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摘 要:在体育课堂体能训练内容教学过程中,融入趣味教学法可以让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让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本文首先对趣味体育教学主要内涵作出阐述,然后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几点趣味法增强体能训练丰富体育课堂主要策略,希望可以对业内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趣味法;体能训练;体育课堂
在我国各年龄段的学生教学中,体育一直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学科,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对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融入趣味教学法是必然举措。
一、趣味体育教学主要内涵
所谓趣味体育教学主要指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和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方法,利用有趣的教学设备、教学模式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趣味体育教学主要特点为教学内容实用性、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及教学内容游戏化。在过去体育课堂体能训练内容教学中,因其具有一定强度,很多学生都会对其产生排斥心理,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1]。
二、趣味法增强体能训练丰富体育课堂主要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趣味体育教学过程中,为让体能训练举措得到有效落实,教师需要明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前提工作。对此,教师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基本工作:(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身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于学生学习应该起到引导、启发与服务的作用,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状态、体育活动兴趣以及对体能训练的态度做到全面了解,之后才能设置具体体能训练内容,以此来保障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2)结合学校实际条件。趣味体育课堂的开展与体能训练的实施需要场地的支持,对此,教师应对当前学校可以提供的体能训练器材、体能训练场地做到全面了解,同时,可以在体能训练中融合学生生活内容以及当地的风俗、民俗内容等,以此来活跃整体教学氛围,创建趣味性体育课堂。如在笔者所在学校中,就取代了部分耐力跑、蹲跳体能训练,利用当前学校中的绳梯、平衡盘、障碍架以及健身球进行体能训练,在保证了训练安全性的同时,可以丰富体能训练内容,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二)充实体育教学内容
1.转换通俗语言
在体育课堂开展过程中,应考虑到很多学生没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力,可能会因体能训练强度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其学习质量可能会受到外部环境干扰,其注意力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充分集中。对此,教师应对现有体育教学体能训练内容进行充实,采用多种训练方法,防止学生在课堂中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如果体能训练教学内容较为关键,那么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变换运动语言等方法,利用通俗的语言来加深学生对标准训练动作的理解,让教学目标以及预期教学效果可以得到实现。如在体能教室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曾对学生开展新型体能训练法,并指导学生对立式健身车、多位推举机进行循序渐进的升级训练。
2.分解教学目标
在趣味课堂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明确体能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教师应将长远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可以将其转化为多个较为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此类小目标进行分步骤学习,在学生完成各个小目标时,教师可以對学生学习效果作出及时反馈,对教学策略进行有效调整正。在教学目标分解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体能训练技术教学占有核心地位,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训练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开展自主训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明确各个年龄层次的训练重点以及训练核心,可以依照学生年龄段,针对耐力培养、速度培养、平衡培养、力量培养以及柔韧培养等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学生情感交流
加强学生情感交流可以让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可以让体能训练趣味性得到有效增强,对此,教师应在设置教学目标时确保其具有一定训练强度、完成难度,但同时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不宜强度过大,以避免因过度训练引发的身体问题[2]。如笔者在一些教学任务的布置过程中,就会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完成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自身体能训练方法展开有效沟通交流,利用情感交流来让自身体能训练科学性得到提升,让课堂教学主题得到深化。除此之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年级特点设置相应的游戏情境,如竞赛游戏就广受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喜爱。如笔者就曾开展过接力跑比赛,并在体能训练、技巧训练中让组内学生开展积极交流,学生在通过交流后往往可以更为清晰地掌握接棒技巧、跑步技巧等,进而让其训练变得更为有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了解学生当前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实际生活的前提条件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实体育教学内容以及加强学生情感交流的方法,可以让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教学氛围变得更为活跃,可以让其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董虎.浅谈增加小学体育教学趣味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8(32):164-165.
[2]王跃一.小学趣味体育教学切入策略初探[J].辽宁教育,2018(1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