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生物学》课程思政

2019-09-10 09:16王春燕张好强李培琴
高教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开展途径微生物学

王春燕 张好强 李培琴

摘  要:《微生物学》是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必修课,与人类日常生活和林业生产密切相关。为了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微生物学》,文章从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途径和举措、课程思政注意事项等几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旨在提高《微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并为其他自然科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基础课;思政元素;开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2-0177-04

Abstract: As the basic course of the forest conservation major in Forestry College, Microbi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uman daily life and forestry produ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the class, and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politics education into microbiolog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viewpoints from the explores of ideological politic elements, operative modes, and attention matters. This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ideological politics education of other specialized courses.

Keywords: curriculum politics; specialized courses; ideological politic elements; operative modes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并在2016年12月7-8日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这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也要融入思政教育队伍,要依托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渗透思政教育,将思政之“盐”溶于各科目专业知识“食物”中,使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3];努力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从而推动和开展“课程思政”[4]。

“课程思政”是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微生物学》作为林学院森林保护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必修课,对森保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课程地位尤其突出和重要。本门课程是校級课程思政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所蕴含的科学思辨和客观理性正是“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本文围绕《微生物学》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结合农林院校自身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和授课经验,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希望可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借鉴和参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微生物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与人类日常生活和林业生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微生物学的内容都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与潜力,可以作为将“思政”营养融合进去的良好载体。在教学中可不断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资源,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生物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操等。本文主要从理性批判、科学思辨、志存高远、民族自信心和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举例。

(一)理性批判,求真求实

理性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它要求人们不迷信权威、缜密思考、独立判断。1982年俄国Ivanovski发现了烟草花叶病的病原可通过细菌滤器,但生活在巴斯德“细菌致病说”的极盛时代,他仍认为该病是由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然而,1989年荷兰Beijerinck在他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不是细菌,而是一种新的物质并取名“Virus”,由此,病毒被发现,病毒学也随之诞生。教师可用病毒的发现史为例,教育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要有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勤学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和创新,勇于探索,求真求实。此外,微生物学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基于科学家的这种理性批判、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如微生物学奠基人Louis Pasteur用曲颈瓶试验彻底否定了“自生发生”学说;澳大利亚医生Barry Marshall以身试菌,证明了胃炎、胃溃疡的致病因子是幽门螺杆菌,而不是胃酸过多;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推翻了沙眼的“细菌病原说”和“病毒病原说”;2017年王二涛研究员最近发现菌根真菌和宿主植物间碳水化合物传递的主要形式是脂肪酸,推翻了传统认知,改写了教科书。这些事件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微生物特点的认识,扩大视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性挑战权威的勇气。

(二)辩证思维、客观理性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既有有利也有有害的一面。例如,我国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许多微生物具有生防效果,可开发为生防菌剂,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同时,一些林木病原菌也会引起重大的林业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在讲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时,要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分析和理解微生物“双刃剑”的特性,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生产当中遇到的问题,控制微生物的有害作用,充分发挥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为人类造福。这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客观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也可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当中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使命感。

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客观理性地分析一些微生物相关事件或现象的本质,训练学生的理性辨析能力,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保持科学理性,而不是盲听、盲从、盲信。例如,抗生素滥用导致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超级细菌的诞生,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并不是抗生素本身的问题,而是抗生素使用中滥用的问题;教导学生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抗生素,既不能滥用抗生素,也不能绝对的排斥和否定抗生素的作用及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再如,讲解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时,既要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经的过程,国家和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控制和治理,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对待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要对国家和政府有信心。

(三)志存高远,造福人类

许多追求真理的微生物学者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到1997年,共有39件79人因在微生物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获诺贝尔奖。这些事件充分体现了微生物学的重要地位,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远大志向;同时,也会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当科学家用所学为人类造福时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了追求真理,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澳大利亚医生Barry Marshall和我国的“沙眼之父”汤飞凡不惜以身试菌;斑疹伤寒病原体-立克次氏体的发现者美国科学家Ricketts和巴西科学家Prowazek在研究此病中因感染而牺牲;德国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毕生致力于研究人乳头瘤病毒,最终证明了其是子宫颈癌的成因。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说:“一个科学家的勇气和责任,就是应该知难而进,为人类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微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用这些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和造福人类的历史功绩教育和影响学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辛、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远大志向。

(四)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微生物学的起源渊源流长,中国在这一漫长进程中做出了诸多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功绩,如微生物的利用在我国历史悠久,史前期我国酿造业已十分发达,民间已知瓜豆轮作;尽管许多教科书上都把抗感染免疫的起源归功于1796英国乡村医生Jenner发明的预防天花的牛痘苗,但实际上免疫学起源于我国,早在唐朝就开始用人痘预防天花,后传入英国;1956年我国学者汤飞凡用鸡胚卵黄囊培养基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新中国诞生前,汤飞凡在战乱中依然为人类谋福祉,在极端困难的岁月和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创建了我国的生物制品事业,为我国微生物学、免疫学和抗生素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东方的巴斯德”,是我国纪念邮票上唯一的微生物学家。教师可将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爱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展示我国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成就及对世界微生物学做出的卓越贡献,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智慧,认识到祖国科学文化的古老和灿烂,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斗志和科学使命感。

(五)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生态文明已正式写入我国《宪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讲解微生物六大营养要素之一的水时,让学生认识到水不仅是微生物的生理功能之源,也是一切生物的生命之源,认识到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结合目前我国形势严峻的水资源匮乏和污染问题,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在讲抗生素的抑菌机理和耐药性机制时,可结合日常感冒输液等抗生素使用的实际例子,给学生讲明濫用抗生素问题的严峻性,向学生普及国家相关部门对抗生素滥用问题的态度和重视程度,教导学生科学合理运用抗生素。讲到微生物生态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时,教师既要强调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的可行性,也要让学生深刻感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进而影响身边人,也要从现在做起,从日常饮食、购物等生活的点滴做起,号召大家共同建设我们的“美丽中国”。

