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东北全面振兴既是我国复兴老工业基地机制探索与经验积累的需要,也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筑牢北方生态屏障的需要, 还是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坚持走自力更生发展道路的需要,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首先要重塑东北地域经济文化,优化营商环境;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把农业打造成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再次,要注重优化东北地区第二产业的产业生态系统,引领区域工业复兴;最后,要创新性开发生态资源,推进生态环境产业化发展。展望未来,只要我们能够理性对待唱衰东北言论,保持定力,坚定东北必将重振的信心与决心,同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发挥比较优势,塑造区位优势,必能重构东北发展的竞争优势,把东北地区打造成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前沿,从而实现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
[关键词]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东北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9)01-0001-08
Strategic Significance , Path Selection and Future Vision of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JIANGWei
(College of Marxism ,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 Jilin 132012,China)
Abstract:The Northeast is our nation’s important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base , and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of Northeast concern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ountry.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not only is the need ofexploring mechanism and gathering experience for revitalization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 and the need of ensuring food security andbuilding Northeast ecological barrier , and the need of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sticking to the path of self-reliance , but also is the need of building our nation into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achiev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To promote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 we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ly , regional economic culture of Northeast should be rebuilt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should be optimized.Secondly ,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strive to build agriculture into a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of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Thirdly , industrial eco-system of secondary industry of Northeast should be optimized,so that leading region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Lastly , we should creatively exploit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causes.As we look into the future , as long as we rationally treat The Northeast-won’t-make-it comments,and stay focused and strength confidence and determination of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 at the same time , we fully motivate talents , give full play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shape regional advantage,so that Northeast competitive edge will be rebuilt , so as to making The Northeast into the open forefront faces the northeast Asia , thus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all-dimensional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Key words: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the old industrial base;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现代意义上的东北是指辽宁、吉林、黑龙江及蒙东地区,东北是中国的地理大区和经济大区”[1](p.1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裕的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并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远离改革开放前沿,加上体制机制的羁绊,区域经济开始日渐衰退。1980年,东北三省的國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3%,2001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1.1%,而在改革开放前,东北地区工业占全国比重最高值曾达到26%。
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政策效应曾推动东北三省经济以超过全国平均速度增长,东北三省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也有所提高。2015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经济大幅下跌,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辽宁经济增速排名垫底,黑龙江经济增速排名倒数第三,吉林经济增速排名倒数第四。东北老工业基地遭遇资源型、结构性、体制性衰退。201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开始实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18年,上半年,吉林以2.5%的经济增速排名垫底,辽宁经济增速为5.6%,黑龙江经济增速为5.5%,与全国6.8%的经济增速仍有一定差距。2017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常住人口出生率统计数据显示,黑龙东、辽宁、吉林分别以6.22‰、6.49‰、6.76‰位居后三位,远低于全国12.43‰的平均值,这从侧面反映了东北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但是,“东北地区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亿多人口,建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 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至关重要”[2]。因此,在新时代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探讨东北重振的方向、路径、对策也具有十分重要实践价值。
