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设计中的理想主义精神

2019-09-10 05:42:26段沫乙
美与时代·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想主义工业革命

摘  要:理想主义不是设计领域中的一个表现风格或运动特征,却贯穿于整个现代设计发展之中。从设计史的发展来看,在社会科学和人对自然的有限认识条件下,各个历史时期的设计风格具有不同的形态。不同历史阶段的设计运动或者设计风格虽然展现出不同的特质,但在各自的发展中都有着各自的“理想”。就现代设计中体现的理想主义精神而言,从工业大生产开始,直到后现代主义设计时期都可以发现理想主义的“痕迹”。通过对现代设计中理想主义精神的探索,深刻领会理想主义精神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想主义;工业革命

理想的产生是人们对未来的规划、对现实社会的憧憬,人们一旦失去理想就对可能创造的未知景象失去寻找的力气,是对想象世界的扼杀,斩断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创想。理想是一种意识上的追求和思想上的崇尚,是潜意识中所滋发的一种真情实感,是一种纯精神的无意识想象。理想主义精神产生于对眼前事物的有感而发,侧面体现了对现有事物的反映、意向和预期,改变、处理、加工、再现或者超越现有客观世界。没有原来的“理想”就没有现在的“现实”。所以,探求理想主义精神,了解现代设计中的理想主义精神,通过分析理想主义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从而推动现代设计进步。

一、“反潮流”

——工业大革命之后的理想主义精神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世界博览会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设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欧洲各国刚完成工业革命,投放市场的工业产品设计比较落后。艺术家在残酷的现状面前也感到无能为力,怀念着哥特风格的浪漫或情调,企图通过艺术与设计重回“理想”中的“旧世界”。即使约翰·拉斯金强调真正的艺术要为人民创作,肯定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但是他仍怀有从自然和哥特风格中寻找出路的理想情怀。这不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是渴望回归、倒退,害怕迎接新的事物,想要回到过去的“反潮流理想”,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威廉·莫里斯干脆对机械化和工业化非常厌恶,对流行的各种新兴工业产品感到讨厌,想要改变目前设计颓败的局面,回归中世纪设计讲究手工艺的“理想”状态。

工艺美术运动正处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潮流中,艺术家们已然了解此时的趋势,但是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艺术家或者设计师依然想要躲避此时的“革命洪流”,这是他们的乌托邦幻想。他们探寻适应新时期设计方式的革命虽短暂,却引发了新的社会思考,提供了有别于以往设计运动的理想主义尝试的典范。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本质上趋同,皆是工业化风格的强烈反映和其他装饰风格的“理想主义”革命,都旨在唤醒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和崇拜。

每一位理想主义者可能都有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独特思考。高迪的米拉公寓,被他们称作“蠕虫”“大黄蜂的巢”,体现了有机主义的风格特点和对机械的反感。至今仍没有建造完成的圣家族大教堂,就是大胆地向当时流行世界的工业化风格发起的挑战。高迪的建筑设计显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建筑的崇拜,他建造的每一栋建筑都是由理想主义的砖瓦堆砌而成的。克里姆特的画作极具个人的审美特色,自由主义的情绪表现、充满“理想化”想象力的创造,将象征主義、神秘感、哲理性还有东方装饰趣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亚兹莱用戏剧性、夸张的艺术形式将怪诞与奇妙、华丽与颓废的矛盾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他的画中表露了对诡秘和荒芜的理想追求,这种“追求”还传播到了当时的中国,感染到了鲁迅、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郁达夫等人。他的作品历久弥新,且作品被赋予的理想主义精神给予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官享受。

二、新的探索

——现代主义风格中理想主义精神的体现

当工业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设计界却没有一个现代都市的设计和建筑可以依据的模式,也无法处理视觉传达对象,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新的设计方式出现来解决新的问题、来为现代社会服务。于是出现了一大批设计先行者,开展了一系列的设计革命和运动,满怀对新世界的憧憬与期待,怀抱着理想主义精神对社会进行建设,使用新兴材料或者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采用简单几何形状,具有功能主义倾向。

