精细作品图。
传统雕塑创作要经过泥稿制作、翻制、雕刻或者锻打才能得到最终的艺术效果,工期长且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在数字软件中,可以通过材质资源库的选择,快速地让艺术家感受到不同材料的效果并进行最终效果的敲定,可以模拟不同光源下作品呈现的效果,让艺术家以及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其震撼的视觉效果。
(三)精准性
传统雕塑作品在制作、放大或者缩小时,经常不可避免地出现尺寸偏差过大的问题,就不得不返工重新制作,而在数字雕刻过程中就可以提前进行精准的尺寸设置,并且可以进行等比例放大或缩小。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制作相结合的方式,就能轻松完成一些在传统雕塑制作中不太容易实现的艺术作品。相比较传统的雕塑制作,作品尺寸的偏差越来越小,产品数据更加精准,从设计到成品制作,不仅工期得以缩短、尺寸更为精准,而且艺术效果更接近艺术家的预期。
二、数字技术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实例
(一)国外创作实例
数字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应用到雕塑创作中。2012年,南非著名雕塑家马克·钱法内利(Marco Cianfanelli)为纪念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设计制作出曼德拉雕像,该作品后来在美国boredpanda被评为世界25个最具有创意的雕塑之一。该作品很好地展现了雕塑家的创作思路,也反映出数字技术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该作品选取了50根经过数控精准切割特制的钢柱,尺寸在6.5到9.5米之间,组合成曼德拉的一个形象,距离雕像正面35米可以达到一个最佳视觉效果。总之,通过在软件中运用数字技术建模、设计钢板路径和尺寸以及数控切割,实现了这一伟大作品的创作。这一作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数字技术辅助下的雕塑创作,可以达到很多在传统雕塑创作中很难实现的艺术效果。
(二)国内创作实例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有很多先行艺术家投身于数字雕塑实践中来。著名雕塑家、四川美院教授朱尚熹先生在为山东省广饶县孙子文化园创作大型雕像《孙武像》时就结合了数字技术。该雕像尺寸8米,实际人工制作会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并且还有数据的偏差。朱尚熹老师通过传统制作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制作出2米雕塑泥稿,翻制成树脂模型之后送到广饶附近雕塑公司进行3D扫描,生成数字化模型,在数字软件中进行等比例放大到8米的尺寸,最终利用大型雕刻机进行数字雕刻,获得了一个精准度非常高的雕像模型,最后进行铸铜制作。这不仅解决了交通运输难的问题,还获得了精准的雕塑尺寸模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提高了艺术家的工作效率,从而缩短了雕塑完成的工期。
(三)笔者自身实践研究探索实例
从自身的雕塑创作经历来说,也经常结合当下的数字软件进行一些雕塑创作。2015年,笔者受朋友所托制作南京某社区的景观雕像。因为工期非常紧,只给了三天设计时间,为了使效果更为直观,笔者通过Zbrush软件进行数字雕刻,直接生成有材质质感、多角度透视、有外在光源的效果图。通过3D打印的方式,快速得到精准的小稿模型,数字技术“高效性”和“虚拟性”的优势在此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该作品得到了一致认可,并最终得以顺利制作落地。
三、数字技术对雕塑创作的影响
(一)雕塑创作理念的更新
数字技术影响下的雕塑创作相比较传统的雕塑制作,可以说是更新了传统制作的流程和模式。传统制作需要一定的空间和环境,对人力和物力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基本流程如下:设计图—小稿制作—泥塑放大—反复修改—翻制模型—所需材料转化加工—安装等步骤,中间工期时间不稳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数字技术的助攻下,雕塑创作的步骤已经开始简化,最为简化直观的方式如下:设计小稿—计算机完成模型制作—3D制作—材料转换—安装,或者是结合数字模型、三维扫描、激光雕刻与传统制作,同样也为雕塑创作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缩短了雕塑创作的整个工期。
同理,艺术家的创作对场地的依赖也有所削弱,艺术家在家就可以进行雕塑的前期制作,一台电脑、一个手绘板就可以完成前期大量的工作,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便利。通过三维数字扫描、3D打印,可以帮助艺术家迅速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模型数据以及模型实物,再通过与传统雕塑制作加以结合,极大地开阔了艺术家的创作思路。
(二)跨学科发展促进雕塑创作多领域应用
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同一个软件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很多软件在开发初期,设计本意并不是为雕塑制作而开发,但是在后续的使用中可以发现,很多数字软件都可以在雕塑创作中得以应用并发挥出其独特作用。当下很多数字软件,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跨多个学科,在非雕塑领域里出现了大量雕塑语言的应用,比如动画领域中的Zbrush软件,动画设计师将其广泛应用于动画创作,雕塑艺术家也利用其进行雕塑形象雕刻。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专业学科之间正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现在很多雕塑艺术家也经常参与到动漫形象制作中,学科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艺术家们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多方面得以施展,艺术之间本就相通,数字技术使得这种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三)数字技术影响下的雕塑创作未来展望
时代在不断变革更新,数字技术影响下的雕塑艺术正在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新的雕塑艺术形态。虽然诸多艺术家也持有不同的态度,我们不能否认有着其独有魅力和特点并经历漫长岁月积淀的传统雕塑,也不能说数字技術已经可以全面替代传统的雕塑创作。孙振华先生曾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并不等于雕塑艺术应该全面让位给数字技术;而且我们认为,雕塑也不会被数字技术所取代,新技术和雕塑之间并不是取代关系。它们应该继续采用什么样的结合方式进行下去,如何让数字技术助传统雕塑创作一臂之力,如何取之精华去之糟粕,还需要艺术家们不断去探索和尝试。
艺术家保罗·瓦莱利在《艺术片论集》中曾说:“科技具有庞大的力量,它的这种变革使艺术具有无限可能,包括他的造型、呈现方式以及材料,这些东西反过来就会作用于人的思想,改变人的观念。”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发展,未来数字技术对雕塑创作将会带来不可预估的推动力。尽管还有一部分艺术家在坚持传统雕塑艺术创作,更多的艺术家已经投身于数字雕塑创作中并不断地做出尝试和努力,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雕塑艺术创作之中。我们相信,在数字技术引领下的信息时代,雕塑艺术一定会找到其合适的位置,也更加坚定地相信,数字技术一定会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助一臂之力,从而开启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孙振华.数字时代的雕塑艺术[J].雕塑,2014(2):39-41.
[2]霍波洋.双重基础[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3]何鹏,葛春晓.3D数字技术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5):72-74.
作者简介:王乐家,硕士,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