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时期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预处理”

2019-09-10 00:19舒寅辉牛晋中张东明
高教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就业问题预处理新时期

舒寅辉 牛晋中 张东明

摘  要:新时期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艰难,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肩负重任,高校大学生在就业预备期的锤炼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通过对理工类学校大学生就业预备期的研究分析,总结出几点对于学生就业预处理的思考与建议,对于学生就业前的成长期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预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0-0188-03

Abstract: Under the new era,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till difficu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positions of student education. The tempering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eparation period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preparation period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some consider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e-employment of students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growth of students before employment.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pretreatment

一、新时期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国各个高等院校早已步入扩招阶段,但大批量涌进“学校入口”的同时也表现出“出口高压”的情况。从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年均增长20余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显示,2015年为749万人,2016年为770万人,2017年达到795万人,三年增幅达6.15%。在2018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20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1],由此可见,就业态势趋于白热化,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社会、高校共同瞩目的焦点和难点。

在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择业形势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应当发挥“超前”作用,摒弃“守株待兔”式的观念,切勿坐以待毙的同时深入学生群体,全面的早挖掘“未来就业”学生们存在的问题,科学严谨的制定方案来对症下药,只有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准确恰当的“预处理”,才能避免在学生就业红灯亮起时的措手不及,进而充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以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生“预就业”期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新时期下非毕业班大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针对其作为“就业预备军”的相关调查分析,可将其主体存在的问题总结概括为三个“维度”的匮乏:

(一)广度较“狭窄”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达到8.02亿,学生所占比例为24.8%高居榜首。[2]当前84%的在校大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上网,其中91%的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长在2-6小时,学生使用PC、手机等的“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虽然学生群体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但其重心主要以娱乐游戏为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者寥寥无几,校园学习、宿舍生活中随处可见扎堆畅聊游戏,“开黑”的情景。大多数学生的“玩性”较重,更有甚者已经达到“沉迷”的境地,一方面學生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流,得到的信息量单一且稀少,另一方面学生无论何时(周末或假期)花费大量时间在虚拟世界,对本来见识就不多,阅历甚少的自身更是雪上加霜。

对于专业的认知上,大多数学生仍仅停留在“认识”或“知道”,缺少对于专业信息的了解与掌握,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以及缺乏探索精神,很少有学生能够进一步探索自身专业,更极少有人将对专业的挖掘上升到行业领域。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中,大学生普遍缺少“大视野”,视域广度的狭隘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就业的发展。

(二)深度欠“火候”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几年来大学生的成绩(优良率)同比有所下降,反之不及格率有所上升。无论是高校基础课程还是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当下大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自主能动性较低,学习风气较为散漫,课程的投入程度不足,深度达不到教师的“基本要求”,效果自然不言而喻。高等院校相对于中学本身更强调独立与自主,但学生学习的“零”主动直接影响专业基础知识、创新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匮乏,进而导致自身硬实力不足,使其能否驾驭未来职业的风险大大加强。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在读期间专注抽象理论的探讨和学习,往往忽视了业务实践的训练和磨砺,对于开设的实训技能课程不够重视,结果产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现象,自身的含金量也大大缩水。

“无规划不成大事”,当代大学生从中学阶段的“一心只读圣贤书”,到经历千辛万苦考入大学,之后便如脱缰野马般放纵自我,忽视了大学校园这个进入职场的“最好准备地”。本科四年的光景是个体能力塑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缺少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未来职业兴趣的洞察,缺少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影响到大学期间的成长发展,也为未来造成自身就业困境埋下了隐患。

(三)态度存“病态”

当代大学生主要以“95后”为主体,有人将其比作是“拿着手机奔跑的草莓青年”,表现出“碰不得、挤不得、压不得、摔不得”的思想意识特点;其在自我认知方面具有不确定性,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遇到成功时会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在遇到一点挫折时候则呈现出反相极端表现,这种脆弱性对其未来就业时具有“崩坏性”的负面影响。

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对人生的理想信念、对事业的长期规划,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大部分只关注于短期的利益和如何进行高物质享受,缺乏对于高层次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于无论生活还是学习的态度都持“随意”,缺少积极性,无法端正自我,往往“随便”的结果是碌碌无为,进而导致面对择业时工作对自身亦是“随便”。

