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王万宝 王少华 扈廷祺
设立“初心课堂”,自觉为思想“充电”、给精神“加油”,扎扎实实树立彭阳作风;聚焦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将“问题清单”逐一变成“服务清单”,最终变成“满意清单”,默默提供彭阳智慧;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扶贫先扶志,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想发展、促发展的内生动力,从“等靠要”到主动“勤能致富”,久久为功贡献彭阳力量……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宁夏彭阳县把学和做结合,把查和改贯通,奔着问题去,揪住问题改。
对标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党委专项整治内容,结合上级党委巡视巡察反馈问题,彭阳县委主动认领、不等不拖、不推不靠,以项目化方式分别制定子方案,列出清单,明确时限,推动专项整治动起来、改起来。
为思想“充电”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入冬后的彭阳,寒风凌冽。一大早,红河镇红河村党员王正军来到村上的红河书院翻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农闲的时候我就会来这里挑几本书看。这里啥书都能找到,农技类、散文随笔、哲学类……”王正军说,“咱也过来给思想‘充充电,了解一下今年主题教育的新思想、新要求。”在他看来,这个家门口的书院给村上“求进步”的村民提供了不少方便。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红河镇针对党员学习教育不经常、不积极、不深入的问题,依托红河书院设立“初心课堂”,开展“村部学习新思想”活动。党员根据实际,随时到红河书院翻阅学习资料,学习时间上更加灵活;对在集中学习中不深、不实、不够的情况,进行及时自学补课;遇到疑惑的内容还可以当场请教讲师;自学时间超过2个小时,村党支部还提供免费午餐。
“这种形式,有力地将全体党员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学。”红河镇党委书记郑小义说。
红河村的“红河书院”只是彭阳县开展主题教育的阵地之一。此次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坚持“学”字当头,针对学习内容、不同群体,打造“实体课堂”“流动课堂”“数据课堂”,采取生动鲜活、喜闻乐见、“泥土味”浓的形式,从思想根子上解决问题,推动学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在开展主题教育之初,彭阳县坚持压实责任“激内力”、精准调研“添动力”、突出重点“聚合力”三力齐发,成立县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专项整治督导组和6个巡回指导组,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成立3个调研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梳理汇总各类问题30条,征求意见建议27条,坚持问题导向,提出5个方面13条建议;聚焦乡镇、农村(社区)、卫健教育等6个领域靶向施策,示范引领全县426个基层党组织和10487名党员全部参与主题教育。与此同时,聚焦主题主线学、示范引领带动学、搭建载体创新学。
此外,彭阳县利用新媒体打造“数据课堂”,借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主流媒体网站、公号等新媒体内容,打造“数据课堂”,充分利用新媒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形式立体呈现的特性,形成学习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提升学习教育的丰富性、互动性和实效性,不断拓展学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激发广大党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学习教育“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了解群众所需所盼 从“问题清单”到“满意清单”
“现在我们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用上安全、干净的自来水了。”看着哗哗的自来水从水龙头流淌出来,彭阳县小岔乡榆树村村民刘新芳高兴地说。“以前生活全靠水窖里积的雨水,遇到旱天就只能去沟里拉水。水质没有保障不说,如果拉水的时候再遇上下雨,一不小心就会把辛辛苦苦拉的水全洒在泥路上了。”回想起以前吃水的境况,刘新芳直喊“苦”。
彭阳县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吃水,成了阻碍当地百姓发展的“拦路虎”。为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6年宁夏中南部饮水彭阳受水区连通配水工程通水运行。
群众吃上了放心水,但水质保障、入户、缴费等“人饮工程最后100米”问题还未彻底解决。为解决这些的问题,当地探索出“互联网+农村人饮”的“投、建、管、服”新路径,使全县4.3万户19万人吃上了自来水。“关注‘彭阳县智慧人饮的微信公众号,进入‘我的用水,就可以进行用户管理、充值缴费、查看用水信息等操作,太方便了。”刘新芳拿出手机现场演示了起来。
随后,记者来到了彭阳人饮工程管理系统调度中心,现场大屏清晰显示全县人饮总体建设情况、用水总量以及每户水费收缴等情况。所有泵站、监测点、蓄水池、联户表井均在分布图上显示,随便点开一个,即可看到实时视频监控。
