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玥
【摘 要】舞蹈作为人们的一种行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发展、传衍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落下深深的烙印,舞蹈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种类的舞蹈。藏族是非常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具有藏族特色的民间歌舞,其中“弦子”舞是娱乐性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歌舞之一,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本文以藏族弦子为例,通过对其地域特征和风格特征的比较分析,探讨其论原生性、次生性、再生性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 原生性;次生性;再生性;弦子舞蹈
一、原生性
原生性舞蹈是原生艺人代代相传下来没有刻意加工过的舞蹈,也是民俗、民风相伴的特定生活下表达感情的舞蹈。藏族弦子舞蹈主要来源于生活劳作,起源于藏族远古游牧文化,出现在农耕生活,形成于群众的生产活动中,所以它具有农牧文化型舞蹈的特点。其独具特色的“一顺边”、“颤”、“开”、“摆”、“扭”等动态形象就是由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习惯演变而来,是藏族人民在劳动中为了减轻体力负担而形成的身体协调之美。藏族人民生活区域辽阔,所以各区域在生态环境、地理条件、生产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各区域独特的舞蹈风格和形式。其中最有名的是来自四川省甘孜藏区的巴塘弦子和西藏昌都的芒康弦子。
二、次生性
舞蹈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从自娱性舞蹈向表演性舞蹈发展,舞者、享用者分离开来,以传递给他人的视觉感受为主实现其审美功能,这时舞者的动作感受和观众的视觉感受有联系也有差别。他们所呈现的舞蹈不同于娱人娱己原生性舞蹈,而是在其基础上加工提炼进行二次创作后的表演性舞蹈,舞蹈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力大大提升,舞蹈风格也逐渐增强。现代社会发展速度极快,信息传播速度极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大背景下专业舞者汲取了更多老艺人们没有吸取过的知识,专业舞者在选取素材时的加工,都是导致他们的舞蹈“纯”而又“不纯”的原因,它们在发展规律与趋势上呈现出与原生性舞蹈越来越明显的区别。
四川省甘孜州地处农区,海拔较低,气候也较温和,所以当地的巴塘弦子舞蹈以抒情言志为主,有“长袖善舞”的特点,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动作别具一格,其中优美轻盈的“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巴塘弦子舞的基本舞步,在舞蹈时身体与胯部小而连绵不断的反向移动,加上头部的轻微晃动,引发形成舞姿连接动作的“三道弯”,使女性体态优美动人。西藏昌都芒康县属于高原牧区,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芒康弦子舞的舞姿圆活、狂放而流畅,以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等为基本动作,多模仿一些吉祥美好的动物为基本体态,如孔雀吸水、兔子欢奔等。当地人民善舞长袖,以长袖飘飞为特色,或甩袖而舞,或扬袖而旋。
巴塘弦子和芒康弦子都因各村寨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文化背景存在了一定的差异,导致全县不同区域的弦子舞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弦子舞蹈中,诗、乐、舞三者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其具有十分明显的乐中有舞、舞中有诗、诗中有乐互相交融的特点,三者共同体现出藏族舞蹈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虽然各区域的弦子舞蹈风格迥异,但在音乐上却存在相似之处。跳巴塘弦子舞时,一般由一个或几个男子领头演奏比旺,参与者跟随琴手围成圆圈,按演奏的曲子沿顺时针方向跳特定的舞步。跳芒康弦子舞时,节奏以琴手演奏的音乐节奏为准,普遍都是由慢至快,人群时而散开时而围圈。
三、再生性
再生性舞蹈经过理解首先是不同于次生性舞蹈的,更不同于原生性舞蹈。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觉出发,再生性舞蹈一方面受到了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又在坚守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固守自己独特文化本真的一面。潘志涛老师曾提出的“民俗、民间——民族、典范”理念大大的提升了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舞坛的地位。民族民间舞剧目、舞剧类似于此的再生性舞蹈由此发展的越来越多。但专业舞者有组织的对民间舞进行的传承是否是在传承纯的民间舞呢?
第十届桃李杯群舞作品《翻身农奴把歌唱》是弦子舞蹈动态形象的完全展现,它把藏族文化与舞蹈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藏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场景。其动律突出鲜明,连绵不断,表达了藏区农奴们绝不放弃的韧性。当今藏族弦子舞蹈已不是单纯的藏族人民自娱活动的产物,它已经进入高校教育,被人们重新认识和接受。然而这种看似有效的传播方式实质上存在一些弊端。因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的都是间接经验,只能掌握舞蹈的“形”,也就是它们的动作和步伐,并不能准确的掌握弦子舞蹈的“魂”以及它的风格特征。
四、结语
传统是一条河,河流会枯竭,河道会改迁,但其中的文化基因却如遗传密码一样,在不断变化中坚定遵循着“能量守恒”。这也是今天得以从一些虽然已经“变异”了的舞蹈形式和舞蹈身体语言中分析出来的。原生性传承是一种原汁原味保存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方式,也是我们对民间舞蹈传承的主要方式,在民间舞蹈的传承上原生性舞蹈始终是主要渠道和中坚力量,只有真正意义上做到原生性传承才能使民间舞蹈发展的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高长江著.艺术人类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应杰.论巴塘弦子舞蹈的表现形式[J].北京舞蹈学院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