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芳 王慧芬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通过多样化的途径、丰富的活动,让幼儿参与其中,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幼儿的人格和心理素质。
呼啦圈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材料多由塑料或橡胶制成,轻便美观,安全性高,练习活动占地不大,且经济实惠,是幼儿园常用的活动器械之一。而且呼啦圈游戏没有固化的格式和模式,只要参与即可,如能引导得当,定能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幼儿园在体验式教育理论的引导下,借助呼啦圈开展走、跑、跳、钻、投掷等相关的游戏活动,探索游戏的玩法,让幼儿在各种体验中发现自我、挑战自我,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幼儿智力与创造力共同发展。
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幼儿开展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挖掘幼儿园资源,建构自然活动场景,为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开放的环境,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
1.活动空间合理性
适宜的空间有利于呼啦圈游戏的开展,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幼儿的心声,重建呼啦圈活动的空间,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参与活动空间创设,自主进行呼啦圈游戏。如我园的后花园,最初是一片长满杂草的小树林,怎样把这一片荒地利用起来呢?教师通过征求幼儿的意见,结合整体布局,对后花园进行简单改造。在四棵大树之间撑起一张用各色呼啦圈织成的网;在两棵树间系上绳子,相隔一米五左右的距离悬挂一个呼啦圈;把用小号呼啦圈织成的“糖葫芦”上下固定在一棵大树上;再把用呼啦圈和雌雄贴织成的“靶”放置在树上,构成了一个活动空间。这样,就将这一片“荒野”很好地利用起来,供幼儿尽情地玩耍。
2.环境标识融合性
环境标识分文字图片标识和固定的乐曲,教师与幼儿一起合作,在幼儿园走廊、楼道、墙壁以吊饰和墙饰的形式,呈现幼儿在进行呼啦圈游戏时拍的照片和能激发幼儿兴趣的相关图案、文字,使幼儿快速建立与环境之间的连接。当幼儿的身影出现在环境中,就会引发他们兴趣,萌生积极参与的想法。室外以固定的乐曲为信号,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让他们自己选择适宜的音乐,提醒幼儿什么时候开始布置场地,什么时间段开展活动,什么时候准备整理器械等,确保每次呼啦圈游戏活动有序进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家园共育互动性
离园后,可以搭建以呼啦圈为载体的平台,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其中。如可以通过微信、QQ等发布一些呼啦圈游戏的玩法进行示范,帮助家长和幼儿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家长与幼儿一起玩转呼拉圈,将精彩的瞬间以小视频、照片记录下来上传微信或者QQ进行分享,便于教师建立幼儿个人成长的档案,及时评价和反馈。让幼儿能即时了解自己的活动情况,提高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在时间设计上,我们对幼儿一周作息进行梳理,充分利用幼儿每天在园的生活、活动时间,把呼拉圈融入到幼儿生活、活动和学习之中,使幼儿多途径去体验,从而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1.入园——呼啦圈一物多玩
晨间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伊始,我们与幼儿一起借助呼啦圈开展一系列“走、跑、跳、拉、投、鉆、爬”等一圈多玩的活动,让幼儿在与呼啦圈的互动中大胆探索、自主游戏。如:双手或者单手持呼啦圈向前滚动促进幼儿协调能力的发展;在呼啦圈中间绷起一块布玩抛接球的游戏,促进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听口令,迅速占领呼啦圈,促进的游戏,判断力和灵敏性发展;用呼啦圈套住前方伙伴身体前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晨间就在这一圈多玩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唤醒幼儿的身心,促使幼儿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地开始一天生活和学习。
2.课间——呼啦圈器械操
根据小、中、大班三个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创编适宜的呼啦圈器械操,并组织幼儿在课间开展活动,使幼儿头、躯干、肢体、关节得到有效锻炼,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协调、准确、灵活,形成健美体态,培养幼儿协作能力、集体归属和荣誉意识。如:小班选用小号呼啦圈做方向盘,以小司机的身份入场,这种情景体验式的早操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中班选用中号呼啦圈,以游戏操的形式呈现,侧重为幼儿动作发展服务;大班则选用大号呼啦圈,将转和跳的动作穿插在游戏中,让幼儿在进行快乐课间操的同时学会转动呼啦圈和跳呼啦圈。
3.活动——呼啦圈融入各领域
将呼啦圈作为幼儿各类课程的载体,突破以往的传统模式,使之融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如科学领域:感知呼啦圈的大小;能按照大小进行排队,探索让呼啦圈站立的多种方法;学习记录,探索物体滚动速度与摩擦力、斜坡角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艺术领域:进行敲击,结合音乐节奏拍打摇晃;各种型号的呼啦圈组合在草地上拼出各种图案。健康领域:幼儿借助呼啦圈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比赛等活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初步的责任感。各种呼啦圈活动还能为幼儿语言活动提供媒介,让幼儿在师幼、幼幼交往中能丰富话题内容,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周五——呼啦圈体能循环
