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9-09-10 18:21:16王莉周婉莹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创设

王莉 周婉莹

《现代汉语用法词典》中将吟诵定义为是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吟咏诵读(诗词)。首都师范大学的徐建顺教授认为,吟诵是汉诗词的主要创作方式,是古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古代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儒家的修身方法之一,是中国思维和精神的重要承载方式。

吟诵是中国传统古诗词的诵读方式,是根据汉字的平仄、语音和诗词格律的规则等进行的,它不同于朗诵和现代概念的“诵读”,它是伴有音乐、语言学和文学的综合艺术形式。吟诵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以私塾为载体而口传心授,学校教育终结了私塾这种教育体制之后,吟诵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一度濒危。2009年中华吟诵学会成立,学会致力于吟诵的采录、收集、整理及师资培训,一系列的活动带动了吟诵事业的发展,随之也有一些吟诵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各类期刊中。对于吟诵教学的相关研究,国内开始比较晚。语文学科一直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责任,随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普及,把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诵读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日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吟诵教学有助于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学界关于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吟诵的研究

20年代,唐钺先生发表《散文节拍桷测》一文,指出古典散文同诗歌一样也有节拍,并发出呼吁:“作者极希望国中有人从事于此事的精密研究”。其后,1927年8月,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赵元任先生为自己的《新诗歌集》写了篇序,序中精辟地论述了“吟“跟“唱“的区别及其联系。

30年代对吟诵的研究往往引进一些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先是吴世昌先生在1933年出版的《文学季刊》创刊号上详尽地探讨了古典诗词的声音与读者被引起的情感之间的关系。接着,黄仲苏先生于1936年出版了《朗诵法》一书,这可说是第一部专门研究朗诵方法的著作,被钱基博先生称之为“当代之绝学”。书中虽也论及语体文的讲读方法,但主要谈的还是古诗词的吟诵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0年代初,洪深先生花了兩年多的时间写成了长篇论文《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这篇长文并非专论古诗的吟诵,但于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之中“求其共通,复于共通之中求其变异。新旧兼融,中西共冶”,吟诵爱好者读后会获得不少启发。另外,朱光潜先生于1943年出版的《诗论》和收在1946年出版的《谈文学》中的《散文的声音节奏》一文,都涉及古诗词的吟诵,虽非专论,而有真知卓见。

解放以后,就全国范围而言,吟诵的传统并没有丢掉。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口号深入人心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吟诵渐为更多的国人所重视:在高等学校里,不仅那些能吟会诵的古典文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吟诵艺术,而且有些学校还开设了吟诵课,举办吟诵讲座,专门向学生传授吟诵之学;许多古代文学研究会、诗词学会开会时往往安排吟诵诗词的内容;电台、电视台有时播放有关吟诵知识讲座的节目;对吟诵的研究也有热起来的苗头。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诗词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史就已产生大批辉煌篇章,尤以《诗经》为代表。随着历史长河不断地向前滚动,诗歌的体裁、内容不断丰富,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宝贵的文化财富虽也曾一度遭遇“唾弃”,幸而我们又重新认识到它的珍贵,近代以来对诗词吟诵的研究从未中断,各类学校对诗词吟诵教学不断提高重视。

2008年,苏州大学的研究生刘素芳在《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到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存在诸多方面不足:如对古诗词的重视不够,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材的选编不尽合理等等。在此基础上,她对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实例和自己的教改实验进行理性分析,提出了古诗词教学的新思路:合理选编教材,提升教师修养,尝试有效教法,探求新型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的能力,并对古诗词教学的前景作了展望。

2009年,陈琴在《不妨试试吟诵法》一文中,用自己六年的教学经历印证了吟诵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吟诵,而且能让学生牢记吟诵过的诗词,很少有记错的。

2012年,刘枫华、孙跃方提出了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即吟诵—歌唱—配画—改写—表演。

2013年,苏州大学的研究生印春芳在《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创设研究》中对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阐述了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必要性。本文重点研究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四个实践操作方法和具体实施过程:从音乐、图画、生活经验、语言的角度创设导入情境;通过读出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来创设美读情境;对教材体系下古诗词中的主要意象进行整理并认识其文化内涵,于情境的创设中还原意象;在类比情境中探求诗的联想与象征意义,把握诗的情感主题与艺术特色,提高语言的感悟力和鉴赏力。陆有富的《传统吟诵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一文肯定了吟诵教学对于推动诗歌教学的巨大作用。

这部分论文数量较多,主要集中在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很多是肯定吟诵对于语文教育的推动作用,例如《让吟诵走进语文教学》《通过吟诵,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吟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等文章。这类论文中,对于如何通过吟诵开展传统诗词教学的操作性步骤较少。

三、初中吟诵教学研究

这部分论文数目不多。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一中来者文学社常务社长蒋从华(2013)的《初中文学作品欣赏教学中情感共鸣效应与思想道德教育》一文认为古典诗文吟诵教学应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借助音乐形象,吟唱蕴情;借助语言形象,以情激情;借助人物形象,以神诱情。然现代中学生对吟诵的了解少之又少,研究古诗词的吟诵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塑造完美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综合运用研究方法,力求发现学生古诗词诵读中的困惑,以及吟诵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呈现程度。基于学情,进一步探讨教师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策略。这对于改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实践意义。

首先,诵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词的活态.古人的心态、情态、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吟诵是一种艺术,是眼、口、耳、心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诵读的过程中,多种感觉器官参与了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其次,吟诵是培养语感,连接思维的纽带。语感是语文的核心能力,它使学生敏锐地感知和辨别语言的正误、美丑,以及不同的色泽、风格、情趣。中国古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人们要感悟其中的内涵,就必须有语感。

最后,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诵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不渗透者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理解。吟诵的方法,以及经过吟诵以后的诗词内容,都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表现了出来,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

悠悠琴音,琅琅吟诵,是新时代最蓬勃的发声。掩卷遐思,浸润书香,是追寻梦想的心路旅程。吟诵经典,感悟经典,吟诵之声滋润学生的心灵,诗词之美启迪学生的智慧。让我们在吟诵教学中坚定成才志,在书香诗词中推动语文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智慧基础。

(焦作市实验中学 河南焦作 454150)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创设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