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琴 蔺璐萌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严重性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危害大等特点,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随着种植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该病在平顶山呈上升的发生趋势,且危害加重,轻者减产10%左右,重者减产50%以上,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发病原因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气候条件、菌量、小麦生育期、品种的抗病性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条件、菌量及小麦生育期相互配合程度,对病害的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据调查,造成平顶山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气候条件、田间菌源量、品种选用及栽培管理措施不当等。
(一)气候特点
平顶山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进入4月中旬以后,降雨偏多,此期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为赤霉病病菌侵染提供了条件,且具有反复作用的特征。若遇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温保持在15 ℃以上,就可能引起赤霉病的发生
流行。
(二)品种抗病性较差
平顶山的大部分农户在品种选择上,片面追求高产、优质的种子,对品种的抗性要求不高,因而出现了高产不稳产、抗病性较差的情况。据调查,目前全市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百农 207、周麦 22、豫麦49-198、周麦26等均属易感赤霉病的品种,其他品种大部分抗性较差,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田间菌源量较大
近年来,平顶山普遍推行秸秆还田,前茬作物收获后,秸秆没有经过任何藥剂处理,直接还田,造成田间菌源量丰富,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四)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
1.小麦整地时旋耕浅,秸秆没有深埋,导致表层菌源量增加。
2.播种偏迟,致使小麦抽穗扬花期相应推迟,赶上气温升高,又遇连阴雨天气,造成病害流行。
3.播种量过大、密度大,导致田间郁闭。
4.偏施氮肥,造成小麦贪青晚熟,延长病菌侵染时间。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易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五)药剂选择不当,防治时期不佳
长期施用单一种类或选择不对路的农药及剂量使用不合理,导致赤霉病病菌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不理想。一些农民对赤霉病的防治存在误区:一是施用单一种类或选择不对路的农药;二是总在病害出现症状之后才进行防治,而此时大多已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三是只重视前期防控,忽视了后期防治,导致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发生。
二、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一旦发生,很难控制,应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控。
(一)选用抗耐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更强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根本的方案,目前主要推广的品种,如郑麦 9023、郑麦0943、西农529、西农9718、西农979、扬麦13、扬麦15、先麦8号、先麦10号、兰考198、新麦21、农大1108等发病相对较轻。此外,还应确保小麦品种的纯度,保证同块麦田的小麦扬花期一致,以缩短病菌侵染的周期,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
(二)深耕灭茬,减少菌源
前茬作物秸秆要充分粉碎,深翻掩埋,减少土表裸露的病残体数量,压低菌源基数。
(三)适期适量播种
小麦要在适宜的播期内提前播种,可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播种量要根据小麦的品种特性、麦田土壤肥力而定。通常,中等肥力麦田的种植量为22万株/hm2,高肥力和低肥力麦田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减20%,尽可能保证小麦所需养分充足,保证小麦健壮生长。
(四)科学施肥水管理
小麦生产应采用配方施肥,适当增施磷肥、钾肥,促进麦株长势健壮,提升抗病能力。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以免造成小麦徒长,抗病力下降,并使抽穗成熟期推迟,发病加重。注意合理排灌,小麦扬花期前后尽量避免灌溉,必要时可浇小水。
(五)药剂防治
1.掌握好防治时期。如果小麦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麦抽穗期至扬花初期第1次喷药,间隔5~7 d,第2次用药。最佳施药时期要抢雨前晴天进行,防治越早离降雨天数越远效果越好。若是赤霉病大发生年,可在小麦盛花期开始时预防,盛花末期补防,防效更佳。
2.选用优质防治药剂。每667 m2用0.3%四霉素水剂60 mL,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 g,或45%戊唑·咪鲜胺可湿性粉剂35 g,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50~60 g,对水40~50 kg常规喷雾,或对水7~10 kg机动喷雾。
3.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喷药后遇雨,雨后应及时进行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