一、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3]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东北全面振兴是我国复兴老工业基地机制探索与经验积累的需要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共和国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然而,最先步人计划经济,也是最后走出计划经济,东北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工业生产一度步履维艰,经济位次不断后移”[2]。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退和萧条问题,在20世纪末期就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学界的关注,2003年,我国实施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举措和意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政策效应却逐渐递减,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全方位振兴依然面临一十分严峻的挑战。
老工业基地问题,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回顾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老工业基地问题是一个国家从工业化中后期迈人后工业化时期无法回避的共同难题。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其产业结构常具有惯性,其投资路径易被锁定,而科技进步、产品迭代、消费升级、资源类产品价格上升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制约某一类或几类产业的发展,致使原有产业丧失市场竞争力,甚至被淘汰,这就产生了老工业基地问题,也被称为萧条问题。例如,德国的鲁尔区,拥有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杜塞尔夫等欧洲传统工业重镇,鲁尔区崛起之后,煤炭采掘及煤化工、钢铁冶炼、机械制造成为区域内支柱产业,在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在区域内煤炭生产成本攀升、石油革命带来的廉价能源供给、重化工产品的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鲁尔区的煤钢经济遭遇重挫,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鲁尔区, 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沉重的环境治理问题和资源衰竭带来的接续产业培育问题。北九州是日本著名的重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以北九州为核心区的北九州工业带是日本四大工业带之一,区域内集聚了大量的焦炭、机械、造船、金属、化工企业,是日本著名的重化.工业基地。1940年前后,北九州的工业产值已经占到日本全国的8%。而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的产业结构能源节约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发展战略,九州地区的炼钢、炼铝、造船、化肥等支柱产业被指定为结构性萧条产业,由此,北九州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到1980年,北九州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仅为1.2%[4](pp.165-170)”。除了德国的鲁尔区和日本的北九州以外,法国的洛林地区、英国的伯明翰地区和曼彻斯特地区、美国的匹兹堡地区和底特律地区、意大利的西北工业三角区都曾是各自国家的工业重镇,也都曾陷入衰退和萧条,经过相当长时期的调整,有的区域重现了昔日繁华,实现了“锈带复兴”,有的地区仍然面临产业结构优化与竞争力重塑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四大短板”。而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迥异,我国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源、环境、人口、资本约束也不同,我国老工业基地萧条缘由和复兴探索还有其特殊性。因此,推进东北全面振兴是立足于我国国情,为我国复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进行机制探索与经验积累的需要。
(二)东北全面振兴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筑牢北方生态屏障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3]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加。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1791万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但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也在不断攀升,2002年至今,我国粮食进口量增长了800%。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达到13062万吨,粮食进口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2%,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13.9%,我国粮食(尤其是非主粮)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在我国粮食进口的品种上,大豆的进口量最大、对外依存度最高,201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9553万吨,约占我国大豆消费总量的86.9%。
粮食安全既涉及总量安全,也关系质量安全。“2012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连续六年位居’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排行榜榜首”[5](p.64)而不时由媒体披露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使民众倍感忧虑。在农业生产上,“我国拥有的耕地面积约占全球的7%,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却占世界总量的35%。从绝对数量上分析,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约为32万吨,化肥使用量约为6000万吨。另外,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均为40%左右,比发达国家约低15%—20%”[6]。食品安全和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东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东北地区耕地约为2793.8万公顷(41907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20.6%。而且在地形条件上,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从土壤条件上分析,东北地区耕地主要以黑土和黑钙土为主,土地肥沃,在气候条件上,东北大部分都属于温带地区,水热条件适合农业生产。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有利于推动东北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绿色发展,从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在我國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布局中,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草原草甸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能够促进我国东北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获取、利用、废弃”的直线型整合模式的改变,推进东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的需要。
