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美且有灵

2019-09-10 14:15涂薇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鸟雀荷塘荷叶

涂薇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关乎乡愁,却又不止于乡愁。它整体性地呈现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让置身其间的人爱而忘返。

上阕起句六字,烘染了一个湿闷、熏香、烟雾缭绕的室内环境,而下句“呼晴”二字,则告诉了读者这湿热源自初夏的一场雨。正在室内感到烦闷压抑的诗人,这时忽然听到檐下的鸟鸣——这本是多么寻常的一个生活场景,诗人却焕发出不一般的想象:“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诗境呢?

“呼晴”二字,一来写出鸟雀之声的高扬喧闹;二来充溢着一种热烈激亢的情感之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呼”意味着呼告、宣告,鸟雀们此刻似乎不仅仅满足于自己感受到的这夏日雨后清晨的舒爽,它们还要一呼二,二呼三……叽叽喳喳、急不可待地将这个好消息告知全世界,包括那个还在室内闷坐的诗人。

这鸟雀拿出分享的快乐当然被“我”感知到了,因为“侵晓窥檐语”。“窥檐语”三字中,“窥”是“偷看”,与它搭配的是一个“语”字:“言语”怎么能被“偷看”呢?

诗人实际要表达的,是他看见了鸟雀翻飞的身影,更听懂了它们的“呼晴”,而“窥檐语”的奇妙相连,生动描摹出了他饶有兴致却默不作声的旁观和旁听的姿态,在视听两个层面表达出与鸟雀的心心相通。

这是人与自然的一点灵犀。在对这个清新的早晨愉悦的共享中,诗人欣然移步到室外:“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他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屋外有开花的荷塘,该如何写出这塘荷花非同一般的美呢?

他从荷叶写起。

“初阳”这个意象很关键。第一,它契合了前句中的“侵晓”二字,这是朝阳;第二,是在荷花盛开的夏天,“初阳”是一天中唯一让人感到舒适的阳光;第三,“初阳”的照射一定是柔和的,被蒸发掉水分的荷叶不会干硬枯黄,它们依然碧綠柔软,充满了清新的生趣;第四,“初”字所蕴含的“新生”之意,让我们不禁想象,那是一片充溢着孩子气的阳光,它在荷叶上调皮地跳跃玩耍,并不用心、也毫不费力地吮吸着叶上的雨水。

这是一个被初夏温柔的阳光抚弄着的世界,它通透清爽,也冲荡着活泼的意趣。

接下去触动诗人眼睛的,是“水面清圆”。这里显然有视角由近到远、由点到面的推展,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清圆”二字所指为何?

有人说,那是荷叶上的水珠,但与前句“干宿雨”三字似有冲突。

那么我们看后句:“一一风荷举”。

根据语境逻辑,这应该是说,那水面“清圆”之物,是被风中的荷叶托举着的。可以合理推想,在荷塘中,被荷叶托举的对象,更可能是荷花。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继续想象下去:“清圆”二字,一方面写出花香(有风)的清新,另一方面,也写出荷花全然绽开的圆润姿态。

“一一风荷举”最是有味。

“一一”写出塘中荷花盛放之多。“荷”指荷叶,“举”字最有张力——它首先有一个向上的力,如果我们将那被托举的荷花想象成优雅矜持的女子,这便多出几分殷勤之意——那高高的荷叶像一双双殷勤的手,它们小心地、费力地把美丽绽放的荷花托在掌心,是要骄傲地让全世界都看到这份美吗?

还有“风”——那一定会增添荷叶与荷花的韵致:荷叶在风中有节奏地摇摆,它们激动地、也得意地向世界展示着自家美丽的“女孩”;这些女孩在风中摇曳四顾,也因为受宠而顾盼生辉、风情万种……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万物与人以及万物彼此之间的亲密无碍,仿佛世间种种都能建立起情感联系:一个圆融友好、万物有灵的世界。这是上阕向我们展示的。

下阕首六字直击主旨——乡愁。是什么触发了这情感的按钮呢?

