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红
摘要目的探析不同给药途径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 1年3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60例急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80例采用静脉滴注药物治疗,治疗组80例采用盆腔灌注药物治疗,疗程为14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盆腔积液、腹痛、子宫或者附件压痛、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腔灌注和常规静脉滴注治疗急慢性盆腔炎相比,疗效更为显著,能极大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作为临床治疗急慢性盆腔炎的首选的治疗方案,值得在实践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药物;盆腔炎;静脉滴注;盆腔灌注;疗效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的感染性疾病,是育龄期女性一种常见的疾病,盆腔炎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累及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盆腔腹膜等部位,多见输卵管炎和输卵管卵巢炎。临床常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病程较长,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疗效不佳,复发率高,嚴重影响患者日常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是目前妇科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为了尽早治愈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探析更为稳妥且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对比分析盆腔灌注和静脉滴注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60例确诊为急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80例,对照组中急性盆腔炎患者15例、慢性盆腔炎65例,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42.68±6.35岁,病程5d-2年,平均病程68.75±5.36d;治疗组中急性18例、慢性62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41.85±6.58岁,病程7d-2年,平均病程67.86±5.28d。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高度可比,本次研究通过我院业务委员会审核通过且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80例患者采用静脉滴注100ml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华润双鹤药业,批号:127101)、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浙江济民制药,批号:121008202),2次,d,14d为1疗程。
治疗组80例患者采用盆腔灌注给药,嘱咐患者排空膀胱之后处平卧位,常规消毒之后稍用力鼓起下腹部,使用18号静脉留置针于反麦氏点垂直刺入腹腔,将针芯抽出后连接一次性输液管,滴入100m10.2%氧氟沙星液+250m10.9%氯化钠液(内加10mg地塞米松和8000万u糜蛋白酶)+200m10.4%替硝唑(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1008202)。如果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则选用250m10.9%氯化钠+16万u庆大霉素(辰欣药业股份有效公司,批号:1207256113)+250m10.2%甲硝唑(内加lOmg地塞米松和8000万u糜蛋白酶)(浙江济民制药生产,批号:121009301),7d/次,共2次,14d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盆腔积液、腹痛、子宫或者附件压痛、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同时进行B超、妇科检查、血液检查并分析其结果变化情况,另外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疗程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各项检查结果提示均恢复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征明显改善,B超显示炎症明显吸收;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同程度减轻,各项检查不同程度恢复;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各项检查结果提示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X2检验,检验标准a=0.05,P
2结果
2.1临床症状改善隋况分析
治疗组患者盆腔积液、腹痛、子宫或者附件压痛、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例)n=80
治疗前两组盆腔积液、腹痛、子宫或者附件压痛、白带增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77,P=0.8678;X2=0.0000,P=1.0000;X2=0.0000,P=1.0000;X2=0.0000,P=1.0000;)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6.3277,P=0.0119;X2=86.1538,P=0.0000;X2=44.8000,P=0.0000;x2=88.5437,P=0.0000)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8.9063,P=0.0000;X2=148.4337,P=0.0000;X2=90.9804,P=0.0000;x2=127.6404,P=0.0000)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症状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4.8376,P=0.0278;X2=19.6491,P=0.0000;X2=13.5837,P=0.0002;x2=7.6563,P=0.0057)。
2.2疗效分析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明显高于对照组68.75%(x2=12.6563,P=0.0004),详见表2;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异常等发生率为18.75%(15/80)明显低于对照组38.75%(31/80)(x2=7.8108,P=0.0052)。
3讨论
盆腔炎由于致病菌种类繁多且不易确定致病菌,主要针对其进行特异性抗生素药物治疗,临床医师多根据病因以及用药经验选择应用何种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药物的种类要尽量少,毒性小,以联合用药疗效高,但是要使用足够的剂量,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的患者可门诊用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避免炎症进一步扩散,多采用静脉滴注给药,但是表2数据显示,治疗组患者采用盆腔灌注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25%明显高于静脉滴注用药治疗的总有效率68.75%(x2=12.6563,P=0.0004),由此提示盆腔灌注治疗急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明显优于静脉滴注给药。
盆腔灌注操作的方法相对简单,临床医师容易掌握,7d用药1次,2次即可有效,极大程度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一种简单、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嘲。盆腔灌注给药能让药物直接打到盆腔,在盆腔器官以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内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进而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极大程度缩短了治疗的时间,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其次,用药的剂量小,降低了药物对胃的刺激和肝脏的负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为18.75%明显低于静脉滴注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38.75%,同时还能有效控制耐药性的发生。
综上所述,盆腔灌注和常规静脉滴注治疗急慢性盆腔炎相比,疗效更为显著,能极大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作为临床治疗急慢性盆腔炎的首选的治疗方案,值得在实践中广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