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能:车间里的“智多星”

2019-09-10 07:22马梦婕王晶
中国工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智多星总装调试

马梦婕 王晶

穿梭于数米高、数十吨重的硫化机间,面对大大小小上干个零部件,爱琢磨的林志能总能将工作中的“痛点”变成创新的出发点。

“有智慧,敢担当,技术过硬,本领够强……他是我的同事,他30多年始终如一,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在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19年明,在“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大国重器”主题赛的赛场上,福建省三明市工匠林志能的创新故事被搬上了舞台。

彼时,被人们称作“智能大师”的林志能,既没有来到比赛现场,也没有守在直播前,而是继续坚守在福建天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装车间的工作岗位上。陪伴他的,是那最熟悉的机器轰鸣声。

“智能”理念

位于福建省闽中山区沙溪河畔的三明市,是我国重要的“三线建设”老工业基地。上世纪80年代,林志能所在的工厂就在这里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批硫化机,用于橡胶轮胎制造。

1985年,林志能刚进入车间时,只是一名钳工学徒。

外出调试,遇到的机器都是刚刚停运等待检测的,机器温度常常高达四五十摄氏度。机器每停运1分钟,企业的损失就增加一点。为了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林志能总是不等机器降温就迅速“钻”进去,尽量避免触碰到机器灼热的外壁。即使这样,林志能的脸和手还是经常被烫伤,有些烫伤至今都留有疤痕。

3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林志能已经成为总装车间的副主任,每天要及时处理设备安装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疑难问题。虽然身份有了转变,但他竭尽所能为客户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客户是第一位的,无论什么要求我们都要尽力去满足。”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厂里的产品开始走出国门。一般被派往国外参与调试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而年轻的林志能也赫然在列,开始频频跟随老师傅一起前往东南亚调试硫化机。

出国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让林志能有些无所适从,于是,他选择加倍卖力地调试机器。因为,只有车间才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只有当客户频频点头、竖起大拇指的时刻,他才能确认自己没有给厂里丢脸。

在众多调试任务中,日本企业要求最高。一次,林志能去日本给米其林工厂调试硫化机,客户对机械手重复精度的标准远远高于国内。面对近乎苛刻的要求,工友们面露难色,林志能却二话不说,带头继续测量和调试。经过一次次组装、一次次试验,1个月后,数台硫化机全部达到了客户要求。一位日本同行当面让翻译轉告林志能:“中国工人真了不起,既有技术又能吃苦。”

2017年,只因老客户顺嘴说的一句,“要是每天再多生产几个轮胎就好了。”林志能就带着工作室成员对硫化机管路系统进行了为期数月的重新设计和彻底优化。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论身处什么岗位,客户的需求永远排在林志能心中的第一位。

“智能”创新

一位老师傅回忆说,刚进厂的那几年,林志能就跟着了魔似的,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当时,很多师傅们都有点不堪其扰”。然而,正是凭着这股爱琢磨的劲头,林志能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从硫化机调试到总装工艺改进,从设备管道布置到零部件修复,从老式机械传动式硫化机检修到液压式硫化机研发,多年来,林志能总是带领工友们走在技术革新的前列。

数米高、数十吨重的硫化机,小到螺钉螺帽,大到底座横梁,有大大小小上千个零部件,爱琢磨的林志能总能将工作中的“痛点”变成创新的出发点。 2011年,公司试制投产105”大型工程子午线轮胎硫化机,体积庞大且安装精度要求极高,如果沿用传统方法,既费时又费力。林志能立即带领刚刚成立的工作室团队反复研究技术工艺要求,在精确计算各项安装尺寸链后,第一次尝试采用“部件预装+整体吊装”的集成安装方法,高效且精准地完成了任务。 这一方法后来被总装钳工们称为“智能(志能)安装法”,此后,还被公司推广应用在88”~122”大型工程子午线轮胎硫化机总装工艺上,使得该类型硫化机的生产始终保持着业界领先地位。

“一旦操作失误,很容易造成人员碰伤。通过吊装减少往上抬的程序,会减轻大家的装配压力,也更安全了。”林志能的创新灵感往往源于他对一线工人们的关注。

一次外出调试时,林志能看到加油工总是穿梭奔忙于各台设备间,为不同的管路加油。面对数百台机器,即使一周只加一次油,对加油工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能减少加油工的工作量,林志能开始着手改进润滑点,将多处需要手工加油的油口集成到一起,并且改成机器加油,不仅减轻了加油工的负担,还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每每谈及自己的创新思路,林志能都会笑称是“灵光一现”。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创新得益于他的重细节、爱琢磨,得益于他的熟能生巧。

“智能”传承

回想起和师傅林志能一起驻外调试的3年,徒弟杨斌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幕深夜场景:半明半暗的灯光掩映下,师傅披着被子,抵在床头,烟圈不断从他脸上散开,露出标志性的颦蹙眉头。发现杨斌醒了,林志能转头不紧不慢地说道:“来,我们再一起想个改进方法……”

“那段日子真的很辛苦,师傅很严厉,经常要和他一起加班。”虽然林志能对徒弟的要求高,但徒弟们何尝不知道,严师出高徒,师傅的要求是自身成长的加速器。

作为公司首席技能大师,早在2011年林志能就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团队,负责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

总装车间青年员工多,不少是新人职的大学生,林志能常常在车间安装现场边操作、边讲解。工作中很少讲话的林志能只要讲解起设备安装,总是滔滔不绝,生怕有讲解不到位的地方。

“师傅经常鼓励我们在实践中学习,他常说,我们是企业的未来,但如果不认真干、不认真学,停滞不前就会被淘汰。他每天都给大家定目标,还会不定时检查操作情况。”青年员工李宇豪回忆说。

在林志能看来,钳工不仅仅是满手油污的工匠,也应该是独当一面的专家,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他告诉《中国工人》记者,比起在一线埋头装配和调试,他更喜欢负责工作室的工作,“凡事都能有商有量,人多力量大。”

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经常奔波各地进行设备调试和维修的经历,现已年过五旬的林志能很羡慕和青年职工一起工作学习的状态。曾经有一家知名公司想高薪聘请留他在日本工作,但被他婉言谢绝。林志能自我调侃地说:“我‘鼠目寸光’,从没有想过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想在熟悉的环境里和熟悉的人_起把工作做好。”

当下,林志能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退休之前创新出更多成果,多带出一些高技能工人,为橡胶机械工业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智多星总装调试
标准化作业在总装车间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舰载火控雷达调试方法浅析
浅析PFMEA在总装车间生产制造中的应用
中国航天发展史(二)
调试新设备
调试机械臂
小小智多星
校园智多星
今日智多星
校园智多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