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清海:打造世界级资产管理公司

2019-09-10 18:37林凛
陆家嘴 2019年11期
关键词:资管外资A股

林凛

“只有调研、调研、再调研,才能成为‘优势投资者,也就是说,无论是作为股票买家还是卖家,都必须比交易对手了解得更多,而要具备这种优势,唯有通过扎实的调研。”

因为笃信价值投资,惠理集团联席主席兼联席首席投资总监谢清海在香港享有“东方巴菲特”的美誉。惠理是亚洲独立资产管理公司,截至2019年9月30日,管理资产规模约150亿美元。自1993年成立以来,惠理坚持价值投资,并于2007年11月成为首家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资产管理公司。

2012年,惠理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惠理基金收购了原金元比联基金49%的股权,这是首次由总部在中国香港的资管公司收购内地基金公司股权。谢清海当时说,惠理下一步的目标是成为一家世界级资产管理公司。

2016年后,惠理由于种种原因退出金元。但到三年后的今天,当时谢清海的设想所期待的契机慢慢变为现实——2019年10月11日,证监会对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作了进一步明确,将原定于2021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到2020年,多家外资私募目前已在推进“私转公”的相关准备。

“中国的资管行业潜力巨大,未来在中国可能出现5~6家有望发展为全球资管巨头的机构,惠理会推动境内私募业务发展。”谢清海在接受《陆家嘴》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笃信价值投资的谢清海看来,外资对中国的投资兴趣正持续上升。

外资增配A股是趋势

“这是肯定的。”当被问及外资未来5~10年会否持续增持A股时,谢清海的回答是确定的。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是一回事,但(外资对中国的)投资兴趣又是另一回事。目前中国A股仍是被全球机构超低配的,这主要因为早前中国对外资流入有所限制,未来10~15年,我认为外资的占比会从3%增长到15%,中国会吸引巨大的外资净流入。”

作为投资A股多年、基金从业近30年的市场老兵,谢清海本人近期也访问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地,为海外投资者讲述中国股市的投资机遇,“目前A股的市盈率为13倍左右,处于全球较低水平。多数海外投资者认为,未来10年中国会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诞生更多有吸引力的企业,我们很有信心外资会持续投资中国。”

外资加速流入,主要是因为看到A股的机制出现了一系列改善,中国股市的开放也在不断扩大。11月,MSCI将A股的纳入因子扩至20%,A股逐渐会成为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次扩大纳入所吸引的资金将明显高于之前几次纳入,而且未来持续扩容也是大势所趋。摩根大通预计,将有70亿美元被动资金流入中国A股市场,具体流向包括:36亿美元被动资金流入现有的中国大盘A股(268只股票);33亿美元被动资金流入新近被纳入指数的中国A股(204只股票)。由于跟踪MSCI指数的主动资金规模通常是被动资金的5倍,摩根大通预计中国A股短期内将迎来总计420亿美元的增量资金。

“过去外资的主要担忧是公司治理,目前已有所改善,包括监管、会计准则、合规要求等。中国从2015年的股市震荡中学到了很多,当时很多公司都出现停牌,而今天上证所只有3家公司停牌,因此外资看到了中国公司质量改善、经济规模巨大、中国生活收入水平不断上升、中国内需消费庞大,这都是吸引力所在。”谢清海说。

中国近年来开放的节奏循序渐进。生于东南亚的谢清海认为,过快的开放容易影响金融稳定,“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因为市场过于开放,所以我看好中国循序渐进的做法。目前很多外资用互联互通机制来投资A股,A股的交易量占到港交所日均成交量的6%。下一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是另一个重点,全球都需要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此外,外资也期待能够通过互联互通机制参与A股的IPO(目前仅QFII可以实现打新)。”

A股逐步迈向机构化和价值驱动

随着外资不断流入,国内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A股开始更注重基本面和价值,因此对外资的吸引力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谢清海笃信价值投资,上世纪90年代当他还在担任摩根建富研究部主管时,就已经深深被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所吸引,其选股思路在投资界也自成一体。当年,其他研究员只重视恒生指数成份股,成份股跟随指数涨跌,推荐这些股票没有太大风险,即使大盘下跌也不会招致非议。相比之下,推荐恒生指数之外的股票,如果指数上涨而个股下跌,研究员很可能因此丢掉工作。

