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印度总理莫迪高调宣布该国当天试射的一枚本土研制的反卫星导弹成功击落一颗低轨运行卫星,并称这使得印度成为继美、俄、中之后,第四个具备反卫星能力的国家。据印度媒体报道,被击落的卫星位于距离地面300公里左右的轨道高度。
关于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反卫星试验,“击落距地面300公里近地轨道卫星”是印方发布的一个重要指标。那300公里的轨道高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军事专家表示,这个高度比大多数近地轨道卫星运行的轨道都低一些,因为卫星在这个高度维持轨道需要的成本比较高。比如,中国“吉林-1号”卫星的运行轨道是平均轨道高度为65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这颗印度卫星也比空间站和空间实验室的轨道都低。印度这颗卫星应该是为反卫星试验专门发射的。
专家分析认为,印度把打击的目标卫星的轨道高度设定为300公里左右,很可能是顾忌國际社会的反应,一旦遭受质疑,印方可以宣称,打击300公里高度上的目标,产生的太空碎片危害相对较小,并且不会威胁到国际空间站。专家认为,如果印度反卫星导弹想要具有实战意义,那么攻击的卫星轨道高度应该至少在1000公里左右。
印度方面并未透露进行此次反卫星任务的导弹型号。中国专家表示,它很可能和现有的PDV(“大地防御载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能力上更强。PDV是一种在大气层外实施拦截的反导拦截弹,之前进行的拦截试验主要针对的是射程2000公里的弹道导弹,拦截高度在100公里左右。而近地轨道卫星的高度更高,其速度要比洲际弹道导弹还快,大约7.8公里/秒。拦截难度是远远大于中程弹道导弹的,这可能超过PDV导弹的拦截能力。从飞行时间来看,这次试验在发射导弹后大约3分钟命中目标,也和之前PDV反导试验的飞行时间相当。
专家表示,这种新的拦截器也具备反导拦截能力。其拦截能力(目标高度和速度)大致相当于美国海军现役型号的“标准-3”反导拦截弹。专家表示,这意味着印度反导拦截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
(摘自《环球时报》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