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中,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其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初中英语教师应深入分析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势,将其与英语学科相融合,改善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全方位渗透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化地带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实现其英语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初中英语;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陈婵宇,重庆市潼南区柏梓初级中学校。
21世纪人们进入信息时代,新型的教学方式引入英语课堂中,有效推动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融合,能够巧妙地将知识点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节省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英语学习的窍门,优化他们的英语学习方法,使其切实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人工智能也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够借助智能化计算机,对大量的知识进行选择、判断和处理,使得他们的学习更具针对性,有效增强其学习效率。因此,新时代下初中英语教师应以新课改教学目标为指导思想,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形式,实现英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趣味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
对于英语学科而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前提,关键在于在课堂导入环节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打开一片独特的英语学习天地,在课堂导入环节的使用,不仅能够彰显英语课堂的吸引力,也为学生营造了生动的英语学习情境,增加他们的切身感受,使其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探究活动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实际教学目标,在课堂导入环节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I’m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这一单元时,在设计课堂导入时,笔者在多媒体上为学生播放2019年男篮世预赛的片段,这样一来,成功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整个课堂被激活。此时,笔者引入本节课知识,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以及运动员,一步一步将他们带入文本学习中,整个课堂学生精神饱满,热情投入,收获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教学改革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合作学习模式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合作素养的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合作学习模式相结合,共同作用于英语课堂,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有利体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将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例如,在学习《When was your Birthday?》这节课时,笔者让学生课下时间搜集班上本月即将过生日的学生名单,让他们在计算机上制作精美的生日贺卡。在课上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各自展示自己的生日贺卡,用英语对话的形式相互交流意见,并用英文在贺卡上写上自己的祝福语。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能够将学生的情感聚合起来,既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利用信息技术发掘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在以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来源基本是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这样的方式比较单一,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不能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挖掘更多的英语教学资源,将英语教学与时代相接轨,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也会随之改变,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英语教学更具特色。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具有灵活性、丰富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初中英语教师应搜集并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具有价值的内容,提升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例如,在开展口语和听力训练环节中,笔者在网上截取一些电影片段,让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跟着模仿。这样的话,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理解所学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使其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无限乐趣,有效提升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和听力能力。另外,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阅读内容,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相关背景,这对于其深入理解文章、把握英语语言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新时代下,英语教师应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结合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为课堂增添更为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内容,使得英语课堂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此外,教师还应紧跟时代脚步,积极学习更多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的有效方法,丰富信息技术课堂呈现方式,使之最大化地发挥其对英语教学的价值,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丽君.浅析初中英语课堂用信息技术课件的设计與运用[J].硅谷,2017(11):345-346.
[2]王晓玥.谈信息技术课件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魅力中国,2018(02):43-44.
[3]潘存军.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