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涛 周竑
砚是中国古代书写绘画的重要工具。由于使用者大多是历代知识阶层,砚自汉以后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是承载着文化信息,逐渐成为了材质丰富,形式多样,集书画、雕刻、诗文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南京博物院收藏有自汉至民国历代砚台数百方,材质多样,造型各异。其中明清石砚质地优良,造型美观,品种多样,雕刻精湛,尤显奇姿多彩。现择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略作介紹。
1.明刻兰亭端石砚(图1)
长29、宽18、边厚8厘米。端石,表面色黑微紫。正面除砚堂磨墨处光滑外,采用阴刻、浅浮雕等技法,满雕图案。砚正面雕刻树荫掩荫的亭台园林,亭台中一人坐于案前,奋笔疾书,旁观者两人,一坐一立。砚壁四周均刻亭阁、人物、树木及题字等,人物众多,行止坐卧,形神各异,生动别致。整体图景表现的是兰亭雅集情景。砚背面向内凹,内刻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叙》一文。此砚雕刻丰富,接近绘画的表现形式,雕工细腻,雕工和砚形具有典型的明代中后期风格。此砚式称兰亭砚,是宋代开始出现的一种端砚款式,从明代中期开始盛行,清代中期以后不再流行。兰亭砚的主要特点就是砚面雕饰兰亭修禊图景,砚背临刻兰亭序。
2.明末清初蔡玉卿石砚(图2)
长13.8、宽9。3、高2.2厘米。此砚长方形,四角略圆。砚面有起边,砚堂平展,淌池稍大,无纹饰,曾用一红木匣盛放。木匣盖面有文字记载此砚的来历,说明此砚是明漳浦黄忠端公夫人蔡氏遗砚。砚侧面刻行书“玉卿自用写孝经研第五”。蔡玉卿(1612~1694),名润石,字玉卿,福建漳州人,明末清初著名女性书法家,明末名臣黄道周的夫人。崇祯三年(1630)黄道周被削籍为民,蔡玉卿随夫还乡后,或日夜伏案为致力著书的丈夫研墨抄书,或孜孜研读经史。黄道周抗清兵败殉节后,蔡玉卿偕子及孙居深山,教诲儿孙,咏诗书,守礼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蔡玉卿去世,终年83岁。蔡玉卿的传世书法作品以《孝经》著名。此砚为蔡玉卿写孝经的自用砚,质朴清雅,折射出蔡玉卿高洁的操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实为一件难得的砚台珍品。
3.明末清初圭形石端砚(图3)
砚长15.5、宽6.5、厚1.4厘米。体扁长形。上端尖锐,下端齐平,呈圭形。东汉许慎《说文》称圭是“剡上为圭”。“剡”有削、锐利和锋之意,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即为圭。圭是上古礼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战国以后玉圭逐渐式微,但圭形作为古瑞之形流传后世,出现各种圭形器形甚至圭形墓志。明代恢复用玉礼制,玉圭复又成为重要的玉礼器,圭形器形、纹饰就更多了。圭形砚在此期间也大量出现。但大多数圭形砚都有装饰或变形,而此砚直接以光素圭形出现,比较罕见。砚侧有印刻款识:“品高桐叶,小香居士识。”小香居士为明末清初江都(今属扬州)人宗元鼎的号。宗元鼎(1620~1698)字定九,一字鼎九,号梅岑,又号小香居士等,康熙十八年贡太学,部考第一。工诗善画,与兄元观、弟元豫、侄之瑾、之瑜时称“广陵五宗”。他的诗词文集有《小香词》《芙蓉集》《新柳堂集》等。其老师王士祯在《分甘馀话》中云:“余门人广陵宗梅岑,名元鼎,居东原,其诗本《才调集》,风华婉媚,自成一家。”
4清初顾二娘莲叶砚(图4)
纵14、横14、高1.9厘米。砚整体呈莲叶状,石质细腻。整块椭圆端石雕琢而成,石质细腻。四周沿边琢出微卷荷边,反面雕刻叶脉纹,并在自然凹处落作者款,阳刻篆书“二娘”二字。