此外,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后容易迷失自我,心态逐渐产生迷茫和不安全感,加之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就业的压力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使其内心困惑,精神迷失,表现出对未来何去何从“无知”的病态心理。

三、新时期下大学生的就业“预处理”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数量突飞猛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紧张的就业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相结合,为大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提供悉心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3]作为学生联系最紧密的辅导员,不仅要在战略上重视学生的就业预备期,更要在战术上精准指导帮扶学生。通过一定的文献查阅、资料汇总,实例研究,调查分析,可以将大学生的就业“预处理”概括为加强其“三关”建设。

(一)正向引航,摆正思想关

意识决定形态,思想指导行动。在新时期下诸多思想潮流交汇碰撞,很多消极不良的意识形态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传播,另有部分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的认识存有偏差,这些都会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包括对其择业就业观念产生消极作用。因此,当下需要树立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用理性的眼光清晰地去看待不同的思想文化,[4]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注民生、阅读书籍、案例教育等逐渐树立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感。端正大学生对于职业的看法,不功利、不偏激、不一劳永逸,明确“不是凡是平凡的岗位就一文不值,也并非高大上的职位才有前途”的观念,坚信只有在平凡艰苦的基层岗位上才能磨砺人的品格和意志,才能鍛炼个人的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生动鲜明指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之处,树立价值观的过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5]所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大学生自我的就业择业观念,才能使其自身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另外需要充分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身处的环境,无论是小到专业学习还是大到行业态势,把学生从依旧是“温室里的花朵”的观念束缚中拉出来。从学生步入高校的那一刻,通过讲述专业的要求,发展以及现状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理念,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同时培养其居安思危的超前意识,使之形成在激烈残酷的竞争环境下只有“自强不息方能打破桎梏”的信念。在学生顺利毕业之前的每一处学习生活都做到正向引航,摆正其思想,使学生成为意识与内心真正强大的人。

(二)强调内修,夯实能力关

牢固的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与稳定,当前“95后”大学生内在的“货”或缺少或华而不实,应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扎实理论基础,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知识课程都应认真学习,辅导员不仅要强调学生进行内修,也应做好监督员的角色。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同时学习其他一些学科的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硬实力,务必摒弃“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明确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倡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汲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并学以致用,“反哺”于自身的学习生活、今后的事业发展以及人格修炼等。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即“宽口径、重基础”,学生在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苦下功夫,夯实自身实力,对于未来的直面就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其次,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辅导员需要重视学科竞赛,及时发布竞赛消息,多宣传的同时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为更好地提前适应社会,了解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利用寒暑假进行兼职实习或志愿服务,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提高其实践能力,为今后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指导,提升技能关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就业择业也不例外,通过大量的事实经验可以得出“能够将就业技巧与方法运用妥当的学生更能自然顺利地谋求到自己心仪的职业”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应当掌握就业择业的相关技能,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例如通过就业指导课进行“投递简历”技巧的指导,告知学生投递简历时注重突出简历的针对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三方面;辅导员或班级组织开展“模拟面试”加强择业面试的技巧,比如要做到“知己知彼”充分了解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尤为关键;突出自身特长达到加强信任度等。另一方面,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及时做好企业招聘会、就业相关网站发布、国家或区域最新就业政策等信息的传达,让大学生尽早熟悉就业知识与形势,尽快熟悉就业领域,避免慌乱无知、茫然出错的局面。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这个重大现实问题的热度不断升温,学生就业的“预处理”愈显重要与必要。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新时期下的大学生只有越早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断夯实自身的软硬实力,提高自我素养与综合能力,才能在未来残酷的就业环境中越显优势,抢占先机。同时高校辅导员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应当正确引导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6]积极探索与不断总结,方能做到行之有效,多层次高质量的学生就业“预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8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uanti/2018lh/2018zfgzbg/zfgzbg.htm.

[2]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EB/OL].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01).

[4]文大稷.契合个体需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9-10+13.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6]蔡贤浩,桂署钦.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及提升[J].传承,2016(04):71-73.

猜你喜欢
就业问题预处理新时期
非水溶剂预处理木质纤维原料研究进展
不同预处理对铁皮石斛热风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手术器械预处理在手术室的应用
污泥预处理-厌氧消化体系的能源经济性评价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