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结束语,增强德育渗透力”

2019-09-10 07:17蔡锋驰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5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高中语文

蔡锋驰

【摘要】  课堂结束语在课程教学中起着总结升华的作用。由于人们重视不够, 它往往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甚至被忽略不计。本文通过探究高中语文课堂巧设结束语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结束语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5-035-02

新课程强调:“不应该把德育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树立正确情感价值观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必要的。就实现德育目标方面而言,结束语有着更关键的作用。它不但是对一节课的内容的总结,更是一节课情感的升华。正如于漪老师言“语文老师必须要创设余音绕梁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很多学生不能在临近下课的那段时间继续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进入分散期。这时教师课堂活动的灵巧转换,课堂结束语的精心准备,无疑是“拉回”学生兴奋中心最好的方法。因此,在课程结束的课堂结束语设计是相当重要的。真实情感的延伸,课程高潮的创意设计,悬念设想的激发等各种形式,都能够巧妙地结合当堂学习内容,将课堂结束语升华成一种艺术享受,意味无穷。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就课堂结束语的设计与高中语文课堂德育渗透问题进行分点分析。

一、直言客观,传道授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教会学生们书本上的表层知识,更是更深层地去挖掘其要点,将精髓部分进行再剖析,直抒胸臆,转变为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授给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哪怕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甚至是课下,做到知情结合亦是相当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完课文《阿房宫赋》时,教师不妨尝试这样说:“当时的唐朝统治者不将历史教训引以为戒,身处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如此盛美瑰丽的阿房宫付之一炬,如日中天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后人万千惋惜。谁曾想,今人却在步秦人后尘,难道此时唐王朝的命运不让人担忧吗?同学们,听听啊,“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不就是作者对当今时局的无比不安和忧愤吗?”直截了当的将课文的教育意义讲给同学们听,一语掷地,而又掷地有声。

二、情感冲击,诗意绵延

笔者相信不管是哪一位语文教师,都想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做到尽善尽美,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情感抒发,都力求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课后印象,给予他们盛美的旅程与诗意的绵延。

在《小狗包弟》课文学习结束时,结束语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

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小狗包弟》,其中记述小狗包弟的各种可爱,甚是讨喜。但是,可爱的包弟却由于“文革”的浩劫和巴金求全的希望,被送上实验解剖台。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它含泪在解剖台上被开剖肚腹之时,必定在质问,质问这世间:为什么?为什么!

同学们,为什么?我们要知道,人,总是自私的!很多时候,人为了自己,牺牲别人保全自己的念头在瞬间占据上风,然后撇撇嘴推脱道“只是他运气不好罢了”,最后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命运。然而,当别人正以十年如一梦的借口抛之脑后,像没发生过似地继续生活时,巴金却选择了铭记。他毫不留情地破开自己的胸膛,撕裂自己的心脏,质问自己的内心。同学们,我们想一想,问问这世间:有几人能如此?犯错之后自我忏悔与自我剖析?巴金做到了。也许暮年他会因此非常痛苦,但他的生活却比这世间那些快乐的自私者更加富有意义。他的良心还在,他的文字与爱同在,与良心同在。

在让学生完成课堂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能以情感作为牵线,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们感受到他那真挚的情怀,进而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将知识转化为情感,再让学生们用情感融入到知识,将文明吸收、沉淀成人格,使得课堂展现出及其蓬勃的生命力。

三、兴趣浮起,悬念使然

如同章回体小说的特性一般,悬念迭起,让人看完了还想看,以悬念设想作线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现在许许多多有名望的教师,都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了达到强化教学目的的效果,在结课时进行悬念的创意性设置,耐人寻味。笔者以前在上《荷塘月色》这堂课时,安排学生们朗读后,这样设置悬念设想:

大文豪罗丹曾言:“美处处皆在,对我们的眼睛而言,美并不缺少,缺少的是发现。”就举个例子说月亮吧,古人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自古以来,月亮一直都是这个月亮,但在我们中华上下数千年历史中,描写月之美的作品数不胜数。那我们今天的课堂作业就是:晚上同学们回家去感受一下月亮的美,再观察周边的青山、树木、行人和房屋等都是什么样子,用心去感悟去联想,你们一定能从其中捕捉到很多美的东西,写下来,老师期待你们对美的感受!

老话儿都说,灯不拨不亮。我们要知道,学生们具有极大的潜能,能不能很好地发掘出来,就看作为教师的我们能不能给他们点拨、为他们激发。像如此具有悬念性的课堂结束语设计,用期待的口吻引导大家以读书变写作,在增强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与客观真理的渴求同时,还能将其在下课“思维之灯”将灭之时再次發出耀眼的光芒。

四、高潮迭起,意味无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要学会去用“高潮”的安排,将学生推向学习新风暴当中去。在《陈情表》的教学课堂当中,可以先让学生们动用想象力,解读作者对祖母的感情并用纸笔写下来、互相交流后,安排“高潮”结束语:

“有这样一些人,不管我们身处哪里,都对他们心怀牵挂,他们永远占据着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怀有着我们最深沉的爱;有这样一种情,纯洁高尚,愿意为我们无限的付出与供给,却不要求有丝毫的汇报!这些人,就是我们的“亲人”!这种情,就是世上最伟大的“亲情”!让我們去感谢不吝辛苦、疼爱我们的亲人,去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纯洁高尚的亲情,去感谢他们给予我们充满无限的未来!”

如此一段结束语,将课文蕴含的真实情感完完整整地迸发出来,使同学们群情激昂。这时,老师戛然而止,不再作声,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去回味与感受。在课程结束时,“高潮”的设计是非常讲究的,灵活的“高潮”设计不仅可以与学生们产生共鸣,将学生们的心牢牢“抓住”,还能呈现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意外效果。这样的结课艺术,在将教材中语言文字魅力展现出来的同时,还为同学们在陶冶情操、打铸人格的“人生大课堂”上,好好地上了一课。

五、追根溯源,积极拓展

作为语言类学科的教学,语文这门课不仅要求教师教授基础知识,还要能为学生们进行课外视野的开拓与开掘。因此,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适当地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联的课外知识,能较好地弥补课堂不足,引导学生学习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与延伸。

例如,在教授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后,学生中大部分都会想知道林冲的最后命运,意犹未尽。此时,笔者就简要讲述了一些《水浒传》中相关的情节,基本满足学生们课堂需求后,对大家说,如果想知道详细情节,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水浒传》。

如此的结束语设计,巧妙地将“课之尾”转为“课之始”。将课外阅读作为渠道,乘着学生们已学习的“知识巨轮”,借着学生们充满激情的“求知东风”,冲向课外学习的广阔的“知识海洋”,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热爱读书与学习的品格。

倘若我们将语文的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设计就是最让人期待的压轴戏。我们要以灵巧的设计和方法为这幕戏上亮色,充分展现课文的感染力、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气度,还能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进行良性引导,使之尽情感受语文的无限美好。教师们以课堂结束语为依托,通过言语、感情等手段讲课文的教育意义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三观,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情感参与的过程当中受到品德的教育。笔者相信,通过优化语文课堂结束语的方式,力求每篇课文能够使学生得到一次教育,那么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德育渗透目的便是可以达到的。

[ 参  考  文  献 ]

[1]欧运波.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分析[J].才智,2019(04):154.

[3]俞水花.语文教学结束语——曲终情未了[J].教书育人,2017(28):64.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路初探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