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 廖雪
内容摘要:“国学”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载体,《论语》是国学最经典的文本之一,而作为圣贤的孔子则是探讨国学热最为关键的人物。《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的乐,“快乐”在孔子这里是一种心理体验,同时也是他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孔子注重内在的修养与人生境界,他的一生不管处于何种境遇,都能将快乐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无论是学习、交朋友亦或修己安人都能体现孔子的快乐观。本文试图以孔子的快乐观为视角,解读当今的国学热与君子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国学热 孔子 快乐观 君子人格
当今国学热的兴起,部分原因是国人面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与人类生存危机的双重挑战,产生的忧患意识,从而发起的一场捍卫自己精神家园的运动。在这种局面之下,民间国学热表现的最为突出,他们从国学经典文本中追寻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以此启发和指导国人摆脱精神迷失的状态。研究国学热绕不开经典文本《论语》与圣贤孔子,孔子曽经用简短的三十八个字来叙述自己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纵观孔子的一生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有过快乐,有过太多为世道而忧,但是孔子总能保持相对平和、乐观从容的心境,这是君子完整健全、至善至美人格的典范。民间国学热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关于君子人格的培养,研究孔子的快乐观,从孔子无限乐趣的精神世界与“道一以贯之”的道德实践中窥探圣贤的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国学热的探讨,一些学者已有一定的关注,写过一些著作,例如,刘毓庆著的《国学概论》、陈壁生著《国学热——十年人文热点对话录》等;也有相关的论文,例如陈来的《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研究的问题》、郭齐勇的《国学与文化软实力》、曾加荣的《从“国学热”谈民族文化的振兴》等,前人的研究价值,主要集中在将国学热“放置”在社会转型与传统文化复兴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试图通过诠释国学的价值来解决当今社会的时代问题。本文试图以《论语》为文本,在当今民间国学热的背景下,解读孔子的快乐观,以探讨君子人格的养成。
一.学习之乐——修己以敬
论语开篇就记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儒家非常看重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周易当中的蒙卦就讲人处于蒙昧当中,需要教育。随着当今民间国学热的兴起,很多国学机构就试图解读国学经典文本,以此启蒙开智或修养身心,对于《论语》的解读是诸多机构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也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节试图以孔子学习的快乐为视角,去探讨君子如何学以修身,从而达到修己以敬的人生态度。
在儒家文化的语境中,“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对德性的培养,学习也是一个人不断挖掘自己潜能的过程。《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2]”孔子少年时期艰难的生活,磨练出了孔子多才多艺的本领和卓越的才能。那么孔子少年时期是如何学习的呢?根据司马迁于《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清代郑环在《孔子世家考》中记载:“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从孔子这段时期的学习经历,我们发现从小的家庭启蒙教育,是培养个人学习重要的环节。然而学只是最基本的,孔子强调好学,清华大学陈来教授认为“好学”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具有核心意义、基础性的观念。《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3]”孔子认为“好学”是比忠信更为难能可贵的品质,那么在孔子那里“好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这种快乐来源于人内心的自愿与自觉,从而产生的内在的满足,他不是个人的独享,而是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展开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这是孔子夸奖孔文子的话,但同时也道出孔子敏而好學,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那么孔子学习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他又从学习当中又获得了怎样的快乐呢?《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6]”对于孔子学礼仪的事情,《左传》记载:“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昭子问少皞氏官名云云,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7]”在孔子所处的时期,“礼”不仅仅指礼仪,它的核心目的是用来定社会秩序的。除了学习礼,孔子对音乐也情有独钟,《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8]”又如《论语·泰伯》:“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9]”同时《论语·述而》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10]”孔子对于音乐的痴迷,来源于他丰富的内心情感,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调整人的身心,在音乐的熏陶下人会自然流露出和悦之感。《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1]”在儒家文化中“诗”的目的是促使主体自觉的追求仁;“礼”推动个体的独立;“乐”培养主体完整的人格。在孔子这里,“学”的层次和程度是逐渐递进的,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学”的最低层次,孜孜不倦的好学是学习的较高层次,陶醉其中忘我的“学”是学与生命融为一体的过程。《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易》在孔子这里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是打通不同生命阶段的“秘籍”,正因为如此,孔子通过学习在追求自我精神与心智满足的同时,也将知识普及大众,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学”是孔子由凡入圣的关键,在孔子这里,学习不是简单知识的背诵、记忆过程,而是通过学习不断培养、完善个人德性的过程,其目的是转化人的气质,由个体证悟,推而广之,普及大众的过程。
