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全
摘要: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让小学数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转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创新能力是小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笔者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传统教学策略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并经过不断地实践检验,提出了个性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和创设问题情境三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期望能够给各位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小学
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阶段,因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因为这样做会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奇想法,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不仅如此,他们还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去进行教学策略的创新,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性教学,奠定學生创新基础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古代就有着显著的教育效果,因为学生自身性质和家庭环等各方面差异所造成的个体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这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采取个性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特长。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帮助学生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进而更好地调动他们的表现欲望,奠定他们的创新基础。例如:有的学生可能对数字更感兴趣,因而他们的计算能力会比较突出,而有的学生则对空间更加敏感,因而他们在几何方面知识的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成就。因而笔者会在教授相关内容的时候,就会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来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如在进行《圆柱和圆锥》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就会让学生去亲自动手制作圆柱和圆锥,此时笔者就会挑选出空间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并让他们担任小组组长,领导各组成员去完成制作任务。在进行有关计算方面知识的教学时,笔者也会让计算能力突出的学生去担任组长。这样一来,学生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就会积极地去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运用。因而小学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将这些想象力转化为创新能力。这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为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因为小学生的性格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对自己爱好的事物总是充满着探究的欲望,也因此很容易就发散自己的想象思维,进而将之转化到行动中,有效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就组织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笔者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为他们提供了平行四边形纸片、直尺、剪刀、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等道具,让他们合理利用这些道具去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在该实践活动中,学生就可以通过量一量、剪一剪等操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时笔者就可以稍微给学生一些提示,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和以前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有关。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合理的推测和验证,他们在此过程中也有效地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为学生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他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就会产生思考。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他们必须在自身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来进行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例如:在进行《简易方程》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这时笔者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学校广播室里播放了一条失物招领的信息,说有学生在校园内捡到n元,希望失主尽快认领。接下来笔者就可以向学生进行询问:“n元指的是多少元呢?你们认为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失主失去的钱而不是直接点明数字呢?还有其他的地方需要用字母来表示数字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学生也能够由笔者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联系到现实社会,进而积极地展开自己的思考,他们在此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发展的工程,这其中小学数学教师操作的空间也很大,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是用创新的思维来研究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传递给学生,进而让他们树立起创新的意识。接下来教师就需要采取措施来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进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建辉.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68+73.
[2]丰国徽.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教师,2018(S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