“彭阳县对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泵站、蓄水池、管网、联户表井等实施智能化改造,实现了山区乡村互联网覆盖和远程供水監测、自动保护与调度、报预警控制的智能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使全县440个人饮工程点位流量、水位、水压等参数实现在线监管,建成了智能门户、人饮一张图、运维管理、移动App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彭阳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民之所呼,必有所应。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彭阳县建立清单台账,细化整改措施,成立专班开展整改,切实把党中央关于主题教育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针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探索出“互联网+医疗健康”并在医改中应用。目前,“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平台”注册居民达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针对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实施农村土窑、土房、土墙、土棚、土路“五土”共改工程……
“在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我们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在解决问题中想实招、动真格,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彭阳县委书记赵晓东表示,县委常委会开展为期3天的集体调研,深入乡镇农村、扶贫车间、产业基地、项目工地等调研点,面对面谈思考、找差距、摆问题,点对点求计策、抓落实、谋发展,对检视出的问题,逐项列出清单,明确责任单位,推动逐项解决。
据悉,彭阳县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主题教育落脚点,想实招、动真格,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逐一变成“服务清单”,最终变成“满意清单”。
激发百姓内生动力 从“荒凉贫瘠”到“山绿民富”
“已经脱贫的建档立卡户,能否巩固脱贫成果?如何激发百姓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不再等靠要?”在彭陽县红河试验示范园里,自治区党委第四巡回指导组组长蔡珺细致地询问。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全乡的4个亿元产业,进一步让老百姓有一个长期稳定可持续增收的产业。在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这一块,我们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这项活动,老百姓每办一件好事,我们就有积分,然后通过积分的积累给一些奖励,以此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红河镇党委书记郑小义回答道。
一个刚刚脱贫的小镇真有4个亿元的产业?“圈里养上1个亿、棚里种上1个亿、地里栽上1个亿、务工挣上1个亿。”郑小义告诉记者,这并非空话,它让全镇1691户6151名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让他们脱贫有路径、致富有产业、增收有渠道。
能有如今的成就,他们有自己的“独门秘诀”。红河镇党委采取“党支部+党员、产业+能人、项目+人才”的方式,实现了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能人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使脱贫靠在产业链上、农民的精气神展现在产业链上。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调动起了农民致富的信心,给了他们致富的路子。2019年,红河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2000元,比3年前提高了将近3000元。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彭阳县坚决走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培育“四个一”林草产业,在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等方面,提出破解难题的硬招、实招。
为破解产业结构调整难题,彭阳县委、县政府创新发展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四个一”林草产业。目前,围绕矮砧苹果、红梅杏、花椒、甜高粱、油用牡丹等林草品种,推广种植“四个一”林草产业48.05万亩,带动全县发展草畜、中药材、中华蜂等实现经济收入10亿元以上;以“四个一”林草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增景工程,实现旅游社会收入2.4亿元,林草产业对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16.5%以上,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山绿与民富双赢的生态发展路径。
此外,彭阳县聚焦产业增收难、致贫返贫因素多、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因地制宜发展“有土”产业和“离土”产业,整合资金5670万元扶持1.4万余户发展致富产业,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精准培训2870人,通过培育产业破“增收瓶颈”、民生保障避“悬崖效应”、夯实基础克“坚中之坚”、扶志扶智强“内生动力”等硬招实招,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主题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学习教育再‘用心,调查研究再‘用智,检视问题再‘用功,整改落实再‘用力,以解决问题的实效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效。”彭阳县委书记赵晓东说。
(文字源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