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梅芳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我们对幼儿园班级环境的教育意义和多元价值进行了不断思辨。针对其教育意义,我们已基本明确并达成共识:适宜的班级环境,能满足幼儿生活所需的秩序感和安全感,让幼儿觉得“我是这里的一份子”;能有效保护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好奇心,让幼儿觉得“我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能挖掘和发挥每一位幼儿的多种潜能,让幼儿觉得“我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能有利于幼儿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让幼儿觉得“我是不怕困难的好学者”。在其多元价值方面,我们认为:班级环境不仅是儿童发展的载体,也是主题课程的延伸,更是课程游戏化的体现。究其根本,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环境创设的核心是“化”字。“化”即转化、转变、过程、动态。转化、转变是理念的更新、思维的突破;过程、动态是师幼与环境对话过程中共同生成、建构的一系列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我们在面对具体的教育现场,应以什么样的视角去规划和创设班级环境呢?
一、回归儿童立场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回归儿童立场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折射出“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那里,儿童能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双手做,而不是被要求、胁迫、牵引,按成人的逻辑和意志去行动、去思考。
(一)环境设计的创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环境设计的创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意味着教师要邀请幼儿一起讨论户外环境、室内公共环境及班级环境的主题,譬如:以动植物、故事、动画片为主题,还是以幼儿园生活、旅行、游戏为主题。在一次户外活动后,孩子们坐在位置上喝水,聊起了昨天看的动画片,有的说喜欢光头强,有的说喜欢喜羊羊,有的说喜欢小魔仙,还有的说要是把我们教室变成海底世界那该多好。教师接纳了孩子们的创意,支持孩子们将梦想变为现实。
(二)设计环境时邀请幼儿参与
设计环境时邀请幼儿参与,意味着对于在哪里布置环境,选择什么内容,如何构图,确定什么样的审美基调,教师都要尽可能倾听幼儿的想法、满足幼儿的愿望。例如,一日活动安排、班级公约、各区域可容纳人数、各区域的游戏规则……都可以采用调查、谈话、投票等方式来师幼共同商议、讨论、设计、制作,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符号和表征方式呈现。这样的环境,幼儿更容易理解,更愿意接纳,更喜欢参与。
(三)环境的布置满足幼儿的需要
环境的布置满足幼儿的需要,意味着教师在邀请幼儿一起布置环境时,要注意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如:孩子们一起观察、收集、绘制了蝴蝶、青蛙、蚕的成长过程,布置在“真相大揭秘”探究版块中,它们的变化过程及生活习性吸引着孩子们去持续关注,去进一步探索发现。又如:幼儿对会旋转的物品非常感兴趣,于是,孩子们一起自制风车、陀螺,电风扇等,发现转动的秘密。孩子们还把收集到的螺旋桨、呼啦圈、溜溜球、指针手表等实物或图片在“超级变变变”版块中每天更新。两周后,孩子们通过画竖线、贴标记、排列等方式进行统计,一共收集到了23种日常生活中能旋转的物品。孩子这样全程参与环境布置,有利于获得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环境的评价追随幼儿的反应
环境的评价追随幼儿的反应,意味着现有的环境好与不好、美与不美、变与不变,不是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是基于幼儿的参与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来确定。比如在主题《交通工具》中,教师在活动区域提供一些牙膏盒和手工纸、笔、剪刀等物品,认为“孩子们熟悉车、轮船的造型,会喜欢制作车和轮船,活动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无法凭借脑海中的点滴经验和记忆,独立制作出车、轮船,制作出现了困难。很显然,在材料提供上出现了问题,于是我们提供一些成品供孩子欣赏、临摹,或提供一些半成品,让孩子们积累制作的经验。之后,再出现一些创意作品,激发幼儿创造兴趣。孩子是动态发展的,只要用心观察孩子,用心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那么,材料的运用就能适时有效地为孩子的发展起到最佳的作用。
显然,一个基于儿童立场、邀请儿童共同参与、精心设计的幼儿园环境,会由内而外地表现出对儿童的尊重、信任和接纳。
二、充满“儿童性”、彰显“儿童感”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所谓“儿童性”,从字面上来看,是指幼儿园环境要具有儿童特点,充满儿童气息,更多地突出环境对儿童心理特点的回应。那么“儿童感”则更为强调儿童在环境中的主观感受。
(一)幼儿园环境要遵循幼儿认知特点
幼儿的认知发展既具有年龄上的普遍性,也具有年龄上的特殊性。从普遍性角度来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正是基于此,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才更要满足幼儿通过感知、操作、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需要。小班幼儿注意容易分散,因此,环境装饰不要过于复杂,区域材料不宜过小过多过杂。中班幼儿在动作、语言、操作探索、注意分配、想象创造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发展,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能够引发精细操作及想象的材料,需要更大的探索空间与活动范围,需要更包容温暖的人际氛围。大班幼儿的专注力、思维力、想象力有了更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环境要有更多的留白以支持他们深度学习。
(二)幼儿园环境要满足幼儿审美偏好
儿童的审美偏好与成人有较大的不同,在色彩、形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幼儿的色彩偏好来看,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应该以原色、自然色为主色调,体现阳光、明亮的特点。原色、自然色是指物体本来的色彩,如原木色、土地色、金属色等。只有简单朴素的环境才能衬托和培养多姿多彩的儿童。阳光、明亮的色彩温暖、饱和度高,可以引发幼儿积极情绪,提升幼儿的好奇心与兴奋度。因此,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要在原色、自然色的基调上选择更多暖色玩具与材料,以吸引幼儿与环境持续深入互动。
三、顺应儿童成长节拍,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幼儿園环境创设
幼儿园是幼儿快乐生活的地方,应该顺应、满足和支持幼儿成长的需要。也就是说,幼儿园要在时间的安排、空间的规划、材料的提供等方面遵循幼儿的认知特点,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一)呼应成长规律,满足心理需要
幼儿园的生活丰富多样,幼儿有秩序、有规律、按照一定节奏开展各类活动,可以让生活和学习变得有序和可控。教师追随和呼应幼儿的心理诉求,与幼儿共同营造生活环境,幼儿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对班级的归属感就会更加强烈,这样的环境也会认同、接纳、回应幼儿的情感诉求,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个性品质等的发展。
(二)顺应生长节拍,满足生理需要
每个幼儿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所以我们要重复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各班差异和特殊需要,顺应幼儿的生长节拍,动静交替,劳逸结合,既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又为幼儿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班级生活中,环境的创设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依据幼儿的生理需要应运而生的,环境满足了幼儿的生理需要,幼儿在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不是摆设、不是装饰,更不是教师认为的“你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有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努力将其转变为孩子心目中的“我喜欢”、眼睛里的“我需要”、脑海里的“我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