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生活化作文”:让写作思维具象化

2019-09-10 10:47:45吴文超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3期
关键词:思路

吴文超

摘要:不同于信息科技领域的模式,作文内容的模式化意味着思维受到局限。因此,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借助于何种形式引导、指导孩子冲破思维局限,打开行文思路,亟待探究。

关键词:思维图示 思路 “生活化作文”

“生活化作文”是基于当下小学生写作普遍存在的模式化现象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作文素材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而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参与“生活化课文”实践和研究,笔者力求在自己的习作教学中,引导孩子打开写作思路,避免甚至打破那些看前文就能猜到后文的“套路”。

一、“作文”的意义

作文,即写文章,其本义是围绕一个话题、论题,或根据心里所想,写一篇文章。“作文”一事,古已有之。

自古以来,“作文”是先生教书的必备功课,学“作文”是学生的必修科目。先生最讨厌看到一篇乏善可陈、内容空空的文章。“作文”即是学识学问的展现,还曾是能力担当的重要考评标准,甚至决定过门生学子的仕途。如今,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无论“分数制”还是“等级制”,作文占语文试卷的比例居高不下,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当前的社会制度下,用一篇申论测试应聘人员,用一篇“下水文”考查受聘教师更是屡见不鲜。张口能言,下笔成文,是现代人工作、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生活化作文”的意义

诸多小学语文教学概念中,有关“作文”一般笼统地概括为“习作教学”,顾名思义,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孩子写作文。众所周知,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而在笔者看来,当“写”和“改”碰撞在一起,就会产生一连串颇具矛盾意味的教学问题:

1.指导孩子写好一篇作文,究竟要在课堂上教什么?

2.如果教学生“写”,则他们在哪“改”,怎么“改”,谁来“改”,又是谁来指导“改”?

3.如果教学生“改”,则他们在哪“写”,怎么“写”,又是谁来指导“写”?

另外,还有单次习作教学所需的课时数是否会对整体教学进度产生影响。

总之,仅凭一两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就想指导孩子练写一篇好文章,“难于上青天”。究其根本,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本质需要和课堂教学内容在时间、空间格局上受限的矛盾。

于是乎,在紧张的教学进度中,为了达到出产快、又满足内容的高质量的目的,同一个班级里的孩子在创作灵感上快速互相感染,内容的模式化就成了必然——写事,“好人好事”离不开“扶老奶奶过马路”,“感动的事”少不了“生病发烧喝姜汤”,只要一参加“运动会”,就必定会“摔跤”“磕破腿”等;写人,四五十篇作文的人物类型数量不超过十个手指头,如妈妈、爸爸、老师、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此等案例,多如牛毛,令语文教师摇头扼腕。

综上可见,虽然作文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提倡“生活化作文”也十分必要。

三、“生活化作文”的策略及实践案例

小学生面对习作教学并非一张白纸,他们经过低学段的写话训练,都能做到下笔成文,只是作文内容极易模式化,选材千篇一律的问题突出。为此,我们教师就要率先打破模式,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不同于信息科技领域的模式,作文内容的模式化意味着思维受到局限。这种受限不仅仅是内容,还有形式,更可怕的是格局,即文章的立意成了永远的“矮子”。因此,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借助于何种形式引导、指导孩子冲破思维局限,打开行文思路,让写作思维具象化,值得探究。

1.借助于思维图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1988年,美国著名思维教育专家David Hyerle博士提出了Thinking Maps,其中包含八种具有特定形式和用途的思维可视化工具。这些工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隐性的思维显性化,同时增加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让思考更有条理。

笔者结合自己所带班级的学情和教学需要,选用了其中的“气泡图”,如下图:

气泡图中间的大圆内写中心词,在课堂上,我称之为“你想写的词语”。周围的小圆圈内写描述中心词的词汇,这些词语一般都为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等描述性词语,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说的是“对这个想写的词语,仔细看看图片,发挥想象,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词语?”

以小学语文统编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里的写话练习《老鼠见到猫》为例,这个看图写话练习难度不大,图意明确,而且书本里也有明确的提示,稍微具备写话能力的孩子,在保证不偏离故事主线的基础上,完成写话是没有问题的。为了强化练写的效果,我将写话的指导重点放在了发散思维——利用气泡图引导孩子打开想象的思路。

在而后的当堂写作练习中,我发现气泡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首先是的篇幅明显大于个体的一般水平,其次是想象的内容占整篇写话的比重明显增加,尤其是学生对老鼠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想象占全部想象内容的比重明显增加。写话能力稍强的学生,甚至写出了对周围环境、某件物品(如笔记本电脑)的细节的想象。如下面例文:

老鼠见到猫

阳光明媚的一天,鼠小弟和鼠大哥吃完午饭后,鼠小弟去午睡了,鼠大哥却没有。它拿来笔记本电脑开始津津有味地玩起了游戏。鼠小弟醒来后,看到哥哥在玩游戏自己也想玩,可是哥哥不让。它就开始捣起乱来,哥哥说:“不要捣乱。”弟弟就是不听。

鼠大哥小眼珠一转,想了一个好点子。它点开了“猫捉老鼠”游戏,急忙叫鼠小弟来玩,鼠小弟迫不及待地点击了开始键,屏幕突然出现了一只猫。小弟吓得瑟瑟发抖,骨碌碌从桌上滚了下来。鼠大哥哈哈大笑!小弟气得踢了哥哥一脚。鼠大哥说:“对不起小弟,我带你玩‘我的世界’好不好?”鼠小弟满意地点头。它俩度过了开心的一天。

老鼠见到猫

一天早上,老鼠洗完脸、刷完牙、吃完早饭,打开他的电脑,开始玩游戏。电脑上出现一张猫的图片,把它吓了一跳。

它说:“电脑里jìng然出现一只猫。”它想,我下次再也不看电脑了。

这只老鼠的dǎn子就和蚂蚁的dǎn子一样小。它jué得这是一台非常wēi xiǎn的电脑。

2.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思维碰撞

思维图示的优势固然明显,不足的是,它更适合针对学生个体思维的拓展,当我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个体之间进行思维交流时,黑板上的一幅图示立刻显得形单影只了。而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正是巩固这面薄壁的最佳手段,如班班通设备里的多媒体实物展台。

根据展台投射在白板上的内容,教师既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也可以在课堂上示范修改写话,甚至能将一些学生容易忽略的素材通过圈画批注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从而起到进一步打开写作思路的作用。如我曾经在一次“生活化作文实践与研究”课题研课活动中,尝试运用了这一策略。学生在多媒体实物展台的帮助下,互相分享自己对同桌习作的评价。这次充分的分享,最终激发了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关注到写日记不仅要做到内容真实,还要做到感受真實,写出真实的感受,才算写出一篇真实的好日记。

其实,除了“写”,前期的语言积累同样关键。倘若一位语文教师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完整且有效的习作教学模式,“写作思维具象化”并非一劳永逸的策略。习作教学更需要教师在长期持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结合学段要求、班级学情,引导学生充分、持续地建构语言经验,让学生整体、个体的写作思维都能得以发展,达成提升班级整体、个体写作水平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思路
求点的坐标的三种思路
思路在哪儿
意林(2023年8期)2023-06-13 14:29:17
明晰思路 灵活解答
不同思路解答
时评的一般思路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思路不同解法多
构造新数列的八种思路
我的思路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