在谢清海看来,如果把所有股票分为一、二、三类,第一类是被低估的,第二类是估值合理的,第三类是被高估的,当时绝大多数研究员倾向于推荐指数成份股,也就是第二类股票,而谢清海却希望做到,买第一类股票,在其上涨到2.5时(介于合理与高估之间)出售。当时他把研究重心更多放在挖掘这类股票上。

当年,谢清海把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证券分析》称为“圣经”。也正是这本《证券分析》让他和叶维义(惠理的另一创始人)走到一起,当时价值投资还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两人相识后,发现彼此都认同价值投资理念,在当时追涨杀跌趋势投资盛行的香港投资界,难得碰到如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决定一起“努力走另一条路”。

1993年2月,一家名叫“Value Partners”(惠理)的基金公司静悄悄地开业了。回想起来,两人都觉得当年的想法十分单纯甚至有点“幼稚”,叶维义称之为“一盘没有计划书的生意”,而谢清海则说这是一家“Hobby shop”(兴趣店)。 创业之初,惠理管理的资产规模只有500万美元,谢清海将自己全部身家——150万美元都投了进去,“我只是单纯地想去做一件认同并喜欢的事情,想法十分简单,开一辆日本二手车,看看电影,没有什么昂贵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很大的野心。” 而如今,惠理的资管规模已经涨到了近150亿美元。

看好消费、医疗等板块

谢清海从宏观上认定中国的投资潜力,其在上海的团队也始终以价值投资的理念来布局A股。落实在微观层面,惠理对中国的消费、医疗、教育以及包括5G在内的科技领域非常看好,认为这些领域契合中国的长期发展趋势。

就消费而言,谢清海认为,中国储蓄率高、收入持续上升、消费占GDP之比仍低(53%,远低于美国、日本),鉴于人口结构变化,储蓄率在未来几年会有所降低,消费意愿更强。

此外,“精品化”驱动各品类消费品成长,即中国消费者愿意为“价高质优”买单。惠理也发现,目前300元以上白酒销量只占到总销量的0.9%,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全球平均的5%,升级空间巨大。此外,如常温酸奶在2012年仍是一个空白市场,去年已成长为400亿的市场,平均售价是其他奶制品的2倍,再如手工啤酒的产品溢价也在3~4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精品化”,中国的消费升级不断深化演进,三个价格差(线上与线下、国内与国外、层层分销与直接销售) 的逐步拉平带来消费扩容,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经营模式创新,由此推动消费市场进入以新客群及其需求为核心出发点,以新产品(服务)和新技术为突破口的“新消费”时代。

《陆家嘴》记者也发现,目前外资长期看好的阿里、腾讯、美团也离不开新基础设施。例如,美团的“餐饮+平台”战略,为商家提供一站式智能化解决方案。从门店经营、后台运营,再到大数据平台和数据计算解决方案以外卖会员数据和线上点评数据为基础,支持商家的经营分析、用户画像及行业趋势判断,从而为开店选址、桌台类型、广告营销等提供智能决策依据。

近年来,中国医药板块也是被外资普遍重仓的板块。惠理认为,人口老龄化等结构变化趋势带来的消费需求以及相关药价变化潜力都使得外资对这一板块看好。例如,中国的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在2013年~ 2022年会有70%的复合年化增长率。尽管此前市场担忧带量采购或打击药价,但惠理认为中国生物类似药仍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

当前,外资还对中国5G的中长期发展报以极大关注。谢清海认为,“华为发展越发强大,未来全球40%的5G受众将来自中国,中国很快从消费互联网过渡到工业互联网,未来互联网将变得和现在非常不同,现在是支付、电商、快递、娱乐等等,未来将会不断迈向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智慧城市、在线教育等,因此中国在这方面将会领先,因为基础更好。”

就目前而言,用“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来形容5G的演进或更为合适。一项新技术,会经历兴衰等周期,即触发期、期望膨胀期、低谷期、复苏期和成熟期5个阶段。泡沫期该技术成为各界热点,媒体也会大肆报道,但各界往往并不特别了解这个技术,只是觉得赛道很长、机会很大,但过了这个期间就会越发发现技术的局限性,此后热情就会消退、进入衰退期,然后大家会慢慢发现,技术不断成熟,有更多应用出现,那时候就会真正地应用它,这就是恢复期。