当然是上阕中那片迷人的荷塘。周邦彦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那里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荷塘、荷叶、荷花,都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景物。因此眼前这片位于长安的荷塘引发了他的莼鲈之思,也就自然而然了。

“故乡遥,何日去”,六字拉开时空框架:“遥”意指空间距离大,而乡愁总是与距离成正比;“何日去”以疑问暗示离乡日子长,而离乡越久,乡愁也必然越深。所以,这六个字表面是在说空间远、时间长,实际上,是在说乡愁的程度深。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这九个字一方面将前文的时空表述具体化,同时也交代了诗人滞留异乡的主要原因:宦游京城。

“五月渔郎相忆否?”一个清浅的问句,却有着丰富的内蕴。首先,这“渔郎”的位置要确认:既然是“相忆”,说明此前相识,并久未谋面,结合前句,他应该是诗人家乡的一位故人。其次,注意那个“郎”字,在古汉语中,这是对青年男子的美称,可见在诗人的记忆里,那人正值青春好年华,在家乡的水面上,其身姿形态必是阳刚矫健的。再次,句中有一个“忆”字,诗人希望那渔郎记得什么呢?这里应有一个句式倒装:“渔郎相忆五月否?”——你还记得那一年的五月吗?

哪一年的五月呢?当然是诗人离乡之前的某一年。因为“久作长安旅”,所以那应该是多年前的一个五月,他们很可能相识于一艘渔船上。五月,也正是眼前这样的一个初夏,正值华年的诗人和那捕鱼的小哥一起在这明亮的季节里闪耀:连同他们的生命一道闪耀的,还有一片美丽的荷塘吧……

最后值得注意的,还有这个问号——记得吗?——这里似乎有一点点担忧:你不会忘了那个夏天、荷塘,还有“我”吧?

为什么会担心被遗忘呢?因为“我”已离乡太久,因为“我们”都不再是多年前的那个少年。纷繁的世事和逐渐老去的生命,会不会让“我”就这样淡出了你的记忆呢?

而在这个问句的背后,还潜藏着诗人的一点点希望。因为身为“渔郎”的你是“我”的乡亲中最普通的一个,如果你仍记得“我”,那么也就会有很多人都还记得“我”吧。

这是典型的“对面写来”。身若蓬草的游子,最担心的事,就是被故乡遗忘。“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写出了游子刻骨的悲伤:如果“我”被故乡的记忆抹去,那么即使在若干年后能够在空间里重返,也不能算是“回家”了吧。

只有存在于他人的记忆里,才是真正的没有远离。

但想象和回忆是无济于事的,诗人要“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一个“小”字一个“轻”字,是说那回乡的船有着小巧的船桨和轻盈的形体,这一方面与“梦”的虚幻性相契合,另一方面,也符合乡愁的质感——对故乡的思念,通常不会是疾风暴雨,而就是这样一种怀着感伤的轻柔之思……

全词以“梦入芙蓉浦”收束,既有一种江南荷塘水墨画般的清幽之境,同时,也表达出了“即使是在梦中也要回家”的执念以及“只能在幻梦中回乡”的忧伤,真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通读《苏幕遮》全词,其感人至深处在于写出了世间万物彼此的羁绊:无论是在时间中还是在空间里,无论是眼前还是过去,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万物都在相互凝望和建立感情联系。这让我想起了顾城的两句诗:

像三月的风扑击明亮的草垛/春天在每个夜晚数它的花朵

猜你喜欢
鸟雀荷塘荷叶
荷叶像什么
戊戌年季春游园忆舍弟作
荷塘里的“怪物”
四季的荷塘
叽叽喳喳的寂静
荷叶圆圆
小世玉智闯荷塘
荷塘蛙鸣
荷叶游乐园
小蚂蚁喜欢躺在荷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