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蒲公英,一起去远行

2019-09-10 07:22罗坤
教育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蒲公英课程体系学科

罗坤

作为一座历经13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以汉唐雄风闻名于世。风雨沧桑,嘤嘤回荡。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师大实小”)作为陕西师范大学附设的一所实验型小学坐落在这处汉长安城遗址上,秉承这方历史文脉,传承汉文化精粹,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健康快乐成长。

六年来,我们始终把“阳光育人”的理想信念贯彻于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始终以“培养合格的人”为重,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不断创新超越,全力践行“灵·动”的课程哲学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发中,我校逐渐显现出骨子里特有的文化基因,完成了从懵懂的教育自省到全面教育自觉的转化过程,形成了“蒲公英”课程体系,铸就了师大实小教育自信的成熟气质。

天地工笔,塑造育人风骨

站在师大实小课程改革之旅的时空坐标回望,六年来的一幕幕在脑海不断回荡。这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老师更是来自天南地北,带着不同诉求相遇于此,每个人更像是独立的蒲公英种子一般,带着梦想扎根于此,同时更加渴望收获未来,而我们学校,就是努力做这方沃土,发展“小我”,成就“大我”。

让学生站到正中央。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形成一个孩子的人格与观念的,绝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或教师的言论,更是环境中的每一房舍,每一草木,每一方寸的风沙,每一同伴,每一点滴的生活琐事和每一课内或课外的活动。” 基于此,我们的“蒲公英”课程提出了建设全人课程的愿景。“全人”即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完全人格的人。人是课程的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和过程,从而呵护生命成长,丰富生命精神,拓展生命范围,这就是“蒲公英”课程的教育内涵。

为了践行这种适合儿童的教育,我们倡导三个“中央”。第一,将儿童放在课程中央。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发展。第二,将儿童放在学校中央。将儿童作为学校的主人公,以学生的需要为工作轴心,让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释放,表现出更好的、更和谐的个性。第三,将儿童放在课堂中央。为此,语文课要让孩子的声音“亮”出来,数学课要让孩子的手脑“动”起来,英语课要让孩子的所学“用”起来,体育课要让孩子在课堂“玩”起来。

总之,我们的课程力求从整体性出发,不仅统筹学生的培养目标,规整学科间关系,更处理好教师、学生、家长和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校内的生命个体在课程的滋养下得以成长,期待每一个孩子和老师们能像蒲公英一样,在师大实小这片沃土上,不断汲取营养,享受幸福和阳光。

让教育“灵·动”起来。课程是一种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具象体现。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灵·动”的课程构想。

所谓“灵”,一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小精灵”,他们的古灵精怪正是我们需要呵护的童真,我们要用自身行动让孩子体验这份纯真;二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灵性’的”,这种灵性,是儿童的天赋,更是独一无二的骄傲,我们的课程必须建立在尊重天性的基础上。

所谓“动”则体现在“活泼生动”与“动态发展”和谐共生上。首先,“动”表现为学生的“活泼、生动”。活泼好动、善于运动的是孩子的天性,因此,课程也不应是死气沉沉的。其次,“动”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动态发展上,课程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在主体框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基于学生、家长、社会、环境等的变化,适时进行课程间的整合变换,使其始终处于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的状态。

“灵·动”,并非独立并行,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我们期待,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生、老师和家长,都能借助“蒲公英”课程,和谐共生,将学生培养成保持灵性的幸福平凡人,最终实现培养“自信、阳光、乐学、向上,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的课程总目标。

让孩子们像“蒲公英”一样生长。我们之所以将课程命名为“蒲公英”,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看到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在校园内尽情奔跑,我们想到了顽强的蒲公英。蒲公英的种子靠风来传播,只是借助那么小小的力量就得以繁衍生息,但它却是会飞翔的花。风轻轻一吹,像伞一样的绒花轻飘随风而去,最终,每一颗种子都会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一阵风,一颗种子,便是一片蒲公英的辉煌。

小学的教育目标也是如此,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带领下由个体成长到团簇状态,待由种子发展成熟后,带着自身的梦想,随风远行,落地生根。我们将课程体系命名为“蒲公英”课程,寄寓着在“蒲公英”课程体系的培养下,学生能学会生存和飞翔,最终再带着梦想徜徉天际,飞向美好未来的希望。

匠心筑梦,追溯课程灵魂

教育的理想是成人之美,即以滋养人的生命,提升人的境界,进而成就全面发展的人。而课程作为教育的载体也应该满足人的生命需求,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人既是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课程的旨归。“蒲公英”课程就是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呵护生命成长,丰富生命厚度,拓展生命宽度。

努力打造无边界课程。我们认为,课程不是碎片化的教学,而是要将碎片化的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因此,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严谨而缜密的顶层设计,最终形成了“三大维度、四大主体和五大领域”的“蒲公英”课程体系。我们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确定了语数英学科在不同年级的发展方向和教学重点,形成学科内部的发展梯度。综合学科主要在优化教学内容和项目式教学两个方向上,开展特色学科及特色课程的建设。

一方面,根据课标、教材要求,结合时政、社会热点、地域文化,制定学科主题,开展项目式教学。另一方面,在优化学科内部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同时,在综合学科开展项目引导下的跨学科教学,尝试突破学科边界。这里的“跨界”不仅仅是不同学科内容上的整合,还涵盖不同学科教师的思维碰撞、课程资源的共享以及师生角色互换、家校学习空间上的突破和融通。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下,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用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呈现跨学科之间的不同组合,从而抹平学科间的沟壑。

课程是一门编织的艺术。所谓编织艺术,是指在课程的设计和研发中,围绕一个核心,将其相关的要素进行横向纵向巧妙的编织,从而使其更加适合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课程不是简单地做加法,也不是一种不同门类课程的叠加;它是一种删减有度的重新组合,面向全体但尊重差异。

在纵向的课程体系中,我们主要通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成長课程来优化基础、丰富体系和提升实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尊重学生成长需要,突出个性选择。基础课程是在主题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拓展课程,是在走班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成长课程是在活动化课程平台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学习体验。

在横向课程体系的编织中,主要是做好学科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综合与建构间的课程衔接,为课程增添“真材实料”。一方面针对地方课程与部分国家课程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并对其进行整合,另一方面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通过真实的课程情景的创设,实现学科间、学科内容与学生内在发展间的融通与联动。

教师要读懂课程。“蒲公英”课程不是冷冰冰的学科叠加,而是负载校园的归宿、演绎家校成长的生命空间。只有当教师读懂了课程,教育才获得了真正的品质。第一,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第二,鼓励个性化成长;第三,突出以美育人,以美激发创造力;第四,强调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来自实践体验;第五,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打造学校内循环系统。

在这个教育公平的时代召唤中,师大实小始终憧憬着一种课程结构秩序的重生,希望亲手加筑每一块砖瓦。因为,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都有着它的生命和记忆,它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诉说着乃至歌唱着课程改革的变迁。

我们期待,学校是家长满意、孩子开心、教师认同的沃土。在这里,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课程的有机交融。我们也希望能为每个孩子找到成长点,使校园成为孩子梦想的“巴学园”;希望学生在“蒲公英”课程的助力下,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学会生存和飞翔的能力,做一个“结实”“皮实”“欢实”“充实”而幸福的平凡人,最终带着梦想飞向各自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蒲公英课程体系学科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蒲公英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蒲公英
可以吃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