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青年干部担当精神教育的研究

2019-09-10 09:16陆佩丽
高教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

陆佩丽

摘  要:高校中青年干部是高校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这支队伍是否具有担当精神关乎高校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文章从时代使命、干部队伍建设、现实指向三方面阐述了担当精神教育的逻辑起点,在分析构成担当精神的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担当精神教育的三个着力点,即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担当动力、提升本领能力。

关键词:高校;中青年干部;担当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2-0184-04

Abstract: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cadr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hope and fu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spiritual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dre team, and the realistic point of view.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ree key points for spiritual education-strengthe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trengthen the motivation,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oung and middle-aged cadres;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擔当精神是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论述干部的担当精神。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专门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作出了明确部署。从高校中青年干部队伍的现状看,大部分干部在本职岗位上勇挑重担、积极作为,但也有少数干部的精气神不佳,干事创业的劲头不足,存在担当精神缺失、不足、异化等种种现状,必须予以重视。干部的担当精神并非与生俱来,也不会随着职务升迁、党龄增加而自然增长,必须重视发挥教育的正向激励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树牢担当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担当精神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担当精神教育是时代使命所趋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部署。高等教育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涌现,各种压力和阻力也会接踵而来,各种风险考验也将长期存在。同时,高等教育领域仍有不少难题尚未破解,也有不少难啃的硬骨头、难涉的险滩需要攻克。使命呼唤担当,担当才能引领未来。中青年干部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团结凝聚师生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能否能扛起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然而,干部的担当精神不会自发产生,必须要有计划地精心培育。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靠行之有效的教育达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目的。因此,加强高校中青年干部担当精神教育意义重大,这是时代使命的召唤。

(二)担当精神教育是干部队伍建设所需

毛泽东指出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1]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带领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都重视选拔培养任用那些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干部。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尤其需要建设一支能担当重任的干部队伍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战略高度,多次论述好干部标准,反复强调“担当”的重要性。201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好干部”五条标准,“敢于担当”是其中之一。2015年12月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 “四铁”干部标准,其中就有“铁一般担当”。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凝练并提出“忠诚干净担当”六字要求。可见,“担当”二字贯穿好干部标准始终,为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高校的中青年干部具有“教师”的特殊身份,“师者,人之模范也”,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干部的担当精神如何,将对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担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在高校中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中大力倡导担当精神教育,有利于发挥“头雁效应”,形成以担当带动担当,以担当激励担当,人人尽显担当的效应。

(三)担当精神教育是问题症结所向

高校是人才的汇聚地,高校的中青年干部具有文化程度高、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等特点,总体来看,这支队伍敢闯敢拼,勇于担当也乐于担当。但是,从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陆续对高校开展政治巡视的反馈情况看,指出了高校中青年干部中存在担当精神缺失、担当精神不足、担当精神异化的种种表现。

1. 担当精神缺失。如有的干部工作慵懒、推诿扯皮,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信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处世哲学,不管事、不问事,得过且过,甘愿庸碌无为。有的干部工作被动,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谨慎有余创新不足,满足于上级怎么说就怎么说,甘愿当传话筒、二传手。有的干部投入精力不到位、工作执行打折扣。

2. 担当精神不足。一是存在不敢担当的现象,如有的干部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选择绕道走,回避问题;在矛盾冲突面前选择退避三尺,回避矛盾;在歪风邪气面前不敢较真碰硬,甘愿当糊涂官。二是工作作风不实,如有的干部工作浮于表面,满足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干部工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听汇报代替深入调研;习惯于走马观花,不愿下马观花;习惯于凭经验、找捷径,缺乏改革创新的精神。有的干部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够坚决、不够彻底,抓落实的狠劲不够,一竿子插到底的魄力不足。

3. 担当精神异化。一是存在选择性担当的现象。如有的干部工作沾轻怕重、挑肥拣瘦,在干与不干之间作选择,遇到容易做的、能立竿见影的、有现成路径的就担当,遇到有难度的、打基础管长远的、需要改革创新的就不担当。还有的干部常常以上级满意不满意而不是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是否担当的判断标准。二是存在假担当的现象。如有的干部工作中表态多行动少,调门高落实差,工作重痕迹轻实效、重形式轻内容、重布置轻落实,认为说过了等于做过了,布置了等于落实了,满足于做表面功夫,既不真抓也不实干。三是担当“过头”,如有的干部个人主义风头盛行,飞扬跋扈、独断专行,工作跑偏、走样,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

