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晶晶
课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场所与途径,信息技术与教学要实现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最根本的立足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巧妙而创造性地融入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成为了现阶段研究的热点。
“动”之有备——融合的准备
本节课是在录播教室上的一堂公开课,备课时用到了希沃白板5进行课件的展示和游戏环节的设计;用到希沃授课助手进行实时互动,把学生作品展示投影到大屏上进行交流;运用camtasia studio软件进行微课录制与剪辑;最后还有实物七巧板学具及教具的准备。
“动”之有理——动态教学特点分析
直观趣味性 “七巧板”就是一种益智游戏,且图形与几何是相对直观的数学知识,因此学生在认识七巧板和拼组七巧板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课堂中我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历史,设置了图形拼组闯关、触屏游戏比赛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乐趣,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循序渐进性 本节课在借助微课了解七巧板的历史之后,主要由两个动手环节组成:先是“分一分”,后是“拼一拼”。先分后拼,先拼易,再拼难,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全班学生的智慧去创造拼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
及时反馈性 本节课充分运用希沃白板的游戏评价功能,快速判断正误,及时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投屏功能则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作品并进行全班共享交流。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得到及时反馈,让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习效率。
“动”之有效——动态融合点分析
微课视频 区别于传统的文字或图片的解说,本节课通过自制的微课视频介绍七巧板的由来。图像与声音的配合让学生能够运用多感官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对七巧板这一传统游戏产生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
移动分类 利用白板制作一个可以移动七巧板的图形,进行分类整理时更快、更直观,同时可以移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通过重叠来比较大小,还可聚焦和截图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重叠”比较的数学方法。
思维导图 利用希沃白板5的思维导图功能展示七巧板的分类结果,先按图形分类,再按大小分类,最后统计其数量。在思维导图的构建当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七巧板各个图形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分类整理的知识。
蒙层功能 在第一关中,教师的几个任务卡都是通过蒙层功能一一展现的;在第二关中,几个图鉴都是当学生成功拼组完成以后才展现出来。通过简单的技术处理,能够提高游戏趣味性,调动低年级学生闯关的积极性。
触屏游戏 希沃白板5中的课堂活动有多种形式,本次我通过“分组竞争”的活动,设计了“七巧板里有哪些图形”的问题,设置正确选项与干扰项。这項游戏可以同时让两个学生在白板上操作比赛,在游戏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动”之有思——需要关注的问题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的课堂有声有色地“动”了起来,但是,信息技术与常态化教学的融合却是悄悄的,这种融合体现在备课、上课、评价与反思等各个环节之中,在课堂上的融合也应该是自然、有效、润物细无声的。因此,想要让信息技术真正有效地融入到课堂当中要关注到以下几点:
关注信息技术在动手操作方面的优势 在课堂上,信息技术在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构建有趣的学习氛围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到信息技术融合对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不能忽略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论是操作游戏,还是展示作品,学生动手操作的许多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此,操作环节不应停留在表面,教师需要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做到真正地“动”起来,只有通过实际、深入的操作才能加深学生印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互补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并不排斥传统的实物教学与板书,而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因需施教,注重优势互补。比如七巧板中的平行四边形,实物操作可以很轻松地翻转过来再进行拼组,而用电脑操作就不那么直观明了。因此信息技术并不是融合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把融合用在传统教学薄弱的地方,用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取各自的精华进行互补,这样才能融合出更高效的课堂。
在小学教学,尤其是低段教学当中,学生的专注力较低,而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的专注度则会大大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注度,还能突破许多传统教学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融合不能只运用在表层,更要与本课知识点进行自然有效地结合,全方位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