(六)其他方面

现代社会是一个既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互助的社会,在讲解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协作精神,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微生物与林业生产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微生物知识为我国林业发展做出贡献。结合近期的长春生物长生疫苗案件及其他微生物安全相关案例,教育学生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极强的社会责任心,不能唯利是图,置道德与良心而不顾,制假造假,危害社会。讲到结核病、乙肝、艾滋病等人类健康疾病的病原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洁身自好,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同时,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和关爱艾滋病病人和肝炎患者。此外,在提到微生物(如苏云金芽孢杆菌、昆虫病毒等)可作为生防菌剂使用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二、《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开展途径

(一)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政治修养的同时要有思政育人的意识,教学过程中以“匠心精神”认真准备和组织每一节课,不随意调课,认真批改作业,以身示范,用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的教风、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言行感染和教育学生,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

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授课模式,由2-3名教师集体备课,并根据各自的专业知识、研究方向和教学特点分别负责相关章节的教学,形成独具特色的团队合作、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共同成长的教学团队,充分凝聚团队的集体智慧,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这种团对协作的授课模式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分成 4~5人一组,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针对感兴趣的微生物热点问题或现象,如肠道微生物的功能等展开讨论,或查阅资料和文献,制作PPT,课堂上进行 “小老师”上课,最后教师给予恰到好处的点评和提升,并根据每位同学的贡献给出相应的考核成绩。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PPT制作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探索学科前沿,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主动思政,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验课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实验课是微生物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乃至科学世界观等很多方面都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微生物实验课的思政教育,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教育和提醒,并以身作则,进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科学素养。

上课前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必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认真地观察实验过程,准确、清楚、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尊重事实,按照实际过程和得到的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并用相关原理分析所得结果,不得随意编造实验报告,弄虚作假。教学过程中,对于不认真操作、随意编造实验过程和结果、弄虚作假的现象要给予及时的批评和教育,启发学生觉悟到如果将来科研工作也采取这种态度, 将会造成何等严重的后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诚实可信的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科学作风。

因部分实验所用的微生物是机会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教师要提醒学生不仅要注意自身操作的安全,也要注意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要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此外,实验中所分离的未知菌种也要按病原菌来进行操作与管理。实验课上要求学生穿工作服、扎头发,做好防护措施;实验前后要洗手,实验中不随意抓挠皮肤,尤其是有伤口的部位;实验器具要注意消毒、杀菌,如接种针使用后要灼烧杀菌;清洗带菌器具前要先灭菌,实验所用菌株和菌液不能随意丢弃和倾倒。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生物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对學生进行分组,要求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分工合作,共同商量解决实验当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团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同的分工,同样的责任,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及为他人服务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劳动及社会公德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安排学生参与实验室的整理和清扫,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及热爱劳动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如配置培养基和染色液、转接和培养菌种等,这既可让学生将理论课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相联系,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准备过程的不易,教育学生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实验中要教育学生爱护实验器具、正确清洗和存放实验用品、节约化学药品、保持良好的实验秩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实验所产生的废液和垃圾不能随意倾倒,要进行垃圾分类,正确回收废弃药品和消耗品,防止污染下水管道和环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学生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口号,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教育

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人宣传和普及微生物知识,如合理使用抗生素,或鼓励学生参加微生物学有关的科普活动。例如,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和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等纪念日的当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防治结核病、关爱艾滋病等公益事业当中,利用自己课堂所学的微生物知识自制宣传资料,组织社团深入社区,向广大师生或群众普及这些节日设立的意义及结核病的病原菌、艾滋病病毒的形态特征、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提高百姓意识,让大家关爱生命,不歧视艾滋病患者,为营造和谐社会做出努力。此外,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学以致用,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激发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微平台等渠道进行思政教育

我校林学院森保专业的《微生物学》理论课仅有32学时,由于课时十分有限,除了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实现《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理念。教师可在班级的QQ或微信讨论群中将微生物相关事件或思政元素上传,如汤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的历程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表看法,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引导,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可进行课下的思政教育。

三、《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注意事项

首先,教师是教学的执行主体,“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育人是每位老师责无旁贷的份内之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深挖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把思政元素和育人工作融入日常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

其次,《微生物学》“课程思政”不等于“课程思政化”,在授课过程中时刻想着如何体现思政内容、将《微生物学》课上成思政课的、单纯的为了思政而思政的做法是错误的,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思政教育。

最后,“课程思政”也不是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相脱节,在教学中简单的进行思政上的引伸和靠拢,以至于思政过于生硬或突兀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自然融合。课程是载体,思政是灵魂,任课教师要立足于课程质量标准,结合教学的基本内容,寻找思政恰当的结合点,精心准备和组织每一堂课,将思政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实现《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

四、结束语

总之,只要任课教师在《微生物学》的授课过程中能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不断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传授微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自然科学课程之一的《微生物学》是可以融入思政味的,从而实现“课程思政”,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仝文玲,胡青平,徐建国.微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全课程育人[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185-186.

[4]曹喜涛,张建平,张业顺,等.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微生物学》为例[J].轻工科技,2018,34(12):164-165.

猜你喜欢
专业基础课开展途径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提高普通工科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新尝试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应用“小组讨论法”改进《微生物学》教学的初步实践
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初中阶段三人制篮球运动开展的意义及途径研究
浅议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朋辈教学法的技工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探析
微课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