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富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了既不同于传统苏联模式又不同于当今美国模式的——特定的体制结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之所以取得许多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它选择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模式”之所以存在许多不足,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因此,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全面实现制度创新,构造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新型的中国模式具有其他各种模式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模式;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9)01-0021-0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模式”之所以取得许多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它选择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模式”之所以存在许多不足,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未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今后,要充分发挥中国模式巨大优势, 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变革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此,我们应当在改革与发展的已有基础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的引领下全面推进制度创新,构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模式及其优势形成的基础
同美国模式相比较,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够具有巨大优势是因为它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是中国模式及其优势形成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个人自由为基础、以个人社会联合与全面发展为特征的“自由人联合体”。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消除自然界與社会关系对人的奴役和压迫,使人从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下解放出来,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解放,在此基础之上,消灭阶级、消灭国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二是消除旧的社会分工对人的奴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国模式应当坚持与贯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其一,承认个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个人的解放与自由、保障个人权利,推动个人的社会联合,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其二,应当体现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本质特征,确立建立劳动者联合的个人所有制的目标,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崭新形式;其三,应当体现对生产的自觉的社会调节、使社会生产更好地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本质特征,建立与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健康稳定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既是中国模式所应当具有的本质规定,也是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够具有“美国模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的根本保证。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美国模式具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特征,即对人的奴役与异化、原子式的个人与极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所标榜的自由,对广大劳动者来说实际上只是受奴役与剥削的“自由”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十分明确地指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即对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监督工人有规则地并以应有的强度工作。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马克思指出,就其本质来说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新型奴役制度——雇佣奴隶制度。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特殊形态,美国模式是“自由资本主义”模式,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奉行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观点,肯定个人主体性,强调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强调自主抉择、个人自由与创新精神。这种“自由主义”观点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活动应当主要实行市场自发调节,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这种观点突出地体现了古典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特点,美国是以自由竞争制度为基础的典型市场经济国家。二是企业主要以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为融资渠道,体现股东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因此,美国模式又成为“股票资本主义”模式。具体说来,美国模式在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是促进就业,尽力减少社会福利开支,降低税率以鼓励企业投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美国模式在微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是企业以股份的价值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企业经营完全服从股东的利益与意志。相反,不够关注劳动者权益,减轻企业对社会承担的义务,用工制度较为灵活,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以灵活性及技术创新为特点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美国模式的弊端在于:它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发性性和盲目性。美国模式倡导“国家最小化、市场最大化”原则,奉行自由主义原则,国家不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社会的经济活动,而企业集团往往控制市场,这样就使自由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具有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特点,从而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短期性与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投机行为和虚假繁荣等现象。在微观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由于股权分散,公司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公司高层滥用职权的情况不可避免。由于企业以金融市场为融资的主渠道,导致企业为迎合投资者的利益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利益关系方面,以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为基础的美国模式,虽然有助于增进个人利益,但个人主义排他的、非道德的一面愈演愈烈,对社会的整体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并造成经济不平等,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占人口1%的富裕者控制了美国38%的财富。从经济运行来看,美国模式主要是通过股票和金融市场对企业进行投资。这种“股票资本主义”模式过分迷信市场机制,无节制地负债消费,虚拟经济过分膨胀,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美国经济乏力,出现高失业率、高负债率。美国在国际范围内通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味通过滥发美元来应对危机,把危机从本国转嫁到其他国家,从而引发了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事实证明:美国模式有市场经济而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虽有活力但缺乏协调性并经常失控,从而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相反,中国模式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够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自觉的社会调节与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保证市场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因而能够从根本上避免美国模式所无法克服的严重弊端。
二、实行市场经济是充分发挥中国模式巨大优势的强大动力
从历史上看,苏联模式所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既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也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苏联模式尽管打着社会主义旗帜但它没有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它建立了以“官本位”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严重损害了个人自由,阻碍了个人的社会联合与全面发展,严重侵害了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权利。另一方面,苏联模式脱离本国国情, 照搬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关于产品生产与计划经济等具体结论,建立了基于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产品一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使微观经济缺乏活力、效率低下,产生了普遍的“短缺”现象;另一方面,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经济运行出现恶性波动。