那么在当今民间国学热的背景下,何以通过“学”来培养君子的人格呢?郭齐勇教授认为:“当今社会,我们强调成人教育,因为仅有成才教育是不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我们作为完整的人、健康的人所必须的一些素养,它在人格养成方面几乎是空白。[12]”从孔子的学习观我们发现,首先,他主张的“学”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德性的培养,这种德性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即我们通过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观念,它是我们的日用常行之道。孔子强调好学,就是通过“学”来培养、挺立我们的主体人格,成为具有健全之公德、社会之责任、家国之担当的君子人格。其次,孔子强调的好学,不是独立的、专门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对于新事物,对于自己不懂的领域,始终抱有赤诚之心、好奇之心和探索之心,这“三心”是人们连接自我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桥梁。孔子主张的好学,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私欲,求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成圣成贤,教化大众,利益天下人,将“小我”转化为“大我”的过程,其实质是将学习作为一种摆脱蒙昧、实现自我生命成长的方式,在这里学习不带有任何其他的目的,因而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最后,孔子所说的学,实质是君子之学,通过学习来保有、涵养那“纯亦不已”的本心,从而培养良好、健康、完美的生命气质和主体人格,并将这种特质显露于外在的行为举止中,达到内外浑然一体的境界。由此可见,在当今民间国学热的浪潮下,我们要弄清楚学习国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颜炳罡教授的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他认为:“国学是用来培养我们健全人格的,让我们做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去做动物。[13]”
二.交友之乐——推己及人
“学而时习之”是君子人格培养的第一个阶段,即通过学习来觉悟、证悟自己的本性,这是君子自我成就的过程。然而君子不是孤立的个体,他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彰显自己的价值,来实现“道一以贯之”的理想与使命。近几年在民间、学校等兴起的接续、传承国学经典的教学活动,是一次将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公德教育,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论语》无疑是民间传诵、研读最为广泛的经典文本,《论语》开篇的第二句话就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孔子的快乐观中,这是君子人格培养的第二个阶段。
那么当学生面临困惑的时候,孔子是如何教育弟子们实现内心的从容呢?《论语·颜渊》记载: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4]”在这里体现了儒家提倡的内省的功夫,其所达到的境界,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坦坦荡荡。那么在孔子这里,与学生相处的最高快乐是什么呢?庄子曽经用诗意的语言这样描述,《庄子·渔夫》记载:“孔子游乎缁帷之要,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15]”在杏花烂漫的水边高地,孔子闲坐其上,弹着琴,唱着歌,弟子们围绕他,书声琅琅,这就是圣人所追求的快乐。从三十七岁到五十岁是孔子私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大批的弟子围绕在他身旁,在这一时期孔门十哲已有八位聚集到孔子身边。
随着民间国学热的兴起,体制内的国学教育与体制外的学院教育,都试图采用各种方式,将传统国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转化为现代人所接受的价值观,那么从孔子的交友观中,从他跟弟子们的相处方式中,现代人能从中得到那些启发呢?首先,孔子与弟子们的教学、传道,对接续和传承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颜炳罡教授认为:“由孔子开始,以“志于道”为使命,以传播知识为谋生手段的士(文士)阶层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由此开辟了中国学术文化独立传承、发展的统绪,这一统绪韩愈称之为“道统[16]”。因此,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下,传播国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培养人们对于国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其次,从孔子的交友观当中,我们发现孔子与弟子们相处的快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畅谈理想,各言其志的快乐;二.安贫乐道,豁达从容的快乐;三.天人合一,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快乐,这三种快乐对于现代人的交友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最后,孔子的交友观所传达的是一种成己成物的儒家人生境界,即《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7]”大人之学,就是不断的开发自己本有之性,通过修行以明德成就自己,同时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教化人们开发、彰显他们的本性。在民间国学热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价值理念对于现代人精神需求、德性规范、文化归属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修己安人之乐——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快乐观的第三层面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集注解释: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18]”儒家强调君子内在的修养,包括正心、诚意、慎独、体悟等的功夫修养,这是君子不断克服私心、去掉欲望,让本有的道德显现出来,从而达到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圆融一致的过程,君子所生气和担忧的都是自己的事情,《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字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9]”正因为君子关注内在道德的修养,所以即使不被人知道,君子也不会生气。