对于部分长线投资的外资而言,它们往往希望到时在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情况下,找出能长期跑赢的公司,在恢复期作出投资决定,确定性更高。

谢清海也表示,尽管5G大幕刚刚开启,但当前必须要加强对5G产业链的研究。共识在于,5G是强大的科技驱动力,对硬件、软件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从硬件方面来说,第一受益的当然是设备供应商,例如5G手机;而下一步5G最大的应用是IOT(物联网),AR、VR游戏、自动驾驶等方面也有较大前景,尽管在软件方面目前尚未出现杀手级应用,但5G带来的长期产业链和社会影响将超乎想象。

加码私募业务,开拓中国资管蓝海

对谢清海而言,更令他感到兴奋的是中国整体金融大开放的前景,惠理也对中国境内市场的资管蓝海跃跃欲试。

2012年,惠理通过收购内地小型基金公司金元获得公募牌照,但此后因种种原因退出。2012年,谢清海就说惠理下一步的目标是成为一家世界级资产管理公司。“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两点要完成:一是管理的资产规模需要比现在大2~3倍,这或许要通过几年才能实现,主要契机将是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二是找到一条投资人才不断涌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外资独立设立公募基金的大门已经打开,谢清海认为,中国的资管行业潜力巨大,未来5~10年,中国很可能会出现5~6家有潜力发展成为全球资管巨头的资管机构。

“这一次的金融开放对资管行业而言是难得的机遇。”谢清海称。2019年是惠理进入中国内地市场10周年。10年前,惠理首次进驻内地,在上海建立起投研团队;2015 年,惠理获授上海市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批准的QDLP 资格; 2017 年,惠理设立全资子公司完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成为第五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可于内地开展私募基金主动投资管理业务;2018年10月,惠理旗下惠理基金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获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成为第一批港股投资顾问机构之一;同年 12 月,惠理集团旗下旗舰股票基金——惠理价值基金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注册为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下的北上互认基金。

谢清海说,目前惠理在内地的基础设施已经发展完善,未来最大的挑战或目标在于进一步扩大规模。

提到擴大规模,“私转公”的通道已经打开,众多在中国境内获得WFOE PFM资格并发行产品的“洋私募”,也在探索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募基金的机会。

今年8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再次表示,欢迎外资私募在合规经营基础上申请公募管理人,一时间“私转公”再度引发热议。根据中基协披露的数据,截至目前,共有21家外资机构在协会登记,备案产品46只,资产管理规模54亿元人民币。

目前,发达市场仍然占据着全球资产管理业的半壁江山,但麦肯锡的研究表明,中国机遇之庞大将会改变现有格局。预计到 2021 年,仅中国的银行资管规模就将超过 5 万亿美元,而包括基金、保险和信托在内的各类金融资管业务总规模到2021 年将超过 22 万亿美元。 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金融市场。麦肯锡预测,未来中国引领下的亚洲资管业创收将达到700 亿美元。在中国,私募基金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收益领先地位。不过,种种迹象表明监管机构将向海外企业开放公募基金市场。因此,全球基金管理巨头们都争先恐后地进军中国金融市场,希望为中国客户提供国际服务的同时,管理流入中国的全球资金。

尽管监管层频频抛出绣球,但现实的挑战仍困扰着“洋私募”。《陆家嘴》记者采访多位洋私募的中国区负责人和投资经理后发现,目前主要存在四种情况:例如富达、先锋领航、贝莱德等国际资管巨头更多抱着学习的心态入华,申请公募牌照或是其大战略之一;也有不少洋私募表达了“私转公”的意愿,公募可接触到的客群更大(不仅限于高净值个人),且可公开宣传产品,可开拓与银行、社保基金等的合作空间,但他们并不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有一些洋私募的战略更为实际,即只要投资业绩过硬,公募私募无所谓;还有一类私募基金拿到了投顾牌照,业务范围已经获得扩充,部分机构认为并不急于“私转公”。

但不论如何,中国金融开放的大门已经开启,谢清海更是用“一生一次的机会”来形容此次开放。究竟这位“东方巴菲特”要如何在中国境内市场大展身手?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资管外资A股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不改转型方向
1月A股市场月统计
财政部:资管产品暂按3%征收率缴纳增值税
券商资管挑战重重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刘珺?:大资管是金融脱媒的路径之一
一月A股龙虎榜
一月A股龙虎榜
2013年A股大股东增(减)持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