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萍 高珊珊 文海荣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青少年近视患者应用角膜塑形镜来控制近视进展的疗效。方法:研究围绕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12例青少年近视患者展开,所有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均配制合适参数的角膜塑形镜佩戴,观察其在戴镜前、戴镜7天、3个月、6个月时控制近视的效果。结果:青少年近视患者戴镜3个月、6个月时其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相较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3个月后,其角膜厚度相较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6个月后,其角膜厚度相较戴镜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3个月及戴镜6个月后,其裸眼视力相较戴镜前提高,且平均屈光度、角膜曲率相较戴镜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青少年近视患者应用角膜塑形镜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提升其裸眼视力、降低平均屈光度、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延缓患者的眼轴增长速度,进而达到控制近视进展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矫正效果。
[关键词]近视,青少年,角膜塑形镜,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
[中图分类号]R7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0-0053-02
近年来,近视患者的年龄正趋于幼龄化,每年我国新增的青少年近视人数为百分之六,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除了度数增长之外,还会增加其视网膜变性、脱离,眼底出血甚至失明的风险,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目前,临床对近视的干预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式,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但具有创伤性,对医师的专业性及操作都要求严苛,且对年龄及屈光度等均有严格的限定,应用范围存在风险性和局限性,而非手术疗法多采用配戴框架镜及角膜接触镜矫正近视,框架眼镜对近视具有良好的矫正及一定的抑制性,安全有效,但长时间佩戴可能会存在鼻梁压痕、眼神呆板等问题。青少年角膜接触镜以角膜塑形镜为主,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规避框架眼镜的问题,且近视患者在夜间睡眠时也可以佩戴,美观性和实用性较强。但临床上对于角膜塑形镜对控制近视的效果尚未有清晰明确的阐述。综上,本研究旨在对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的疗效做随访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围绕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12例青少年近视患儿展开,近视患儿中男性59例,女性53例;年龄12~17岁,平均年龄为(14.71±2.13)岁;体重34~70kg,平均体重(52.14±4.83)kg;初次诊疗等效球镜度-2-6D,平均(-4.23±1.17)D。
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精神及认知功能正常,身体健康,无严重的全身及系统性疾病,语言表述能力正常;年龄控制在10岁到18岁之间;近视患儿的监护人须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伴有其他类型的眼部疾病;具有严重传染性疾病;依从性差,不能随访。
1.3方法所有青少年近视患儿均采取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操作流程如下:(1)初诊:均行眼部基础检查,包括:视力、电脑验光(NIDEK)、角膜曲率(NIDEK)、非接触眼压(NIDEK)、眼前节分析(意大利CSO)、综合验光(NIDEK)、AL-SCAN(NIDEK)、裂隙灯检查(苏州六六)、眼底检查(苏州六六)、眼位检查。(2)配镜:依据初诊结果来确定合适的角膜塑形镜试戴片,让青少年近视患儿佩戴角膜塑形镜30-40min后,评估动静态的适配度,不断调整参数以确定角膜塑形镜的最佳参数,提高适配效果;知识宣教:向患儿普及规范佩戴镜片及护理的方式方法。(3)随访:于青少年近视患儿戴镜次日、戴镜7d后、14d后、21d后进行随访,之后将随访时间由每周改成每月,6个月后改成每3个月随访一次,随访时需摘掉镜片进行检查。(4)告知患者在角膜塑形镜佩戴期限1年后进行镜片更换,当角膜塑形镜出现破损、丢失的情况时,需及时更换。更换镜片时,需对患者眼部进行全方位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重新配镜。所有患者均于随访6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估。
1.4评价指标于戴镜前、戴镜7d、3个月、6个月应用视力表、电脑验光仪、眼前节分析仪、AL-SCAN等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检测,检测内容为:裸眼视力、电脑验光、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眼轴长度、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l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f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青少年近视患儿戴镜3个月、6个月时其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相较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3个月后,其角膜厚度相较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6个月后,其角膜厚度相较戴镜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3个月及戴镜6个月后,其裸眼视力相较戴镜前提高,且平均屈光度、角膜曲率相较戴镜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作为提高视力矫正近视的一种非手术方式,角膜塑形镜的作用机制是应用特殊的设计,对角膜进行渐进、对称性的改变,以此达到控制近視发展进程的效果。虽然和眼部激光手术的效果相似,但亦有差别,其治疗效果具有临时性及可恢复性,患者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可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效果,大部分的青少年近视人群在佩戴角膜塑形镜7d后,平均屈光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下降态势且逐渐偏于稳定,此时的青少年近视患儿往往可以有较为稳定的裸眼视力,在患者停用角膜塑形镜后,治疗效果呈现可逆性。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戴镜6个月后,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角膜厚度相较戴镜前下降,且戴镜3个月及戴镜6个月后,其裸眼视力相较戴镜前提高,平均屈光度、角膜曲率相较戴镜前降低,这表明临床上对青少年近视人群进行诊治时选用角膜塑形镜控制效果较好,可降低角膜厚度及曲率,对平均屈光度也具有一定的下调作用,对裸眼视力具有提高及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及抑制眼轴及前房深度的增长速率,控制近视进展具有一定的良好效果。分析该种方式的作用原理,认为其有以下几点优势:①角膜塑形镜可以对角膜产生机械性压迫,让镜片可以合理、有效的对角膜进行塑形,从而对角膜曲率进行矫正,并调节平均屈光度,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②青少年近视患儿在戴镜3~6个月后,其眼轴长度增长趋势不明显,且前房深度未出现加深情况,这说明角膜塑形镜对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的增长速率具有一定的延缓及抑制作用。③青少年近视患者在戴镜3~6个月后,其裸眼视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角膜厚度出现了降低趋势,这说明角膜塑形镜具有稳定及调节裸眼视力及角膜厚度的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角膜塑形镜来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效果较好,可以降低角膜厚度、曲率及平均屈光度,稳定提升裸眼视力,延缓及抑制眼轴变长及前房深度增长,进而达到控制近视发展,具有一定的矫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