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勤忠
摘 要:物理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接受良好的物理教育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学科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的更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的重视起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用心去改进教学方法,虚心学习和借鉴其他物理教师同行的有益教学经验,不断的激发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活力,为高中学生各项物理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就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高中学校的教师更加注重物理课堂的教学,都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物理课堂高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有了进一步的高涨,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像学生参与度较低、学生差异性得不到体现等等,不利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需要我们反思。
一、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所谓合作学习法就是在物理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以所学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某一任务或者一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研究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十分有利于激发高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对相应物理知识内容的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追寻守恒量——能量》模块知识时,教师可开展合作学习。物理教师可以首先将班级中学生较为合理的划分成几个学习的共同体,如可以将不同的性别、学习水平、个性特点等的学生进行互补性组合,以让他们在后续的合作学习中能够优势互补、团结一致的开展合作。紧接着物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概括该节课主要教学内容的、具有针对性和指引性的探究任务,如①探究动能、势能的物理意义;②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关系进行探究;③探究能量转化与守恒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规律等等,让这些具有价值的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最后,物理教师应让学生兴致勃勃的投入到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解决之中,而物理教师应当履行好教师的职责,及时的解決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让课堂的合作学习高质高效,从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较好的学习《追寻守恒量——能量》模块知识。
二、分层教学,尊重学生学习差异
所谓分层化教学法就是指物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为其布置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手段,该教学方法是基于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就课堂的物理知识内容开展学习的,有助于减少班级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例如,在学习《重力势能》模块知识时,教师可开展分层化教学。物理教师要结合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如学生的物理知识储备、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等,把班级里的学生较为精准的分成若干个层次,为分层化教学打好基础。紧接着教师要为每个具体层次的学生设置精准化的学习任务,如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层次,在任务的布置中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如①精准的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②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③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开展学习,而物理教师应当结合每个学习层次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基本特点,给予较为及时、精准的帮扶,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较好的将这些基本的教学内容掌握和吸收,从而让分层化的教学策略给予每个学生人性化的关怀。
三、多元评价,补足学生学习短板
所谓多元评价法就是在课堂通过多个主体来对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教学评价,以不断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去改进和提升,该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评价的真实性,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例如,在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内容后,组织开展多元评价。首先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学生A称其较好的掌握了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基本内容,但在应用动能定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紧接着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互相评价,如学生B评价学生A称,A同学在课堂的学习效果很好,态度也很积极,但是有时候纪律性差了一些,需要去改进。最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综合性的评价,表扬学生的优点,指正学生的不足,从而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让学生较好的把握了该节课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师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真正的理解物理学科对于高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积极的重视起来该学科的课堂教学,不断的去改进和优化该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积极的运用合作学习法、分层教学法、多元评价法等,来有效的唤醒高中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的活力,全面的提升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淑静.浅谈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N].发展导报,2018-04-27(032).
[2] 武学鹏.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28):81-82.
[3] 何宗罗,刘熠.整体凸显结构优化问题引领——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0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