上述种种担当精神不振的状况,倒逼高校加强担当精神教育的紧迫性,通过有针对性地教育来唤醒、补足和纠正担当精神不足的现状,以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二、担当精神的核心要素分析

担当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就必须认清担当精神的本质,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构成担当精神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就什么是担当精神给出了精辟的论述:“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2]这一讲话为分析担当精神的核心要素提供了基本遵循,揭示了担当精神是责任意识、实干精神、斗争精神和本领能力的集中体现,见图1。

(一)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职必追究”[3]他还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4]这些论述阐述了“权力”“责任”“担当”三者高度统一、有机联系的辩证关系。首先,对干部而言,赋予权力就要担当相应的责任,权力与责任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伴而生,权力大小与责任大小成正比,离开责任的权力是不存在的。因此,当干部就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如果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就会使权责失衡,弱化担当精神。其次,责任的意义在于担当,如果不担当责任或不能很好地担当责任,就会使责任虚化、空转造成失责,失责就要追究责任。再次,担当的前提在于明晰责任,如果责任不明或对责任视而不见,谈担当无异于水中捞月,就会失去担当的方向和价值引领。

从巡视高校的反馈结果看,不少高校被指出存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等现状,也有不少高校被指出存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岗双责”意识不强等现象,根本原因还是管党治党的责任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传导不力,使得责任空转、虚置,流于形式。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因此,高校的中青年干部必须要牢固树立管党治党的责任意识,切实担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只有责任在心才能担当在肩,唯有担当在肩才能践履责任。

(二)实干精神

干部的担当精神不仅体现在是否具有担当的意识、担当的胆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是否具有敢作敢当、敢闯敢试的担当行为。担当行为是担当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检验一个干部是否具有担当精神的重要标尺。习近平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5]这句话道出了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一个“干”字。空谈会误国,唯有实干才能兴邦。实干是促使担当精神有效转化为担当行为的催化剂,也是激发担当精神的重要途径,做干部就要以实干带动担当,不仅要自己干还要带头干,干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社会主义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唯有干在实处、狠抓落实,从严抓实各项工作才是真担当真作为。

(三)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担当精神时,提到了“五个敢于”,这是检验干部担当精神的试金石也是磨刀石。从高校中青年干部担当精神不足的现状看,主要的特点是求稳心态、畏难情绪、敢闯敢试的精神不足,关键是与“大是大非、矛盾、危机、失误、歪风邪气”的斗争精神不足。从高校中青年干部的来源看,绝大多数干部是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干部队伍的,其人生轨迹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在惊涛骇浪中经受考验、磨砺意志的社会历练,缺乏解决复杂矛盾的思想准备和行动自觉。在象牙塔中成长起来的干部长期处于相对安逸的环境,容易滋生求稳的心态,弱化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魄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前,我们党正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着一场伟大的社会大革命,面临的风险考验是长期的、尖锐的,高校的中青年干部必须要具备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不避事、不躲事、不推诿,要学会主动给自己压担子、经风雨,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环境中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补钙壮骨,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如果只满足于当“太平官”“享乐官”,热衷于做表面功夫,最后只能庸碌无为,难以担当重任。

(四)本领能力

担当精神内涵丰富,判断一个干部是否具有擔当精神既要看他想不想、敢不敢担当,也要看他能不能担当,是否具备了与履职相匹配的本领能力,这是成事之要。担当精神是一个干部胆识、魄力、毅力和勇气等品质的综合体现,而足够的能力正是支撑这些品质的力量源泉。干部有了足够的担当能力就容易催生勇气、厚植底气,就有了涵养担当精神的土壤;如果能力不足就会产生本领恐慌的危机感,造成担当的底气不足、胆识不够,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就难以招架,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况,想干事但难成事,也难以真正体现担当精神。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应对新矛盾、新挑战,有的干部明显感到虽然身体进入了新时代,能力素质却还没及时跟上,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缺少攻坚克难的硬招实招。有的干部面对高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举步维艰,进而产生退缩、回避、畏难的情绪,这些都是本领短缺、能力不足的表现,必须要强弱项补短板,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

