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曌
对一个厨子来说,创造出一道佳肴时欣喜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我相信,诗人也一样,每创作出一首打动自己的作品,都能让自己的心脏因此兴奋很久。对我而言,写诗和烹饪本质上是一回事儿,最原始的写作动力來自对生活的热爱,最基本的写作原则是对每种“食材”的尊重。
如果你是一个美食爱好者,你大概会知道任何一道美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怎样去了解每种食材的特性、怎样去灵活地搭配食材、怎样去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并在烹饪过程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情绪,都需要厨子在生活中一点点摸索、沉淀,而生活本身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写诗于我而言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让我刻意去写,我真的不知道该从何下笔,没有经过长时间发酵的酒是不会香醇的,我又怎么能把未经自己沉淀的东西写得动人呢?
我只会用一颗纯净而敏感的心把我简单而平凡的生活过好,比如:在清晨出门的时候,像个好奇的小孩儿,听一片捡来的树叶说话;在一个慵懒的午后,坐在小酒馆临街的位置上,细细观察过往路人的面部表情,推测他们的心理变化……写诗于我,大概就是我先把生活过好,在一天天的时光流转里沉淀我自己,再把一些我觉得可以作为“食材”的生活瞬间烹制出来,端到你的面前,请你品尝。同时,也因为我认为构成诗的“食材”其实就是我生活中的一些瞬间,我一直坚持尊重每种“食材”的写作原则。这种尊重指的是,在写作时,应该充分尊重每种“食材”原来的样子,它该是苦的就是苦的,该是酸的就是酸的,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生活。确实,加上一点点写作当时的情绪作为“调味剂”可以在舌尖上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但如果“调味剂”加多了,盖住了“食材”的本味,就喧宾夺主了。
诗由生活烹制而成,又在静默无声的夜里回归生活。如果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必须写诗,因为我需要诗给我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一直保持一种温暖、积极的生活态度。我出生于云南大理,那是一个足够美丽的地方,巍峨的苍山、恬静的洱海、热情的白族儿女……但是自外出求学起,故乡似乎离我越来越远。在繁华的都市里,尽管我很努力,很多时候我仍会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究其原因,我无法在大都市里找到我的根。而我的故乡呢?在外漂泊的时间久了,我又感觉自己似乎已经回不去故乡了。所以很多夜里我会失眠,我需要诗在我失眠的时候跟我对话。那时候,我就像是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诗就像是一碗家乡味道的面条。一碗面条其实一点也不奢华,但其中蕴藏的熟悉的家乡味道却能一下子打到心坎里去。于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赤着脚奔跑的小孩儿、两毛钱一支的冰棍……所有那些已经消亡了的东西都在这碗面条的热气氤氲中重新浮现,让自己一下子找到久违的归宿感。那是一种多么舒服的感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