色彩绚丽、大小不一的呼啦圈已经能够吸引幼儿的眼球了,如能配之辅助器材,提供给幼儿各种难易有层次、方式有阶段、形式多样化、选择自主化的呼啦圈活动区域,体验会更有价值。我们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各动作发展的目标,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巧妙利用和开发园内环境,设置活动区域,每个区域设置明显的标志,将平衡区、钻爬区、投掷区、跳跃区、负重区、攀爬区等活动区域形成“循环”的形式,将走、跑、跳、爬、钻、投等基本动作融入其中,满足幼儿肢体均衡发展,使幼儿的体力和耐力不断增强。如:跳跃区分别用呼啦圈铺设三条路径,根据摆放位置的不同,难易程度的不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一条路通过,让每位幼儿都能有成功的可能,体验到活动的快乐与对活动结果的满足。
5.离园——呼啦圈互动拓展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参与到游戏中,幼儿游戏的心情会大不一样,幼儿的精神需求更可以得到满足。亲子一起玩呼啦圈有助于促进亲子两者的体能发展,以达到增强体能的最佳效果。我们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服务,把幼儿、教师、家长三大群体视为核心,定期开展相应活动,让家长参与活动、参与管理,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幼儿、教师和家长在体验中合作、互动,促进幼儿、教师和家长三方共同成长,进而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支持。
传统的呼啦圈玩法比较单一,往往一提到呼啦圈,大家想到的就是利用腰部来转呼啦圈。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根据年龄差异筛选挖掘并创新呼啦圈玩法,能培养幼儿发现、迁移、合成、创新的能力。
1.体验中促同伴交往
小班幼儿年纪小,自我控制能力、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较差,注意力极易分散,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有待提高。所以适宜选择一些形象具体、趣味性强、技能简单的游戏,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体验中获取经验。“老狼老狼几点钟”是幼儿非常熟悉且喜欢的游戏,此游戏有助于幼儿动作灵敏性的提高,锻炼其反应能力、提高注意倾听的能力。但是小班幼儿避让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为了促使每位幼儿在动作发展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功,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可对游戏规则与策略进行改编,把“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老游戏进行重新创编,设计新玩法。将数个呼啦圈摆放在地上成圆形,请一名幼儿扮成“老狼”站在圆中央,比呼啦圈个数多一的幼儿扮演小羊围在呼啦圈周围朝同一个方向前进,并问“老狼老狼几点钟”,当听到天黑了时,小羊们走进呼啦圈,没有抢到呼啦圈的幼儿跟老狼交换角色。新游戏既增强了安全性,又保留了游戏的趣味性,幼儿在参与游戏中促进了交往能力的发展。
2.体验中促动作发展
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体力有所增强,相比小班,动作更为灵活、协调,注意力也较集中。适宜选择斗牛、呼啦圈火车、网小鱼等动作技能训练游戏,促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主动探索。如:两名幼儿面对面站立手持呼啦圈扮演渔网,一部分幼儿扮演小鱼,从渔网下钻过,边钻边唱“许多小鱼游来了,游来了,游来了,快快抓牢”,听到“抓牢”一词时,扮演渔网的幼儿用手中的呼啦圈去套小鱼。这样幼儿既锻炼了钻、跑、套等技能,初步感受与同伴合作的情趣,又充分体验到了活动的快乐。
3.体验中促合作增强
大班幼儿身体机能发展较好,运动能力较小班有了极大提高,开始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并有了一定的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宜选择合作、竞赛性的游戏活动,如接力跳圈、呼啦圈毛毛虫、传递呼啦圈等游戏。这里以集体传递呼啦圈为例,将班级里的小朋友分成人数相同的若干组,每组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把一個呼啦圈套在队伍第一名幼儿的胳膊上,在无须用手,通过同伴间配合,肢体扭动的情况下,使呼啦圈穿过每个人的身体,率先完成的一组为胜,在合作中完成这个项目,提升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呼啦圈的活动形式,可以个体探索玩圈,也可以小组合作;可仅以呼啦圈为材料单一进行游戏,也可以结合其他材料自制器械进行游戏,让幼儿自己在活动中及时总结呼拉圈的玩法,去选择,去自我学练、自主创新。
1.单一玩法
创设自主探索、思考的空间及时间,放手让幼儿与呼啦圈进行互动,自由探索玩法,从而生成适合幼儿、有价值的玩法,并从中让幼儿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培养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呼啦圈单一玩法”之“跳圈”,可以设计青蛙跳荷叶的游戏:在场地上画一条起跳线,距起跳线一米处平放一个呼啦圈,每隔一米左右平放一个,根据幼儿年龄段投放个数,一般在5—8个左右。游戏开始,幼儿可以用双脚或单脚跳跃向前行进,跳进第一个呼啦圈后,再向前一个呼啦圈跳,依次跳过第三个、第四个,直至跳出最后一个呼啦圈。熟悉玩法,跳跃能力提高后,可把呼啦圈一个接一个挨在一起摆放成直线,幼儿连续行进从每个呼啦圈的中心跳过。
2.组合玩法
重复多次地使用呼啦圈进行游戏,易使幼儿的积极性和挑战性下降。若是让幼儿自行讨论决定加入其他材料与呼啦圈,根据不同材料的运动功能,创造性地组合在一起进行游戏,不但有利于幼儿在锻炼中得到全面发展,而且会大大提高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在游戏中实现新的学习和发展。比如可以设计“射门大比拼”的游戏:先准备4个足球、8把椅子、4个呼啦圈、4个跨栏。将两把椅子面对面地放好,然后把呼啦圈立起来固定在椅子中间或让两个小朋友扶着当作球门。在距离球门2—3米处,设置拨球起点,可根据幼儿能力适当缩减或加长距离。幼儿分为人数相等的4组,每组一名幼儿站在起点处,将球置于地面,在听到教师“开始”的口令后,迅速将球踢向球门,足球进入球门记一分,累加得分最高的一组获胜,将获得“最佳射手”称号。这一游戏活动,可增强幼儿的腿部肌肉力量和手眼协调能力。
呼啦圈活动多姿多彩,这种在体验式理论下的游戏活动,集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能进一步促使幼儿学会生活、交往、竞争和合作,为幼儿创造充分条件,让幼儿能够真实地展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