“二娘”即清代著名制砚名家顾二娘。
此砚制作十分精美,造型上属宋以后常见的花式写实砚。作者以大自然的风物入砚,撷取历代文人所钟爱的莲叶为摹刻对象,砚石四周沿边琢出微卷莲叶边,反面雕刻叶脉纹,整体摹刻自然逼真。看得出,制作者对所挑选的石料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包括石料的质地,石上花纹的形状,纹理的走向等等,才构思出莲叶造型。并且此砚并非单纯的写生摹刻,而是结合砚的特点来构思布局,把砚池、砚堂有机地融入砚中。此砚状物写生巧中守拙,婀娜苍润,是匠作砚的典范之作,堪称精品。
5清初鱼形石端砚(图5)
砚长34.8、宽22、高3.8厘米。取天然石形稍作雕饰而成。用天然端石眼作鱼眼,寥寥数刀简单雕出鱼嘴、鱼鳍、鱼尾以及鱼鳃线。制作者别具匠心,根据砚石造型和石眼位置构思出鱼造型,并且并非单纯的写生摹刻,而是结合砚的特点未制作,然后根据主题略作雕刻。可以说是外观准确,形体完整,是难得的仿生形端砚。据宋代叶樾的《端溪砚谱》记载,这种瓜果鱼乌仿生形的端砚形制宋代就开始少量出现了。而随形雕饰的工艺手法最早发轫于明代的濮仲谦的竹雕上,应用于砚台的制作上,反映了明末清初工艺雕刻中另一种简式美学的兴起。
6.清初刻骏马歙砚(图6)
长17、宽10.5、厚1.5厘米。此砚长方形,砚底刻一飞奔的骏马,雕刻细腻,栩栩如生。歙砚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自古就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但歙砚石与端砚质地不同,属粘板岩,因此歙砚多以平板砚为主,而不适于象端石那样镂空圆雕。此砚清末归于望族翁家收藏。侧刻一圆一方两印,分别为:“南州翁氏”“鼎臣珍藏”。鼎臣是翁奎孙的字。翁奎孙(1856~?)字鼎臣,号柏园,又号南沙翁子。清末名臣翁同毹的二哥翁同爵之孙。光绪八年(1882)以监生特赐举人,工部任职20年,后改官湖北,宣统三年(1911)退隐归乡。
7.清中期端石鸽砚(图7)
纵18.5、横10.3厘米。砚整体呈鸽形。砚顶端雕头、颈,天然端石眼作鸽眼,周边为两翼,下端雕有鸽尾。左翼上雕一条鱼。羽毛纹、鱼鳞纹均雕刻一丝不苟。形象生动,整体感强。在制砚史上,这种仿生形砚是宋代开始出现,明代到清初还相对比较简练,到清代中期已十分成熟,其题材之丰富,雕刻之生动远远超过前代。此砚布局上比例尺度合理,充分考虑实用功能和艺术性的统一,整件作品造型饱满,刻画细腻,颇具仙灵活脱之气韵。是清代中期仿生形砚的代表作品。
8.清中期东坡断碑研端石砚(图8)
长16.7、宽11.4、厚2.8厘米。长方形,断碑所制。砚首砚池右边刻“殿宝”2字,左边刻“东坡断碑研”5字。砚左侧及上侧有蠡湖老渔铭。砚池和砚堂均为方形,中有水道相连。砚背刻苏东坡所书三行残存碑文。《金石索》云:“古者方日碑,圆日碣,就其山而凿之摩崖,亦日石刻。”《说文》云:“碑,竖石也。”断碑砚与清代金石考据之学的兴盛是密不可分的,以断碑作砚也反映了文人的雅好。古代碑刻,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更重要的是,古代碑刻,即使是残碑碎碣,其中也往往凝聚着前辈文人的风操德业。用断碑为砚,正好满足了古代文人尚友古人的精神追求。
上述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几方砚台,明代砚台继承了宋代端庄秀雅的风格,雕刻上以简洁的浅浮雕和线刻为主,图案纹饰立意高洁而不落俗套;雕工浑朴大方,不见繁琐的立体镂空雕,偶在局部出现的深刀雕刻,也是出于和池、堂相呼应的目的,因而显得十分协调。清代砚台造型丰富,工艺精致华丽,在装饰上采用绘画技法的现象已经较普遍,雕刻细节处理上讲求精益求精。这几方砚台是明清制砚的缩影,从造型上看,包括了圆形、长方形、象生形等,从装饰上看集中了书画、文学、雕塑等文化艺术,内涵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