(三)东北全面振兴是我国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坚持走自力更生发展道路的需要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 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推进新时代东北振兴,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7]。作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东北地区近代工业发展历史已逾百年,其装备制造业更是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20世纪初,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当时被称为机器工业或机械工业)开始起步。20世纪上半叶,东北地区历经磨难,但在战争带来的需求与区域资源禀赋优势的双重作用下,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重振经过战争劫掠的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加上考虑产业布局安全因素和接受苏联援建的区位优势,我国加大了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投资与政策支持,“一五”时期,在我国机械企业修建和新建项目中,有13个项目落户东北地区,产品涵盖汽车、机床、锅炉、电机、汽轮机、仪表、量具刃具等,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对装备制造业的宏观调控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8](p.6)。而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不断加大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到改革开放前,东北地区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已经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工业重镇。改革开放后,受体制机制、地理区位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开始衰退并面临严峻挑战。2003年以来, 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效应,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部分企业,如哈电集团、中国一重、一汽集团、长春轨道客车、沈阳机床集团、大连船舶重工、沈鼓集团等企业,开始跻身于行业前列。
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承担着为其他产业提供工作母机的重任,其带动性强,也最能体现一国的科技实力和竞争能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3]。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的装备部”,装备制造业占区域工业产值超过20%,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包括“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农业机械制造业,光学精密仪器制造业,以机床、轴承为主的基础装备制造业,以石化设备、重型矿山设备、输变电设备为主的重大工程专用装备制造业”等。现在,大国间竞争导致的技术封锁和国际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使得“国际上,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2]。我们要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就一定要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先进的制造能力和有力的技术支持。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好,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集群化程度高,龙头企业优势突出,能够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东北全面振兴尤其是东北装备制造业的重振是我国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坚持走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的需要。
(四)东北全面振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东北地区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7]。如表1所示,东北地区国土面积约为127.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18%,2017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为1.2亿,占我国大陆总人口数的8.63%,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为5996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25%。数据可见,无论从土地、人口,还是经济总量上分析,东北地区都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经济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将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形成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东北时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3]东北平原在我国农业战略布局中,要“建设以优质粳稻为主的水稻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型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油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奶牛、生猪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9]。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17.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达到7.2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6.9%,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则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16倍”[10](p.1)。东北地区耕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适合推广农业机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较多,适合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东北地区草原肥美,天蓝水碧,适合发展现代高端牧业。在东北全面振兴中推进东北农牧业的现代化,能够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经验借鉴与制度供给。
“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事关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事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周边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1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2]“强起来”要求我们在新时代要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以保障国家安全。在东北地区,鞍钢集团是我国国产航母钢材的主要供应商,中船重工大连造船厂驶出了我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航母和第一艘国产航母,沈飞集团承担了我国所有型号舰载机的研发与制造,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与能源化工业更是国防工业的基础,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有利于我国建设强大的国防工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安全保障。
二、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去把握实现东北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重塑东北地域经济文化,优化营商环境
东北地域文化深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上古时期,聚居东北的少数民族主要以游牧渔猎为生。“东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通过与自然的直接交换而生存繁衍的压力不大,在经济活动中粗放型生产方式的影响一下,造就了东北人粗犷豪放、求大尚奢的性格[13](p.2)。19世纪末,自然灾害导致中原地区的流民不断越过柳条边墙进行垦殖,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农民的温饱问题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生活中也形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之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地区是计划经济发展的最充分、最完备的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成为市民就业的首选,人们渴望通过进入“单位”,以实现他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的意识普遍存在,东北人成为最具“单位情结”的中国人。改革开放前,在东北地区,无论是农民还是市民,生存压力小,生活相对安逸,而“生存压力—经缓解,创业热情就会降低乃至消散”[14](p.142)。因此,求稳怕变、因循守旧、小富即安便成为东北地域经济文化的显著特征。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域经济文化与提倡创新、竞争、开放、包容的市场经济格格不人,东北经济社会发展日渐衰退。新时代要全面、全方位振兴东北,首先要重塑东北地域经济文化,通过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资源倾斜等方式,在微观经济治理层面鼓励创新与竞争,通过加强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东北亚各国的经贸交流,塑造开放包容的经济文化。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地域经济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够激发经济主體的创新、创业精神与竞争、发展潜能。