同苏联模式相比较,中国模式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40年来,一方面赋予了广大劳动者与公民的主体地位与经济自由,确立了个人产权、经营自由,实现了公民就业、消费、经营与投资等经济自由权利。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了劳动力、资本、技术与管理等要素的有效利用,各种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各种横向经济联合,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同时,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性观点,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重大历史变革,从而赋予了中国社会主义模式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推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转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模式优越于以往苏联模式的重要原因。经过40年的经济改革,打破了苏联模式,探索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奇迹”。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克服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弊端、取得中国经济发展伟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市场化改革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40年的经济改革中,打破了单一公有制的格局,发展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三资企业”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就业、税收、投资与外贸均占相当大的比重,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从总体上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重大进展与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是创造“中国奇迹”的主要原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美国“自由资本主义”与苏联“计划社会主义”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三、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是充分发挥中国模式巨大优势的保证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过程中,一方面中国经济托到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经济社会模式——“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既不同于“计划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美国模式。“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的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拉动和低成本竞争优势;二是二元性制度模式。“中国模式”.有着自身鲜明的制度特色,它的制度结构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社会制度模式。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既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和干预作用;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中国模式”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就,但同时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这些缺陷与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来看,“中国模式”未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其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在目标定位上,“中国模式”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中心,许多地方政府实行以CDP为中心,不关心劳动者的收入与福利。二是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模式”总体上坚持国家本位的基本价值观,过度推崇与赞扬“举国体制”,过分肯定“强势政府”的作用,存在大量“国进民退”与国企垄断现象。三是在社会权利结构上,在国家本位论的支配下,“中国模式”使政府与企业主拥有更多的政治经济权利,劳动者的权利与自由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与有效保障,特权腐败、官商勾结等消极现象也大量存在。
第二,“中国模式”的实质在于它是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社会生活。具体说来,“中国模式”对市场经济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三:一是在政府主导论的支配下,继续维护政府对国有经济、资源配置与社会生活的控制权。政府的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仍很普遍。一些应该交给市场的事还没有转移出去,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等职能等政府应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很好地管起来。二是国有企业垄断特别是其行业垄断大量存在,政府或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为保护其特定行业的企业及其经济利益而排斥、限制或妨碍其他经济主体参与行业竞争。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最突出地表现在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煤气和自来水等行业领域。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排斥了行业竞争,新的竞争者无法进入,这种体制等于是保护了国有企业的落后,助长了资源的浪费。同时,行业垄断还造成部分产品价格长期过高,服务质量偏低,经营效率不高。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还导致了个人收入的行业差距扩大,导致了部分政府官员政府的腐败。三是在“中国模式”下,收入与财富过于集中于资本、企业与政府的手中,导致严重的分配不公,使貧富差距不断扩大。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过低,企业与资本收入占比过高;在再分配过程中,政府收入占比过高,居民收入占比过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的覆盖面不充分、力度偏小。由于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 导致其消费能力较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产生并加剧产能过剩等“生产过剩”现象。
第三,“中国模式”未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这突出地表现为我们始终没有在理论上与实践上探索出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途径、表现方式与具体形式。迄今为止,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全面培育公有制的市场主体的改革目标难以实现。在政治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政治体制的任务始终没有完成,官僚主义,特权腐败、官商勾结与行政垄断等问题仍然很严重。同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也未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全面形成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权力与资本在收入分配中居于绝对性的支配地位,劳动、技术与管理等要素在收入分配的份额与比重过低。
由此可见,“中国模式”既是一种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一种不完善、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模式”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模式,而是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种过渡性的体制模式。这种过渡性体制模式兼有新旧两种体制的特征,因而存在着许多内在矛盾。因此,“中国模式”必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固有缺陷,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必然面临着诸多的严重挑战。因此,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认真的反思“中国模式”及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缺陷,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全面实现市场化的制度创新, 从“中国模式”这一过渡性体制模式走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中国模式应当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又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从而成为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崭新社会主义模式,它不仅具有以往苏联模式与当今美国模式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而且能够克服现有“中国模式”的缺陷。它既能够保证社会经济协调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又能够使社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既能够实现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稳定,又能够保障公民权利与个人自由,既能够增进个人利益,又能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此,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从总体上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当大力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建设,以制度层面的整体设计与系统推进为主要着力点,开启新一轮经济改革与社会改革。为此,我们应当一方面贯彻贯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应当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积极探索,全面实现制度创新与体制创新。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范与国家惯例;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国情创新体制机制。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把“社会主义”做实,真正确立个人自由与公民本位,有效地实现社会联合,切实重建个人所有制,推动国民经济更好地按比例协调发展。二是要把“市场经济”做足,全面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三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做好,全面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崭新的公有制形式,全面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崭新的分配制度,全面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法治的政治体制。具体说来,我们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改革新的进展与新的突破:
第一,在所有制改革方面,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为此,应当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由传统公有制形式转变为劳动者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与公众股份制等新型公有制形式,积极构建国有制为主导、劳动者股份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二,在经营制度方面,全面构造社会化的经营体制。通过股份制等方式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铁路、金融、市政、能源与社会事业等领域;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消除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农村,进行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利;实现从小农户经营方式向社会化大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农场、家庭农场与资本农场等各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
第三,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选举制度,改革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议事与决策制度,在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国家主人的理念下,切实建立起一整套有效地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行使权利的政治程序、运作技术与运行机制。深化政府改革,做好“减法”,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消除行政垄断与行政干预,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全面发挥决定作用。逐步推行各级政府官员直接的民主选举制度,完善对政府官员与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制度。
从总体上说,我们应当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兴利除弊, 在“中国模式”的现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全面实现制度创新,努力构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中国模式的巨大优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新时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模式” , 还是过渡性体制[J].中国工人, 2012(2).
[2]张宇.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理论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7).
[3]高尚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J].同舟共进,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