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研究

2019-09-10 07:22王亚芳
高教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慢就业高校毕业生现象

王亚芳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加上“95”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部分学生毕业后不着急就业的现象慢慢变成一种常态,从“待就业”向“慢就业”过渡。理清“慢就业”现象的利弊、分析背后原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培养与引导。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0-0060-03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fter "95", the phenomenon that some students are not in a hurry to get employed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ormal phenomenon, the transition from "waiting for employment" to "slow employment". Clarify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henomenon of "slow employment" and analyzing the reasons behind it a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guidance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concepts.

Keywords: college graduates; slow employment; phenomenon

根據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总体稳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在增加。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加上某些主观原因,有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不急于择业,开始了悠闲的毕业生活,而近年来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慢就业”似乎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社会对于这现象也持质疑的态度,研究这一现象,对于提升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慢就业”的内涵与现状

“慢就业”现象在国外出现的比较早,许多国外学生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不立即就业,而是外出游历、或参加志愿活动等,丰富自己的阅历和见识,称为“间隔年”。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就业”“间隔年”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对于“慢就业”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们认为,“慢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直接就业或升学,而是选择在家待业、或游学、或支教、或进行创业考察等。从内涵来看,“慢就业”比“待就业”(主动失业且没有入职或升学打算)一族的内容更丰富,部分“慢就业”一族有着下一阶段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慢就业”过程中增长阅历、提升实力,以便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中。但也存在一部分毕业生的“慢就业”质变成为“懒就业”,“啃老族”。因此,对于“慢就业”现象应该辩证地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方看待这一问题。

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部分毕业生进行调查后结果显示:47%的学生表示了解或听说过“慢就业”这一现象,53%表示不了解;被调查者中“慢就业”时长半年以内的占39%,半年至一年的占32%。14%的学生支持“慢就业”,可以暂缓就业压力,寻找合适机会再就业;22%的学生表示反对,认为是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养成惰性,64%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在被调查学生中,选择“慢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毕业后先休整,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上岗”,“暂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先等等看”,“做创业准备”。

二、“慢就业”现象的利与弊

近几年,社会对“慢就业”现象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每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也有它的益处和弊端。总的说来,“慢就业”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存在,有它有利的方面,也存在很多弊端。

(一)“慢就业”的积极方面

1. “慢就业”有利于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对于做好职业规划的毕业生来说,“慢就业”只是一个缓兵之计。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家庭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避开就业高峰期,在毕业求职季选择放缓脚步,进行进一步深造充电,或继续考察就业市场,或为创业进行调研,一是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综合能力;二是可以对就业市场做一个充分的了解,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上去;三是通过放慢就业节奏,调整心理状态,更准确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未来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路线,而不是盲从、病急乱投医,以最好的心态上岗,降低离职率。

2. “慢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慢就业”现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冲淡了高校毕业生对“就业难”的焦虑情绪。 “慢就业” 作为一种选择其实可以缓解整个社会在就业上的焦虑心态,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表现,作为个体的一种有可取之处的选择。另外,“慢就业”也可以避免毕业生病急乱投医,随意找就业岗位而导致频繁跳槽,引起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

(二)“慢就业”的消极方面

1. “慢就业”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仍不是十分充足,高校毕业生占用了这一资源,而“慢就业”就意味着高校毕业生没有能够立即反哺社会,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中坚力量。“慢就业”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整个社会来说,越来越大的“慢就业”群体增加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同时也会导致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2. “慢就业”容易引发“懒就业”、“不就业”

虽然放慢脚步找工作未必是坏事,但待业时间过长,会演变成“懒就业”,甚至“不就业”。远离职场,不体会社会竞争的压力,或有些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好高骛远,家庭条件优越的,在家中享乐,时间一长,竞争意识、斗志都会消磨殆尽。而越是脱离社会,就会跟不上社会的步伐,从而出现一种恶性循环。还有的甚至出现了一种以“啃老”为荣的错误观念。因此,“慢就业”虽然节奏可以慢,但是不能慢在心态上。

(三)“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

1. 高等教育普及与传统观念的矛盾冲突

21世纪前,高等教育普及度不高,当代大学生毕业生作为高端人才培养对象,国家实行就业分配制度,毕业即就业。而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毕业生就业形式也发生了质的转变,从分配到双向选择,就业的自主权落到了毕业生和企业双方手上。但传统的就业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许多家庭仍存在“铁饭碗”,非一线城市、发达地区不可的陈旧思想。而很多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尤其存在于本科毕业生身上。

2. 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导致就业市场乱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一大批新兴职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就业市场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但是对实体经济和传统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灵活度较高,工作弹性大,深受年轻一代追捧,但总体来说约束力过小,随意性较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也扭曲了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成为“网红”、博人眼球、来钱快、来钱容易的职业成为了“95后”的新宠。

