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摘要:针对T606块单井日产量低但累产较高、含水低的特点,从已知油藏出发,借助三维地震技术为手段,在构造带储量空白区,从构造、储层、油藏等方面重新开展了综合地质研究,通过对两口试采井大获成功,推进了对该区块的进一步开发的认知。最终以 “一体化”理念打开了“大开发”工作格局。通过部署研究、现场实施与生产管理的协同发力,区块实现快速高效动用。
关键词:低渗透、三维地震、规模压裂、一体化部署、
前言
由于该区块储层物性较差,渗透率较低,对该区块研究和认识较少,延缓了本区块的勘探开发步伐,多年以来未取得有效的工作进展。两年前,对该区块开展了构造精细研究和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重新落实该区块的地质特征和油藏分布情况。通过精细研究取得新的认识,按照整体部署、分批实施的工作思路,加快油藏评价,缩短评价周期,提高勘探开发整体工作效率。并针对该块渗透率较底、常规投产产能低、递减快等特质,引用新理念新技术,采用规模压裂方式投产。截至目前,区块日产油由两年前的2.5t上升到104t,将建成3.5×104t的年产规模。
1区块概况
T606块构造上位于东部凹陷断裂背斜构造带北翼,主要含油层系为S2、S31段,油藏埋深2500~3280m,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藏。
该区块1985年12月获得工业油流。2001年12月,采用300×300m正方形井网投入开发;2016年底,区块总日产油4.2t,处于半停产状态。
2研究思路及主要做法
针对T606块地質体不落实,通过以录、测井及生产资料动态资料为基础,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手段,对该区块构造、储层、油层分布规律开展精细地质研究,同时结合地震剖面与油层剖面的互相对应,相互验证,重新落实该区块的地质特征,对该区块断层分布情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有了重新认识。按照“老区扩展找边界,落实沙三段含油面积;评价开发一体化部署,推进增储建产进程”的思路,进行一体化部署。
2.1精细地震解释,重构地质认识
2.1.1地层格架研究
钻井揭露地层自下而上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和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和第四系平原组等。本区主要含油层系为S2、S3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层为S31。沉积旋回为基础,标志层做控制,综合考虑岩性﹑电性﹑含油性等各种因素,将S31划分为四个油层组:Ⅰ油组、Ⅱ油组、Ⅲ油组、Ⅳ油组。
2.1.2重新落实构造格局
运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研究区主线、联线方向对各层系、断层进行整体评价,落实全区构造格局。
构造格局:工区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向北倾没的单斜构造。断裂系统:工区内主要发育8条断层。主干断裂f1断层为北东走向正断层,是两个油田的主要断层。
2.1.3储层分布规律研究
E2S31储层孔隙度最大22.9%,最小6.5%,中值16.2%,有效储层孔隙度最大22.9%,最小12.1%,中值17.7%;储层渗透率最大246mD,最小0.39mD,平均2.5mD;有效储层渗透率最大246mD,最小1mD,中值6mD,为中孔低渗储层。该区主要目的层S31储层属曲流河沉积体系,砂体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砂体呈北东向展布特征。全区S31砂体厚度在25 ~ 115m之间。各油组油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在河道部位油层厚度较大,在泛滥盆地部位油层不发育。
2.1.4油层分布规律研究
T606块目的层E2S31段油层分布平面上受沉积相带、砂体分布、储层物性及断层等因素的控制,为典型的层状构造岩性油藏,油层单层厚度较薄,一般在1~5m,呈层状分布,平面上油层叠加连片。纵向上油藏埋深2500~3280m,单井油层有效厚度最大35.1m,最小3.5m,平均有效厚度为17.4m,不同的油层组油层发育有一定的差异。
2.2试油试采分析,获取新认识
2018年初部署实施了滚动探井2口(台616和台670)。台616井常规投产初期日产油4.9t,压裂下泵后日产油11.5t,台670井压裂投产初期3mm生产,日产油18.5t,下泵后日产油15.1t。两口井的成功试油,打开了T606井区勘探开发的新局面。
2.2.1油井产量受沉积相带、储层物性控制明显
河道相沉积物性好(时差≥250μs/m)、有效厚度大(平均有效厚度15.5m)、含油性好(测井解释以油层、差油层为主),单井产量高(平均累产油9095t);泛滥盆地相沉积物性相对较差(时差<250μs/m),有效厚度较小(平均有效厚度7.8m)、含油性较差(测井解释以差油层、干层为主)、单井产量较低(平均累产油1261t)
2.2.2压裂可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采油强度提高两倍以上
油井生产资料表明,在同一沉积相带上,压裂与不压裂井相比,压裂可大幅提高采油强度,例如,台670井压裂后,采油强度达到1.12t/(d.m),未压裂井例如台614井的采油强度在0.31t/(d.m)。
3、井位部署及实施效果
3.1井位部署
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所取得新的认识,按照整体部署、分批实施的工作思路,加快油藏评价,缩短评价周期,提高勘探开发整体工作效率。
3.1.1整体部署
部署选择在产能落实、优势相带(河道沉积)、有效厚度大的区域(有效厚度10m以上),采用一套层系开发。
3.1.2平台优化
优化钻井平台设计,合理规划平台位置,降开发方式由直井转至丛式井,按照集约用地的思路,实施多井同平台钻井,使平台数由40个减少至17个,征地面积较原计划相比削减101.2亩。
3.1.3投产方式优化
针对该块渗透率较底、常规投产产能低、递减快等特质,引用新理念新技术,对油井实施一段或分段组合压裂投产,注水井采用排液后投注的投产方式。
3.2实施效果
T606块采用同平台集中压裂,分四批投产,投产后均获得高产油气流。初期日产油401.8t,目前日产油104t,实现该区块的高效动用,努力建成年产油3.5×104t产量规模。
4、结论
(1)抓住区块的主要矛盾,深入剖析油藏的地质信息,可以有效的落实油藏的部署潜力;
(2)针对低渗透油藏,规模压裂是能够大幅度的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式;
(3)老区扩展找边界,评价开发一体化部署,提高勘探开发的整体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明,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70~174.
[2] 邹才能,等.油气勘探开发应用地震新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36~37.
[3] 贾承造,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两项核心技术[J].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35~136.
[4] 张兆林,等.江苏复杂小断块中低渗油藏开发实践与认识[J].断块油气田,2004,11(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