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比重大幅增加,古诗词字数少,虽然有格律,但是学生记忆理解困难。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思考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从诗人所处时代、创作风格、创作心境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记忆理解。
关键词:古诗词;背诵;教学;时代;流派;心境
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中、高考改革和课改的深入推进,语文考试的广度不断拓展、难度不断提升。古诗词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高考中的容量、占比在逐渐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增加学生兴趣,使学生更有效的、更快捷的背诵、熟记古诗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读书,却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我们背诗词的时候,也可以掌握这种方法,不要只在局部的遣词造句上面下功夫,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要掌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一是要了解诗人所在的时代。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现实情况,盛世和乱世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肯定有所不同。这也会自然地反映在诗人的诗歌当中,形成诗人独特的风格,有着非常明显的辨识度。例如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正逢开元盛世,万国来朝,作为唐朝人的李白,必然具有舍我其谁的优越感,有着天朝上国的自豪感,满眼都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他并不关心国家政治,他更关心的是在这个国家中,自己的感受是否舒服,自己的价值是否得到体现。因此他想象力丰富,性格豪迈,诗中常常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成了神奇异常、瑰丽动人的意境,内容多是以表现自我的情感为主。像《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写他的自信满满,也写出了他洒脱豪迈的性格。再例如《清平调》其一,将霓裳羽衣比作云彩,将杨贵妃比喻为天宫的仙女,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来表现杨贵妃貌美惊人。画面既视感非常强烈,使学生在不停的吟诵中,轻易的就记住了诗句。还有《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一个独行剑客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李白的诗中深深透露着一种盛世年代的唯我独尊的霸气。再看比它小十几岁的杜甫,因为处于唐代中期,正逢安史之乱,他看到的都是国家衰败不堪、民不聊生的情景,因此他的诗中则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像《三吏》《三别》。所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对其背诵可以事半功倍。
二是要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流派。古代诗人的身世、经历,形成了具有自己明顯风格的流派。诗人有自己的流派,有属于自己喜欢的写作内容。说起豪放派,知道有苏轼、辛弃疾;说起婉约派,就会说李清照等;说起边塞诗人,一定会想到王昌龄、卢纶、高适、岑参等。而范仲淹可以说是豪放派和边塞诗人的集合体。范仲淹曾经驻守延州,防御西夏侵扰,有着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了解边关将士的所思所想。《渔家傲·秋思》中,一方面反映出边关将士们坚持抗敌,保家卫国的决心,一方面表现出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矛盾心情,让人感到真切平实,这得益于他日常的观察和体验。如果我们说山水田园诗,第一个一定想到陶渊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系列组诗,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之情从诗句中涓涓流出,诗贴切地描绘出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流露出了作者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使我们心中也随着诗人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羡慕非常。总的来说,古代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虽然不拘一格,但是大多数诗人还是能够有所显现的。像李白的浪漫主义,苏轼的潇洒旷达,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我们指导学生背诵时候,要掌握每个诗人的风格,方便学生背诵。
三是要了解诗人创作诗词时候的心境。诗人在不同的心境所反映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尚书·尧典》中说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就是指感情、思想、抱负、志向。在背诵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诗人创作诗词时候的心情。封建文人脱离不了阶级的限制,他们心中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决心,想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何况李白文武集于一体的一个天才。《南陵别儿童入京》中李白写道:“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时是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经四十二岁,此时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诗中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言排挤,两年后被撵出了长安。他离开长安时,做了《行路难》,他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两首诗的心情截然不同,《南陵别儿童入京》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他心情喜悦,溢于言表;《行路难》则反映出皇帝不能任用他,他百无聊赖、自怨自艾,明朝散发弄扁舟,大有点“得即高歌失即休”的意蕴,想两忘于江湖。我们教学生背诵的时候,就要掌握两种心情的对比,可以方便学生记忆,同时也使学生易于了解诗人心路历程。
同样孟郊也是如此,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但是《登科后》中“昔日龌龊不足夸,一日看尽长安花”,将多年压抑在心中的愤懑一扫而尽。公元796年,年已46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登科后》,与他平日的险奇艰涩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考取功名,春风得意的喜悦之情。
总之,理解古诗词,要先了解诗词的背景,那样会增强记忆效果,更加轻松方便地背诵古诗词,更加深入体会诗人的写作时候的情感和思想,使诗词学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
[2]《宋词三百首详注》.李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5.
[3]《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倪宝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
作者简介:
辛华,出生年月:1978年9月,性别:男,籍贯:山东泰安,民族:汉族,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教育教学,邮编:0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