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玲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目标;以提倡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但是据了解,近几年来,有很多老师都反映小学生不怎么喜欢上体育课。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但多数小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并没得到很好的改善,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只是拘泥于形式,而忽视实际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清楚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本文从小学生体育课兴趣入手,探析目前小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教材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更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教材内容结构、目的的选择与构建方面,要充分地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其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但问题就在教材的改革不可能都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从而影响到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一、影响学生上体育课兴趣的因素
1.教学条件
调查表明,学生在同等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和教法上,有19.7%的学生认为教学条件差,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与场地和器材安排适当等,还要考虑到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之类的教学条件。这些都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前提。
2.学生个人
学生个人因素影响学生上体育课兴趣最大。在体育课中,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除了客观因素外,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往往表现为:其一,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薄,可以说学生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能玩;其三,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教学组织方面
常言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是行为的动因。”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该在教学上有所创新。因为教师创新方法能为学生提供多种练习方法和供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运动能力,使每个学生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教法创新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培养与发展,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教法创新应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法创新与学法创新相结合,对学生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对于教师来说,教会学生锻炼比带着学生锻炼更为重要。此外,教法的创新要注意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以获得艺术地创造和谐愉快教学环境,使学生既喜欢体育课又喜欢体育教师。
4.家庭
家庭因素影响着少部分学生的体育兴趣,家庭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成长。社会学认为,少年儿童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人生目标、价值观念乃至人格特质等,都可在家庭环境中得以初步形成。一些家长不喜欢体育锻炼,也不喜欢过问孩子的体育活动情况,并且没有和子女一起进行家庭式的体育活动。而且有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认为:体育锻炼会分散孩子的学习注意力,无心向学,倒不如多看书为好。大多数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逸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其体育兴趣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运动产生消极的作用,从而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而至厌学。
二、提高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措施
1.完善教材
在这方面,教师应怎样做呢?一般来说有几点:(1)体育教材都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娱乐性,也就是教材的魅力所在。因此,教材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如篮球的投篮、足球的射门、跳远的远度、投球的命中率等等。(2)钻研教材不仅要把握教材的魅力,还要钻研教材的价值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等。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备课的结构也要很注意,在体现教材的娱乐性的同时,将兴趣导入到课首。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特别重视学生在课的开始阶段的心理活动,在处理教学起点时常采用趣味浓厚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结束时设置悬念于课尾。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是知识、技能传授的终止,特别是体育知识、技能有特殊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教师在课堂尾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实践。
2.教师自身的形象
在體育教学中,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有强烈的影响力,学生会模仿教师示范的技术动作,学习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学生就对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在教学上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体育教师的威信
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体育教师要具备较好的运动能力和渊博的知识并善于传播知识,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此外,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热爱本职工作。有敢于拼搏、不断创新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且要成为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树立和提高自己的威信,而教师的威信是教育教学工作获得成功的无形巨大力量,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和体育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4.体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程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5.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括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侵害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体育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内因(学生)与外因(教师)的辩证统一;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地组合、正确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