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宁
摘要:伴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与开发,北部湾海域污染加剧,赤潮灾害愈发严重。文章综述1984—2015年广西北部湾海域赤潮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赤潮发生频率和发生面积逐年增加;②赤潮种类呈现增多趋势。通过分析赤潮演变趋势,提出防控的思路:①加强广西北部湾入海流域及沿海地区污染防治和近岸海域环境保护;②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赤潮生物防控;③加强科技支撑和提升赤潮科学研究能力。
关键词:赤潮;演变趋势;监控;海域环境保护;广西北部湾
中图分类号:P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9857(2019)11-0082-04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Trend of Red Tide in the Beibu Gulf of Guangxi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deas
JIANG Ning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Planning,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the pollution of the sea area has increased and the red tide disaster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 evolution of red tide in Beibu Gulf of Guangxi during 1984 to 2015 was review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frequency and area of red tid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2) the types of red tide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end of red tide evolution,some ideas for red tid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Beibu Gulf were put forward: (1) strengthening th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watershed and coastal areas of Beibu Gulf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oastal waters; (2) using biotechnology to prevent red tide organisms; (3)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enhanc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of red tide.
Key words:Red tide,Evolution trend,Monitoring,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eibu Gulf of Guangxi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赤潮生物暴发性增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现象。赤潮诱发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多发生在营养水平较高、阳光充裕、海面较为平静的港湾;适宜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可能引发藻类及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和聚集。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海域赤潮频发,危害加剧,生产生活及海洋生态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1研究区概况
广西北部湾海域位于北部湾北部(20°58′N—22°50′N,107°29′E—110°20′E),西起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东与广东省英罗港接壤,东南与海南省相望,西部与越南接壤,海岸线长1 62859 km,有大小岛屿646个,岛屿岸线长461 km2。自东向西主要包括铁山港、北海港、廉州湾、大风江口、钦州湾、防城港和珍珠湾,区域面积2036 1万km2。广西北部湾海域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多雨,海面气温常年约20℃~30℃,年平均水温245℃。三面环陆,有多条河流注入,是我国重要的渔场和养殖区[1]。
2赤潮演变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北部湾海域生态环境变化明显,据统计,1984—2015年共记录赤潮24次(表1),演变趋势有:①频率增加。1984—2000年仅记录4次赤潮,占赤潮总数的167%,2001—2015年共记录20次赤潮,占赤潮总数的833%。②种类增多。2005年以前以蓝藻门为主,包括红海束毛藻、汉氏束毛藻、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2005年以后赤潮种类呈多样化,先后出现了甲藻门、金藻门、硅藻门赤潮,种类包括夜光藻、球形棕囊藻和丹麦细柱藻,尤其是2014—2015年,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在广西北部湾多地暴发赤潮,2015年几乎覆盖整个广西沿海。③发生面积增加。2005年以前,只记录到数平方千米与数十平方千米的赤潮,2005年以后开始出现数百平方千米的赤潮,最高达250 km2,发生海域从北海潿洲岛扩大到广西北部湾沿海海域,1984—2008年,857%的赤潮发生在涠洲岛海域,2008—2015年,涠洲岛未记录到赤潮,但在钦州港、铁山港、廉州湾、三娘湾等海域甚至整个广西沿海记录到赤潮。
3赤潮加重原因分析
31社会因素
2008年以前赤潮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域。之后有从局部向外扩大趋势,特别是2015年,赤潮几乎覆盖整个广西北部湾海域。2008年以前,广西北部湾海域整体工业布局、港口建设等均不够完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社会因素对水质影响不大。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主要港口建设全面启动。大批人口汇集广西北部湾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重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污水排入海区污染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9]。
32自然因素
广西北部湾海域位于大陆架内,三面陆地,仅南部湾口及东岸的琼州海峡与南海沟通,属于天然半封闭陆架浅海,海湾内水流动性和交换性较差,营养物质和污染物不易扩散;海湾纬度低,处亚热带地区,日照时间长,水温高;多条河流注入海湾,带来大量无机营养盐和有机物,富营养化程度加强,适宜赤潮生物生长。广西北部湾海域为气旋式环流,东部近岸水西流,引起外面底层水流向近岸加以补充,形成上升流,带来大量海底营养物质,为赤潮生物生长提供养分[10-11]。
4赤潮灾害防控思路
(1)加强广西北部湾入海流域及沿海地区污染防治和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是防治海湾污染的根本措施、引导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建立有效的流域海灣管理制度是保障。在环境治理中,要充分考虑系统内部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过程,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赤潮生物防范。红树林对赤潮暴发具有一定的治理作用,红树林湿地中的土壤和植物可以通过生物作用吸收海水中营养物质和有害元素,净化水质,抑制水体富营养化,降低赤潮暴发频率,广西北部湾沿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红树林分布区,充分利用红树林的天然防治作用[12-13]。
(3)加强科技支撑提升赤潮科学研究能力。加强中国—东盟赤潮科学研究合作,推进华南地区以及中国—越南等北部湾周边地区的科研合作与联合调查。鼓励国内外赤潮研究团队以北部湾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加强广西北部湾海域赤潮发生规律、预警预报技术及治理管理技术,为赤潮的监控预警及防范提供技术支持[14]。
参考文献
[1]雷富,张荣灿,陈宪云,等.夏季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J].海洋技术,2013,32(2):94-100.
[2]佟蒙蒙.我国赤潮的分型分级及赤潮灾害评估体系[D].广州:暨南大学,2006.
[3]黄良民,黄小平,宋星宇,等.我国近海赤潮多发区域及其生态学特征[J].生态科学,2003(3):252-256.
[4]邱绍芳,赖廷和,庄军莲.涠洲岛南湾港海域发生铜绿微囊藻赤潮实例分析[J].广西科学,2005(4):330-333.
[5]李凤华,赖春苗.广西海域赤潮调查及对策建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9):76-77+109.
[6]李小敏,张敬怀,刘国强.涠洲岛附近海域一次红海束毛藻赤潮生消过程分析[J].广西科学,2009,16(2):188-192.
[7]窦勇,高金伟,时晓婷,等.2000-2013年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5,36(3):31-37.
[8]李波,蓝文陆,李天深,等.球形棕囊藻赤潮消亡过程环境因子变化及其消亡原因[J].生态学杂志,2015,34(5):1351-1358.
[9]李锦秀,廖文根.富营养化综合防治调控指标探讨[J].水资源保护,2002(2):4-5,68.
[10]俎婷婷.北部湾环流及其机制的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
[11]姜发军,陈波,何碧娟,等.2010年夏季广西北部湾沿岸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J].广西科学,2012,19(4):377-383.
[12]伍淑婕.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13]张威.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红树林变化的遥感监测[D].桂林:广西大学,2016.
[14]罗金福,李天深,蓝文陆.北部湾海域赤潮演变趋势及防控思路[J].环境保护,2016,44(2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