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平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和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创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科学活动中来。
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主探究 实现
在小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小学生拥有了这种能力,思维才不会局限在某一个固定的模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考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必须注重自主探究活动的设置。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究:
1、优化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教学中,如果无法在课堂的开端就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一定无法提高。好的导入就是导火索,可以迅速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使学生主动且积极地加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当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优化导入活动,以此激发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昼夜交替的解释》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解释昼夜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学具:地球仪,让学生进行了观察。然后,笔者为学生展示了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了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地球表面的明暗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明确了昼夜的概念。根据视频和学生的观察结果,笔者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呢?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可见,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和分析,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样的模式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注重提问,引发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疑问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根本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合理且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讓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引导学生解决内心的疑惑。而且,提问的模式改变了以教师讲解为主导的灌输式的科学课堂,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活动。这就实现了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成为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问题的设置,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出发,巧妙出丰富且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比如:在《抵抗弯曲》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确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关于东海大桥、卢浦大桥、南浦大桥等桥梁的视频,要求学生思考了问题: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认识了柱子和横梁,要求学生思考了问题:横梁和柱子谁最容易弯曲?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在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明确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掌握了相关的科学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可见,有效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3、组织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大部分科学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的安全,常常会采取演示实验的方法,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这样的模式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带领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完成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目标,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比如:在《蜡烛能燃烧多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确燃烧的概念以及燃烧需要的条件。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准备了烧杯、蜡烛、打火机、针筒、塑料吸管等教具。然后,笔者带领学生共同设计了实验的步骤,并要求学生思考了问题:如果用玻璃杯将蜡烛罩住,蜡烛能够燃烧多久?可以观察到怎样的现象?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学生只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顺利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这样的模式就提高了学生实践和实验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要优化导入环节,激发探究兴趣,注重课堂提问,引发探究动机,组织实验活动,提高探究能力,推动高效课堂的发展和构建。
参考文献:
[1]贾淑敏.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9(12):51.
[2]文少华.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A].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二)[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