作为经济发展背景的政策环境会对地域经济文化产生强烈的影响,政府施政行为与价值取向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在东北地区仍然存在,这种“官本位”思想制约着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改善,也是东北重振的重要阻滞因素。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营商环境的改善是东北振兴的首要条件,优化营商环境对于东北地区增强内在活力,提升外部竞争力具有引领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3]。而塑造优性经济文化,优化区域营商环境,需要东北各级地方政府率先做出改变。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莫伊尼汉所言,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但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15](p.8)。优化营商环境,东北各级地方政府首先“要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3]。“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事实证明,政治生态清明,就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各方面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政治生态污浊,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对一方发展带来负面影响”[16]。其次,东北地区“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出真招、办实事、求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3]。高素质、专业化的领导干部队伍,能够保障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而“出真招、办实事”才能“求得实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主体,服务于社会,才能吸引资本、技术、人才在区域内汇聚。
(二)把农业打造成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东北时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3]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共同造就了东北地区数量众多的优良耕地、草场、森林、湖河,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高端农牧业具有比较优势。
推进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首先,要依托东北地区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塑造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促进区域农业产业价值链增值。东北地区农业龙头企业要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完善的产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的规范、标准、流程,以质量塑造品牌和口碑。而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市场美誉度的产品,企业要积极申请“三品一标”等有利于品牌保护的认证,以提高产品的市场辨识度。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让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相关信息实现可追溯,抹平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鸿沟,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进而通过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实现区域内生产的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其次,要坚持绿色生产。以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为特征的常规石化农业衍生出诸多食品安全问题与生态环境风险。“促进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以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17](p.84)。要把农业打造成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必须打破常规石化农业的生产模式,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及残留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而带来的土壤退化和水体污染。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广使用人畜粪肥、生物菌肥、农作物秸秆肥等有机肥料,探索以生物技术或物理方法治理病虫害,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占比。再次,要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提高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农业分户经营也带来了户均耕地面积少、农药化肥滥用、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我国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以提高土地和劳动的产出率。推进东北地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与智能化发展,能够为良种推广与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创造条件,进而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减少环境污染。最后,要大力促进东北地区第六产业发展。“第六产业是指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即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销售,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从而使农业成为贯通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18](p.43)。促进第六产业的发展,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价值,探索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业在传承农耕文明、改善生态环境、引领消费升级、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村田园生活需求等方面的作用。
(三)优化第二产业的产业生态系统,引领区域工业复兴
在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的研究中,为了研究如何使产业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进而实现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而提出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借用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某区域处在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该产业的相关及后援产业、区域的要素禀赋、需求条件、营商环境等因素称为产业内部生态系统,而产业内部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及其运行效率就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力。在产业内部生态系统中,如果该产业及其相关和后援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能够形成互补协作的关系,并且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等都具有一流水准,那么,这个产业内部生态系统一定是高效的、健康的。