3. 就业结构矛盾与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双重诱因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高校专业建设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加剧了求职供需矛盾,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上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的高期望值,企业招不到员工、毕业生找不多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多。此外,“95”后的家庭经济状况日趋优越,尤其是发达地区,殷实的家庭条件赋予了“95”后“慢就业”的资本。相较于随意找一份工作,他们更倾向于慢下来游学、休息在家调整自己、或备考公务员等。很多家长还存在子女必须要找一份体面工作、宁缺毋滥的就业观念,导致了一大批“慢就业”毕业生的产生。

4.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

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的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热门专业毕业生数的增加远远超出市场需求,导致供大于求,冷门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岗位数量少,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部分毕业生屡次受挫,对就业失去信心。部分毕业生干脆放慢求职脚步,心理上放松下来,形成了“慢就业”心态,进入“慢就业”状态。此外,高校的职业指导跟不上当前的形势变化,没能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四)“慢就业”观念治理对策

“慢就业”现象在目前看来仍然是“非主流”的就业现象,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慢就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一种彩排,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未来就业方向不了解,奋斗的目标不明确,毕业后的初次择业适合度不高,选择“慢就业”,毕业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为自己选择合适的岗位。但对年轻人来说,花在“慢就业”的时间,未必能回收等量地效果。相反,在“慢就业”期间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转换角色,就会被“慢就业”的安逸状态所侵蚀。因此,解决“慢就业”问题主要是从观念转变入手,缩短主动型“慢就业”时长,减少被动型“慢就业”的比例。

1. 明确目标再选择“慢”

“慢就业”之所以能发挥一定的优势,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主动型“慢就业”毕业生必须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避免“慢”无目的,避免与社会脱节,学习与工作应该有效衔接,“慢就业”容易引起毕业生脱离社会节奏,因此需要利用空档期参加社会实践或自我提升计划,不盲从,不因选择错误而影响到未来职业生涯。国内外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是提升职业能力和了解职业前景的最有效途径。另外,毕业生在择业时要考虑到专业的时效性,时效性强的专业要谨慎选择“慢就业”,或应在“慢就业”期间继续补充专业知识。控制整个时长,把握“慢”的节奏,不易过长,防止“慢就业”转变成“懒就业”。

2. 职业规划提前定

“慢就业”一族中,有很大一部分到毕业时仍未做好职业规划,对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毫无头绪,也有一部分是对现有工作不满意而多次寻求更好的岗位无果而待业。对于此类毕业生,进入“慢就业”很大程度上是自身职业规划缺失、职业期待过高、自我认知不准确,因此,高校应在学生跨入大学大门起,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选择和就业目标,并且整个学习阶段为之努力。有条件的学生甚至可以提前至高中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科学择业观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进行调整,学生在不断调整规划的同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目标变得明晰和触手可及,这是学生迈向顺利就业的第一步。

3. 就业能力提升是根本

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主体,努力提升自身职业综合能力是根本,提高就业竞争力,树立终身学生的理念,以顺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把握国家的发展主线。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就业渠道广,形式多,重点在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抛弃“官本位”、“铁饭碗”等陈旧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基层就业号召,投身扶贫支教、“西部计划”、参军保国、“一带一路”等建设中去。转变家长就业观念,认清高等教育的主旨是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因此家长应改变上大学必定成为“精英”的思想。

4. 转变观念是关键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问题。高校应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与调适,定期做好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学生就业思想状况,重点关注“非主流”就业观学生群体。从源头上转变当代大学生“非主流”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注重毕业生跟踪调研,关注毕业半年后的未就业毕业生,了解未就业情况及原因,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减少被动“慢就业”。

5. 借鉴经验破解难题

对于“慢就业”现象,国外也有很多应对措施,如美国的就业指导多采取一对一咨询方式,创业教育从中学起步;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从事兼职,把社会实践作为推荐学生就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也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高校和家庭应配合做好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看待“慢就业”,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就业部门要积极肯定毕业生灵活的就业模式,不用“就业率”这单一指标来评价高校就业工作的好坏,而是要用就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来评判。既要注重对全体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引导,更要关注就业困难学生个体的就业心理调适与就业帮扶。对备考和出国深造的学生,积极提供支持、帮助。

“慢就业”现象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反射,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客观看待、合理应对这一现象,扬长避短,帮助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把握好就业的节奏,尽可能及时地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慢就业”才能“慢”出精彩人生,實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贺.“慢就业”背后的玄机[J].就业与保障,2015(8).

[2]武蕾.“慢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6(12).

[3]邓进利.“慢就业”靠谱吗?[J].家庭科技,2015(8).

[4]刘鹏.“慢就业”不宜盲目效仿[J].中国就业,2016(10).

[5]陈树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探析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1):91.

猜你喜欢
慢就业高校毕业生现象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