萨瓦公寓、马赛公寓是柯布西耶机械美学的代表作,也是理想主义精神的作品。朗香教堂否定了他自己长期追寻的功能主义、形式主义风格。像船底的顶面、弯曲的墙面、随意的窗户,都展示了建筑家内心理想的建筑形式。他的设计充满有机的形态特征,却是一个表现主义的雕塑,而非单纯的功能性建筑,包含多种复杂情感集合的“理想”品格。米斯的“减少主义”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重新定义了现代建筑的理想状态。他的理想主义即使到了违背功能要求的地步,也依旧坚持追求单纯的建筑风格。赖特对现代设计的探究是自我的、主观的,也是理想主义的。他是孤独的探索者,他研究过多种风格直到找寻到属于自己热爱的风格形式。他将传统重新解释,重视环境因素,强调现代工业化材料,他为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标做了孜孜不倦的尝试,他的设计方法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阿尔瓦·阿图提出了有机功能主义的原则,奠定了斯堪的纳维亚现代主义形式的基础。他提出的“形象”思维描绘了一种新型理想主义的建筑模式,他的“理想”是使自然与他的建筑、设计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存在,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刻意呈现。

三、推翻与继承

——包豪斯之后理想主义精神的表现

包豪斯的建立本身是格罗佩斯理想主义精神的一种展现。包豪斯初期表面上是教学方面的改革,实质上是格罗佩斯本人对社会设计教育改革的实验,是他对理想主义的探究,即为了达到他个人进行微型社会建设的实验目的。他带领伊顿、康定斯基、纳吉等众多包豪斯教师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制定了基础课的大致结构,建立工作室制,并且建立了与企业界、工业界的联系,采用现代的、以批量生产为目的、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教育,使学生能够体验工业生产与设计之间的关联。直至今日,社会上依然沿用包豪斯时期探索出来的“理想”设计教育模式。

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波普运动以新颖、古怪、新奇为宗旨,这与当时以功能主义为主要思想的现代主义设计背道而驰,单纯从形式上进行探究是非常单薄和不可靠的,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是理想化的。国际主义设计运动是知识分子为追求功能主义特征,提倡简单形式、高度理性化和反对装饰主义的设计运动。虽然这种尝试是不切实际的、带有理想主义思想色彩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想象,但这种探索是进步的。后现代主义的中心是减少主义风格,反对米斯的“少即多”理念,主张用装饰手法达到视觉的丰富,不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而是大量历史风格的折衷处理,从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风格到文艺复兴,几乎都有涉猎,并且开创新装饰主义新阶段。这样汲取多种风格的“养分”,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并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造成功能单一的理性与冷漠现状有所修正,产生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开创了延续至今的现代设计“理想”新局面。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矶崎新将他对现代社会的“理想”揉进他的建筑作品中。一反现代主义的设计观点,他争取光、争取空间,表现出谜一般的神秘观念,也不局限于特定流派,只是用建筑表明自己心中“理想”的设计观念,促进了后现代主义设计逐步过渡到当代设计时代。2019年3月5日,矶崎新获得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不仅意味着他个人自由的设计“理想”的实现,同时也代表着现代设计风格思想经过一代又一代先行者们的辛苦努力,终于争取到了以多元、包容、开放、自由为主要精神的“理想”的设计新环境。

四、结语

杭间在《设计道》中写道:“为了实现理想,人们可以尝试各种行动,或激进,或妥协,或消极。设计所能扮演的仅仅也只是每一个现实链条中的一环,逾越不得。人们为了争夺这一环的地位,必须革命,其动因只是为了打进理想的王国中去:当下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并非理想,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理念和智慧,而所有的一切积累,我们希望能够预示着理想化的将来。”[1]

正如杭间所说,我们在设计上所做出的种种探索,都是希望能够预示理想化的将来。无法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对机械排斥,对手工艺的推崇与热爱的“理想”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都是对现代设计道路的“反潮流”的实验与摸索。现代主义之后的运动都是在其基础之上的变形与发展,是对功能主义、装饰主义、减少主义以及对自我的剖析。包豪斯是对现代设计的补充发展,完全响应了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设计理念。同时,在格罗佩斯的理想愿景之下,重新定义了现代社会的新型设计教育模式。波普运动的出现是战后民众对死板的、教条式的设计运动的反抗,追求自我的理想状态。“普鲁蒂·艾格”建筑群的炸毁意味着国际主义的消亡,纯粹的功能主义无法适应战后社会的需要,人们要满足心理需求,否定一成不變,崇尚丰富多元的理想化社会。直至今日,正是这些理想化的需求激励着我们不停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杭间.设计道[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2.

作者简介:段沫乙,硕士,天津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现代设计理想主义工业革命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阿来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54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阿来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44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浅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3:00:10
工业革命
浅析浮世绘艺术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47:06
湖南花瑶挑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12:38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