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
摘 要: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课本教材内容的角度入手,将表达手法相近、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融合在一起,也可借助课外素材的丰富化与多样化将阅读内容系统性地搭建起来。如此一来,便将课上、课下阅读活动联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的一体化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学习氛围
有限的阅读教学时间以及学生阅读习惯的不同极大地影响了课堂阅读教学效果,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群文阅读教学的出现,不仅使课上教学活动更加系统、有针对性,还可以通过阅读素材与阅读主题的不同带给孩子们全新的阅读体验,激发其潜在的阅读能力。笔者仅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实践策略总结了如下几点个人心得。
一、体现阅读的愉悦性,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
书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也有许多有深度的思想,因此,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应怀着愉快、积极的心态进行阅读,而并非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是执行教师安排的作业。群文阅读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独具一格,正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读性与选择性。因此,当教师将准备好的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之后,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细心思考,感受阅读带来的神奇体验与成就感。为了能使孩子们增强阅读的愉悦感,也可让学生选择相关素材。如此一来既使素材的难度更能与学生的知识范畴与学习经验相符合,又可使他们通过议题扩大材料中的内容深度,自由地进行充分讨论。许多学生都喜欢阅读古诗词,笔者鼓励学生合作找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诗词故事。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孩子们在阅读中自主探讨、勇于将自己阅读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他们通过阅读不同的诗词句,对诗人勇敢、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自身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认识。由此可见,愉悦的学习氛围与自由的思考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那些生动、美妙的故事可以帮助其理解人生,更好地明辨是非、拓展视野。
二、冲破固有思维束缚,为学生打造开放的课堂环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及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中发现每名孩子的独特之处。有些学生天生安静,而有些则思维活跃、活力四射。每名学生的性格会有所不同,而他们的爱好以及阅读习惯也是千差万别。此外,他们对于同一篇文章的感受与体会也是大相径庭。以往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无法对学生的阅读感受与阅读风格一一作出回应,而群文阅读则颠覆了原先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冲破了阅读活动中的局限性,将阅读时间归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有趣的故事内容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做出自己独特的判断。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好的文章,有些题材介绍了季节的变迁与变化,如《桂花雨》《触摸春天》等;还有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内容,如《山雨》《只有一个地球》等。教师借助教材中不同的题材与内容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解除课本学习内容中固化知识的局限性,将封闭的思维彻底打开,还可以使他们将相关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联想,在阅读与思考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收获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互为补充、相互启发,既增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知度,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此外,教师应注意把控好开放课堂中的“度”,既应在实施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阅读思路,还不能过于松散,导致脱离主题产生偏差。
三、提升文学思考品质,为学生拓展阅读的思考高度
群文阅读之所以与普通的閱读教学活动有所区别,是因为群文阅读不仅体现了“读”的重要性,更将阅读的思考水准与阅读品质纳入其中。阅读者如果只是将单纯的文字不加理解地映入眼帘,无法将逐个生字转化为自己的理解,更无法成为学习者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其语文学习增添光彩。无论是中国古代教育大家孔子还是国外学者叔本华,也都曾多次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总结能力都较为有限,无法有效将阅读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与归纳。而群文阅读则讲求以完整的素材内容为单位展开活动,对某一素材的整体感知不再是需要验证的假设,而成为了后续思考的素材,也使阅读与思考有序地关联在了一起,润物无声地渗入学生的“读与思”之中。此外,教师应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观点和意见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一来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拓展其文学视野与思考深度。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教学是让学生的阅读从量变到质变转化,更是提高学生深度思维的有效方法。它促使学生运用更加广阔的学习思路与方式方法来拓展阅读途径。只要广大教师勇于尝试、积极创新,就一定能使群文阅读发挥更显著的教学功效。
参考文献:
[1]郝玉红.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7(27).
[2]周利芳.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