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背景下渗透“大语文教育”实践路径初探

2019-09-10 10:38王庆庆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中职教材

王庆庆

摘 要: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并存的一门学科,日益凸显出它在“教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刘国正说的“语文的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点出了语文“文”“道”兼具的特点,而将语文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是“大语文教育”的精髓。本文将以实践为例,立足中职语文课堂,探讨在职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践“大语文教育”的一些思考与案例心得。

关键词:中职语文;大语文教育

一、概念定义

“大语文教育[1]”是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它将语文教育生活化,突破了课堂本身和教材的限制,把学生放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下,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的教学离不开生活,而生活中也处处存在语文教学。

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观”下设计了“一体两翼[2]”的教学结构——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教师通过课内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课外开辟其他通道,通过增加生活环境中的语文因素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笔者根据职校学情,以“一体两翼”为依托,从教材的解读与使用、教师的观念与授课、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职“大语文教育”的可行性。

二、中职语文的特点

(一)学生基础薄弱,对语文课兴趣低

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薄弱,对语文的兴趣也不高。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学生在下面听得无精打采的现象。而学生缺乏互动让课堂愈加倾向“一言堂”,因此语文课失去了活力,陷入恶性循环。

(二)专业课地位强势,文化课地位尴尬

相较于文化课在教室里“授课—记录—考试”的固定方式,专业课的实操性更强,且更能展示出学生的天赋与特长,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更强。且专业技能在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中占强势主导地位,导致语文学科等文化类基础课程在职教中尴尬地偏缩一隅。学生学起来没兴趣,教师教起来也没精神。

(三)教材的特殊性考验学生能力

中职语文课本有特别的三个版块——“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三个版块选题贴近生活,内容灵活多变,技能知识点符合职教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然而这部分内容在授课中往往因为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难以开展,许多教师便在授课安排上草草了事,一翻而过。同时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的能力强弱不一也是语文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之一。

三、“大语文教学”实践路径初探

(一)教材的解读与使用

1.紧贴大纲要求。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3]》中指出:“要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积极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根据大纲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开设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2.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整合资源。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开放学生的视野),教材的使用为有序教学提供了蓝本,但教学绝不应局限在教材之中。《新课程标准[4]》提出:“语文课程的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应有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环境。”教师若能得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支持,善于将生活中的所有资源有效利用并整合起来,充实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实施,就能将语文的课堂教学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二)教师的观念与授课

改变传统观念,用信息化手段倒逼学生“动”起来。现在的教育往往谈“机”色变,然而现代社会的信息化高速发展,根本无法将人与手机彻底分离。相反,科技的快速发展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助力才对。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手机等信息化工具引入课堂,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资源,用广阔发达的网络拓宽学生的学习阵地,用学生喜欢的多媒体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高职四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数量大幅度减少,更多的内容涉及经典阅读和自主探讨与学习。笔者利用“学习星”APP,首先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班级使用的课程体系,将一些学习资料提前上传给学生们学习,也可让学生分组自行收集资料后上传;其次划分任务给各小组,让学生们在课前独立完成,等真正上课时,学生们可操作手机,将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大屏幕投影出来全班共享;最后,软件的使用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与评价,便于教师根据学情适当调整课程。课后依然可以利用平台发布作业,让学生完成。灵活多变的信息化手段,不仅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及时反馈学生情况,也为课堂活动的开展节约了时间,更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学习范围,让学生们课上课下可以随意学习或使用。

(三)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1.利用社团和第二课堂阵地锻炼自己。社团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而第二课堂的开设则是责任教师根据学情和自己的需要规划出来的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校园以外的人和事,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下锻炼自己。当他们走进社会,校园中所学的东西就远远不够用了。临场反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即兴发言语言组织能力……这些能力来自生活的磨炼、社会的锻造,是他们在语文课堂以外的收获。第二课堂也是如此,既与语文课堂血脉相连,又远不止课本的知识,语文的边界被无限拓展。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边界拓展的突破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职教材中最难以开展的一个版块内容,因为内容上衔接“口语交际”和“写作内容”,而能力要求上却更高,不仅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更是考验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小组分工协作能力、收集与资料筛选能力等。将学生投放至真正的社会环境中,让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完成任务,然后回班汇报自己的成果。

访谈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总结经验教训,甚至还对教材进行了补充。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升华,是学生们自己收获的东西。其后,我又通过学校就业培训办公室帮他们联系了实习单位,让学生去实习单位中选择一人进行访谈,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又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磨炼自己的技能。

四、结语

“一体两翼,不可或缺;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起。”[5]语文课堂的主阵地要站好,不能喧宾夺主;其他途径也必不可少,否则语文学习缺乏生气。其实无论是教材的解读和使用,还是教师的观念转变与授课方式多样化,或是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途径拓展,其过程都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得到锻炼,收获经验。正如吕叔湘所言:“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又在生活中获得语文知识,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红,王皓.论陶行知、叶圣陶和杨贤江的学生自治思想及其理论价值[J].当代经济,2015(31).

[2]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N].河北师院学报,1996(01).

[3]钟晓华.叶圣陶大语文教育观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究[D].2015,1.

[4]李亚英.从生活教育理论看大语文教育思想[N].上饒师专学报,1995(02):53-55.

[5]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中职教材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教材精读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