分析东北地区第二产业的产业集群,比如,汽车、石化、机械制造,我们能够发现,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一般都有一家或几家规模大、实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但是,为行业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协作和产品配套的企业多是产业发展的短板。如果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是国有企业,那么,在它的分供方或协作企业中,一般会有一部分是该龙头企业的控股或参股企业,这类企业离开行业龙头企业后很难在市场上存活,基本没有市场竞争力;还有一类是中小民营企业,为行业龙头企业提供简易的工序外协加工或简单的产品配套,这类企业也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相反,这两类企业却具有典型的分利性和寄生.性,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也抑制了东北地区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东北地区要实现全面、全方位振兴,必须优化第二产业的产业内部生态系统。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后援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个关键要素共同塑造了产业内部生态系统,并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区域该产业的竞争力。在我国统一市场条件下,要素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而需求条件更不可能由区域内的消费者单独决定。那么,我们自身能够优化的要素只是相关及后援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东北各級地方政府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制政策时,要瞄准产业内部生态系统的短板,大力引进、支持能够提升地方主导产业竞争力的企业,即引进或扶持的企业要能够与区域内龙头企业形成协作互助关系,并且在产业链上要有自我增值能力和独立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对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而始终生存在体制荫蔽之下,为母公司或代管公司提供协作配套的国有或集体企业,要积极深化改革,将内部行为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倒逼其提高自身竞争力。对具有分利性、寄生性的中小民营企业,要通过国有企业管控体系的完善和规范,杜绝分利性行为,促使其在公平互利原则下与国有企业展开协作。东北地区第二产业的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如果都能够按照市场化原则参与经济活动,所有企业共同直面严酷的竞争环境和苛刻的市场需求,自然能够迫使域内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标准,持续进行工艺技术革新,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同一产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和后援产业链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并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高度集聚,则有利于降低区域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换成本,缩短企业的市场响应周期,进而增强区域内产业竞争力。
(四)创新性开发生态资源,推进生态环境产业化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各地方政府在“唯GDP”指挥棒的指挥下,追求地区经济增长的热情空前高涨,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公害问题,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必须解决的问题。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趋缓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遭遇的掠夺式开发也相对轻微,东北地区才得以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3]在推进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过程中,“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3),要坚决摒弃过去“开发、利用、废弃”的直线型资源整合模式,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创新性开发生态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省、吉林省的冰雪资源是世界级的,以吉林省吉林市为例,吉林市拥有110座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山形多为馒头状,坡度多数在5—30度间,冬季雪期长达150天,雪量大、雪质好,在开展滑雪项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而且吉林市开展冰雪项目的基础设施条件好,在全国最好的5个雪场中,排名位居第一和第三的均在吉林市。东北地区尤其是黑吉两省的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的特点,加强冰雪产业的规划发展、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到东北游玩休闲进而投资兴业。
东北地区有丰富的山水林田湖资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要落实和深化对自然生态资源的管理与监督,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但同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东北也为绿色林下经济、绿色渔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复制的自然条件。比如,东北地区的“林下经济”已经成为“木材经济”时代后,林区经济发展的新选择。依托东北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在林下开展人参、中草药、菌类种植,养殖生猪、家禽等农牧业生产模式已经过多年实践,并创造了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菌模式等多种种植业、养殖业的绿色发展新模式。东北地区要加强对生态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掘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让区域生态环境能够实现价值增值和产业化发展,并成为东北地区经济重振的新增长点。
三、东北全面振兴的未来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东北振兴要“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坚定东北必将重振昔日雄风的信心和决心。
(一)保持定力,理性对待唱衰东北言论,稳步推进东北全面振兴
近年来,唱衰东北的言论甚嚣尘上,“东北经济断崖式下跌”“东北人口净流出”“投资不过山海关”“新东北现象”“东北崩溃”等各种论调经常见诸媒体报端。对于唱衰东北的种种言论,我们一方面要检视自身,发现我们发展中的不足和短板,并全力完善不足,弥补短板,为促进东北振兴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不可妄自菲薄,过于悲观。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东北地区远没有媒体报道的那样悲观。2017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为1.2亿,占我国大陆总人口数的8.63%,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为5996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25%。其中,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常住人口占我国大陆总人口数的比例分别为3.14%、1.95%、2.73%,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9%、1.85%、1.96%。从地区经济绝对量分析,东北三省与我国发达地区省份的差距较大,但也能够发现:东北三省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与人口占我国大陆人口总数的比重大体相当,说明东北三省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中位,“东北崩溃”既不可能,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对于我国经济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我们也不用过度担忧。世界银行的报告曾指出,全球有半数的经济活动位于1.5%的陆地区域,世界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是常态。比如,“美国的经济高度集中在东海岸、西海岸和南部个别地方,但美国每个州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和它在美国人口里所占的份额基本是一致的,这表明各个州的人均GDP相差不大”[19](p.79)。对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具有比较优势,但主要依托自然生态环境的产业的发展都严格受限于自然资源数量,而要提高这些产业的人均GDP,让人民走上富裕之路,关键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减少从业者数量。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 “东北人口净流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未必全是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保持定力,理性地、辩证地对待唱衰东北的各种言论,坚定信心和决心,必能稳步推进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