三、担当精神教育的着力点

开展担当精神教育目的就是要引导中青年干部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重在强化担当意识、增强担当胆识、提升担当本领。担当精神教育要坚持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针对高校中青年员干部担当精神不足的根本原因,找准思想根源和能力弱项,不断廓清干部的思想迷雾,提升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勇气和能力。同时,要对标新时代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根本要求,找准教育重点,精准组织教育,力争取得教育实效。

(一)强化责任意识是前提

明确责任是担当责任的前提。一是要教育引导干部正确认清肩负的责任。这种责任包含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政治责任;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履职尽责,种好责任田的岗位责任。当前,尤其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深刻领会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新要求,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找准肩负的使命责任。二是要教育引导干部敬畏责任。敬畏责任是担当责任的关键,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强化在其位、谋其事的角色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为党和人民担起沉甸甸的责任。三是要教育引导干部有担当责任的紧迫感。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要付出艰巨的努力。古语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安逸容易滋生盲目的满足感,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才能倒逼责任意识。

(二)增强担当动力是关键

1.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思想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有的干部担当精神不足,担当行为缺失,根子在于理想信念根基不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没有拧紧。纵观党的光辉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甘洒热血、呕心沥血,这种强大的动力正是源自“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从一个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当前,我们党正领带人民一起奔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国之路上,这是一场接力跑,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需要广大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从理想信念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挺身而出、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坚决斗争。因此,强化担当精神必须重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上下功夫,既要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注重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感悟真理的力量;也要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感染人,感悟理想信念的现实力量,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入脑入心直抵人心。

2. 强化为官动机教育,激发内在动力。动机正则动力足。为官动机教育就要解决好“为谁担当”和“怎样担当”的问题。一是要教育引导干部树牢宗旨意识,解决好“为谁担当”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6]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共产党的唯一任务,就在团结全体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前战斗,推翻民族敌人,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绝无任何私利可言。”[7]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这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对于党的干部来说,就要摒弃私心杂念,一心为公,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二是要教育引导干部发扬实干精神,解决好“怎样担当”的问题。习近平指出:“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8]干部就是要干在实处,对于为官不为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严厉批评:“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做好工作,践行担当。

3. 强化党纪党规教育,倒逼担当精神。担当精神不足,担当行为就会缺失,“为官不为”要严肃批评,乱作为、慢作为、懒政庸政同样也要追责问责。2015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调研时指出:“属于担当精神缺乏的,就要明确责任、加强督查。”2016年7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2018年10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对党员干部不作为不担当的种种表现做出了党纪处分的明确规定,对那些认为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干部敲响了警钟,也为瞎干、蛮干、傻干的干部提供了校准行为的规范。强化党纪党规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干部时刻将纪律挺在前面,以严明的纪律来唤醒担当精神,倒逼责任落实;就是要教育引导干部严格按照党纪党规调整和规范行为,保持担当精神始终处在正常的区间内;就是要教育引导干部对权力要知敬畏,牢记有权就有责,失责必追究的原则,警钟常鸣、利剑高悬,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三)提升本领能力是根本

担当精神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本领能力的支撑。提升干部的本领能力首先要在“精准化”上下功夫,要针对中青年干部适的知识空白、能力弱项和经验盲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帮助干部强弱项、补短板,全面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在“专业化”上下功夫,要按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要求,着力提高中青年干部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增强干部“八项本领”的要求,帮助干部成长为干事创业的行家里手。再次,要在“实效性”上下功夫,围绕高校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着力提高干部破解发展难题、解决突出矛盾、应对风险考验的能力,帮助干部掌握干事创业的硬招实招。

担当精神是新时代高校中青年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精神教育绝非朝夕之功,也非一劳永逸,需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必须把教育引导与日常培养锻炼结合以来,把自我修炼与组织教育结合起来,把激发内在动力与建立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结合起来。高校中青年干部要站在事业发展关键在人的高度,深刻领会担当精神的时代内涵,不断激发担当精神,在实干担当中履职尽责,守正出新。

參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3.

[3]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41.

[5]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41.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

[7]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5.

[8]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7.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8.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