刘毓庆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设定的君子人格目标,应该代表人类发展的主流方向,因为它把重点放在了人心,人性的修养上,这应该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本质性的问题。[20]”随着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民间国学也随之“热”起来,那么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此体现主体、社会的存在意义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待教育的一个基本指向就是教人如何成为君子。以《论语》为视角,孔子为人们树立了君子人格的典范,孔子经常告诫弟子们在与人相处中,对自己苛刻一点,对别人宽松一点,这样就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1]”同时孔子也多次讲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22]”孔子认为在跟别人相处时,一定要推崇别人的优点,尽量少关注对方的缺点,这样和别人才能长久的相处,根据《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起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儒家所培养的君子,所看重的快乐,更多的是强调内心的体验与满足,这种内在的情感来源于长期的修养从而达到的豁达的境界,如此我们发现,儒家所培养的君子不是自私自利、强调自我的人,而是时时刻刻都关注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试图为大家营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让与自己相处的每个人都感觉温暖、适宜。“人不知而不愠”所传达的价值观,就是关心人的道德与性情,以成就君子人格为核心。
郭齐勇教授认为:“国学当中的很多有关养育心灵,培养健康性情,学会做有责任感的人之内容,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实践。[23]”那么在当今民间国学热的背景下,在孔子主张的“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人格修养下,现代人如何领悟到国学在培养君子修养、养育人心灵上所发挥的作用呢?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个体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身,而后推广之社会、推及至交友,最后又回归于自身,实现自我生命成长的过程,这种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对于现代教育,尤其是德性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随着科技进步、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现代人在精神上所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道德危机、价值失序、信仰丧失等,郭齐勇教授认为:“我们提倡国学,主要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化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失落。[24]
四.总结
本文以孔子的快乐观为视域,将孔子的快乐观分为三个层面,即学习的快乐、交友的快乐、修己安人的快乐,通过论述孔子的快乐观,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民间国学热与君子人格的养成。孔子一生做过官、教过学,但是这些只能视为孔子追求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它们不是孔子追求的终极目的。论语开篇所提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三句放在《论语》首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孔子的人生哲学,即学习、交友、修养人格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孔子毕生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就是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当今我们探讨民间国学热,所要学习和借鉴的就是如何培养君子的理想人格。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都集中科技、经济的发展,反而忽视了关于人心、人性的培养,而后者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从这个视角出发,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们对于君子理想人格的向往;对于和平、安定、幸福人生的追求;对于本国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认同的建构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从国学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找到解决的答案。
注 释
[1][2][3][4][5][6][8][9][10][11][14][17][18][19][21][2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55页、第105页、第81页、第90页、第78页、第65页、第93页、第102页、第97页、第100页、第81页、第4页、第49页、第91页、第154页、第155页.
[7]左丘明.左传[M].弘丰,译.北京:中华书局,2016,第148页.
[12][23]郭齐勇.国学的核心价值与人格养成[J].中国德育,2012(21).
[13]颜炳罡.儒学与人格养成[J].城市国学讲坛,2014(00).
[15]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6,第534页.
[16]颜炳罡.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成因(上)[J].2014(1).
[20]刘毓庆.国学的基本素質及其当代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24]郭齐勇.国学与国魂[J].现代中文学刊,1996(1).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关于“民间国学热产生根源的探讨”的项目研究,项目编号:hbu2019ss067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