(二)深化改革,激发人才活力,助推东北企业创新与发展
“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衰退,东北地区的人才也在外流。但不可否认的是,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以2017年为例,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高考生本科录取率分别为51.64%、68.36%、62.05%,东北三省本科录取率仅低于上海、北京、天津。而且在东北地区还有多所成立之初就定位于为农业、林业、化工、汽车、钢铁等产业提供高级专门人才的特色鲜明的专科性大学。另外,东北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比较高,相对规范的企业管理和较为系统严格的技能训练,为东北地区培养了大量技术精湛、专业素养高的产业,技术工人。可见,东北地区并不缺少人才,东北地区欠缺的是留住人才的环境和政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东北地区“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3]。东北地区首先要优化用人的氛围和环境,真正尊重人才、重视人才,让人才不仅能够留得住,还能引得来。同时,要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对人才的工资待遇、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等予以政策倾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居乐业。只要我们深化改革,激发东北的人才活力和干事热情,就—定能够为东北地区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促进东北的全面、全方位振兴。
(三)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重塑东北发展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在轻工业、外向型经济发展上,已被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拉开较大差距,加之东北地区远离国际货运港口,并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东北地区的企业在出口货物贸易中的市场响应速度明显低于国际客户的预期。在出口贸易、轻工业产品生产制造上,东北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很难形成有效竞争。
东北地区的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以及长期以来积累的重工业资源,与我国多数地区相比较,都具有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还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3]促进生态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发展的产业化水平,一定能够将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而东北地区长期积累的重工业资源,不仅是东北重振的基础性资源,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资源。东北地区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中拓展国际市场,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工业发展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四)解放思想,塑造区位优势,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前沿
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黑龙江和蒙东地区,属于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具有显著的区位劣势。深入分析东北内陆地区的地理区位,我们可以发现:吉林省临近俄罗斯、朝鲜、日本,吉林省至海参崴有汽车通道,至马哈林诺有铁路通道,至韩国和日本有便捷的航空通道。吉林省珲春市,是中国唯一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的边境窗口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参与东北亚国际合作中,吉林省具有一定的地理区位优势。黑龙江虽然属于边疆省份,但却是名副其实的东北亚六国互联互通的“黄金枢纽”。近年来,黑龙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注重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展开战略对接,已同俄罗斯建设18个经贸合作区,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辟了15个边境口岸,已经打造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20。所以,当我们感叹东北地区远离国际货运港口、远离改革开放前沿时,回望东北亚,我们却处在区域的中心,在与东北亚各国开展国际经贸合作中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看待东北地区的地理区位,我们要解放思想;而全面、全方位实现东北振兴,我们更需要解放思想。
[參考文献]
[1]姜威.中国东北工业重振:历史镜鉴与对策探讨[J].东北亚经济研究, 2017(1).
[2]张晓松, 杜尚泽。奋力书写东北振兴的时代新篇[N].人民日报, 2018-09-30(1).
[3]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N].人民日报, 2018-09-29(1).
[4]姜威.资源整合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5]刘彦华.2017中国综合小康指数:83.5[J].小康, 2017(34).
[6]姜威.农业如何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性产业[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7(5).
[7]坚定信心, 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N].人民日报, 2018-10-08(1).
[8]仇荀.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J].商业经济, 2017(11):6.
[9]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1-06/08/content_1441.htm.
[10]薛一飞,东北“粮仓”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探索[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11]发挥优势, 把握东北振兴重点任务[N].人民日报, 2018-10-09(1).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 2017-10-28(1).
[13]姜威.地域文化傳承与东北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 2012
[14]邴正、振兴东北与振兴东北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 2004(5).
[15][美]塞缪尔.享廷顿, 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
[16]锐意进取, 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N].人民日报, 2018-10-10(1).
[17]郑风田,绿色生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关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7(1).
[18]罗贞礼.“第六产业”:东北农业涅樂的新机遇[J].人民论坛, 2016(13).
[19]陆铭.大国大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20]方圆.借开放东风推动东北振兴[N].人民日报, 2018-1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