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败血病诊断与防治

2019-09-10 22:45柴正明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

柴正明

摘要:牦牛败血病又被称为牦牛出血性败血病、牛出败,是由致病性多杀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以败血症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接触性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文主要结合一起实际发病病例,分析了牦牛败血病的诊断和防治,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进一步防范该种疾病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牦牛败血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1.088

引言

青海省兴海县河卡镇是一个典型的畜牧业大镇,畜牧养殖产业是该地区农牧民群众的支柱性产业。近年,该乡镇以打造畜牧示范镇和创建农村养殖大镇为奋斗目标,积极引进牛品种,加强牛品种改良,构建完善的畜牧业基础设施,推进各类畜牧养殖档次升级,加快标准化畜牧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该地区畜牧养殖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但随着牦牛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病例呈现逐年增加趋势,防控压力越来越大,常因为诊断、治疗不及时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引导养殖户掌握该种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控。

发病经过

青海省兴海县河卡镇一个中小规模养殖场共养殖牦牛46头,采用春夏秋三季放牧,冬季放牧和没施养殖的模式饲养,严格按照地区免疫程序,进行了疫苗免疫接种,整个牛群的生长状况一直良好。2017年8月13日,养殖户早晨饲料投喂中发现一个牛舍中的2月龄犊牛死亡。后将犊牛清理出牛舍,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并对牛舍进行一次全面消毒。第2天上午牛群中陆续出现发病情况,表现为呼吸困难,温升高到41℃以上,病情在较短时间内向整个牛群蔓延传播。发病期间养殖户多次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接到养殖户求助后,兽医赶到养殖场进行严格的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由于处于夏季外界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牛舍通风不良,有毒有害气体积累,有刺鼻的气味。结合养殖场的发病情况,兽医不能明确具体的致病原,但可确诊是某些致病原混合感染引起的败血症,随即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牛出直性败血症,立即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控制了病情,避免损失加重。

流行特点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致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种致病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同时也是牛呼吸道中的一种常在菌。通常该种致病菌寄生在呼吸道内呈现隐性感染,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受到外界多种应激因素刺激后才会导致发病。养殖场患病动物和隐性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患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中存在大量致病原,通过污染周围环境、饲养用具、饮用水和饲料实现致病原的扩散传染。另外,还可经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或者借助蚊虫叮咬间接传播。致病性多杀性巴氏杆菌除感染牛外还可以感染其他动物,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牛出血性败血症发生不分年龄,任何品种和年龄的牛均可以感染。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发生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呈散发流行或地方流行。养殖场饲养管理不当,饲料营养价值较差,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过度疲劳,圈舍冷热交替,气候突然发生变化,闷热、潮湿、多雨,寄生虫侵袭,均可以诱发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患病牛精神萎靡不振,结膜高度充血,表现为呼吸急促、困难,呼吸次数高达60次/min。最急性的患病牛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急性期的患病牛体温升高到41℃以上,站立时头部下垂,被毛杂乱,体表皮肤温度不均。随后食欲废绝,出现腹痛腹泻症状,排出粥样恶臭粪便,粪便中夹杂很多血液,患病牛排尿量逐渐减少,尿液呈现赤红色。个别犊牛发病后期体温突然下降到正常范围以下,常在ld内虚脱死亡。几乎所有的患病牛头颈部位、胸前皮下组织和结缔组织出现炎性水肿[1],用手触摸肿胀部位患病牛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感。肿胀部位最初有热感,随后逐渐变凉。多数患病牛舌头肿大向外伸,不能正常采食、吞咽,严重的窒息死亡。

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牛解剖后可以发现病死牛的鼻腔中存在大量脓性分泌物,头颈部、咽喉部位存在水肿。病死牛舌头肿大伸出口腔,从咽喉中流出浑浊的淡黄色液体。全身浆膜粘膜,肺脏组织、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出血严重,上呼吸道呈现卡他性炎性病变。肠道呈现出血性炎症病变。下颌淋巴结、咽背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呈现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肺脏外观呈现暗红色深,红色切面呈大理石纹路病变[2]。将病死牛胸腔打开后,内部蓄积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

实验室诊断

采集患病牛的静脉血液和病死牛的心血,带回实验室后使用姬姆萨染色处理,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大量呈现卵圆形两极着色的杆菌存在。将采集到的病料粉碎划线接种到血液琼脂斜面之上,生化培养箱内持续培养24h,温度控制在37℃,在血液琼脂斜面上生长m具有荧光灰白色,圆形湿润的露珠状小菌落,挑取菌落制成涂片选择革兰氏染色,发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杆菌‘3l。该种致病菌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蔗糖,靛基质、枸橼酸盐试验阳性。不能发酵乳糖、麦芽糖,甲基红、氯化氢、VP试验、尿素、硝酸盐试验呈阴性。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化特性。药敏试验发现对磺胺嘧啶钠、四环素、氟苯尼考高敏。

防治

临床上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牛出血性败血症具有发病过程短、致死率高的特点,在治疗中应该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用药加倍,保证牛体内有较高浓度的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首先给予所有患病牛补液治疗,选择使用10%的葡萄糖注射液200mL,维生素C注射液20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0mL,混合后静脉注射,1次ld,3d为1个疗程。选择使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剂量为0.5mL/kg体重,2次ld,3d为1个疗程,首次使用加倍。同时,给予患病牛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100mL静脉注射治疗,降低黄嘧啶钠及其代谢产物在尿液中产生沉淀,加速尿酸盐排除。在另一侧肌肉注射2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注射剂量为0.2mL/kg体重,1次ld连续使用3d。采用上述措施治疗3d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周后,除个别患病牛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患病牛恢复健康。在今后养殖中,应该引导养殖户在免疫季节及时注射牛出血性败血症疫苗,预防该种疾病的再次发生。在养殖中应该密切观察牛的采食、饮水、排泄情况,及时发现患病牛,及时隔离治疗,把疫病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结束语

由于牛出血性败血症危害十分严重,具有发病及致死率高的特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提前的预防工作。结合流行病学,在疫病流行高发期时先采用药物进行预防,提高身体抵抗能力降低发病率。

参考文献:

[l]韩邦秋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驗[J].甘肃畜牧兽医,2016,46(3):102-103

[2]张贵刚,徐丽媛,黄海碧,等.一株肉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OL].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1—8.[3]方仁东,雷桂花,杜慧慧,等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16,36( ll):1 990-1 996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